浅析墓葬壁画保护方法

字号:T|T
2024-04-22 15:12 来源:文博中国

墓葬壁画是古代工匠绘制于墓室墙壁上的图案,作为墓葬文化一种独特的展示形式,其意义不同于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宫廷壁画等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绘画形式。墓葬壁画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其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国内外文博界的关注。

由于墓葬壁画在埋藏过程中很容易受地下自然条件,如土壤酸碱度、湿度、微生物、震动、土质等的影响,因此出土时多数破坏严重。另外,由于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大多墓葬壁画的原址保存困难,所以有时也会采用异地保护的办法。目前墓葬壁画保护手段主要包括五种:原址保护法、揭取法、框套法、整体搬迁法、连砖揭取法。

原址保护法

原址保护的办法,即在墓葬中进行壁画的清理、加固、回贴、补全、防霉等处理,不对壁画做其他结构方面的改变,以最大限度保护壁画的原貌。

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很多墓葬壁画中应用,如内蒙古宝山1号2号辽代壁画墓、洛阳伊川元代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洛阳玻璃厂东汉壁画墓、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西汉壁画墓、西安曲江翠竹园小区西汉壁画墓等。

需要指出的是,原址保护这种方法对壁画本身的保存情况及保存环境要求较高,一般针对的是赋存环境较好、自身体量巨大且不需移动的壁画,并且后期的保存条件对壁画不构成进一步破坏,或是有成熟的技术及措施可以保障壁画后续的安全保存,只有达到了这些条件,才会对壁画进行原址保护。

揭取法

揭取法,狭义上是将壁画地仗层与支撑体分离,仅保留壁画的画面层和部分地仗层的方法。到目前为止,对于大部分的墓葬壁画保护而言,揭取保护是最主要的保护手段,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目前很多进行保护处理的墓葬壁画均是采用此方法,如法库叶茂台的辽代墓葬、郝滩乡汉墓、北宋富弼墓、辽代平原公主墓、辽宁北票莲花山辽墓壁画、洛阳关林49号50号唐墓壁画、内蒙古清水河县五代墓葬壁画、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五代冯晖墓壁画、新安县梁庄北宋壁画等。

采用揭取法的墓葬壁画,在结构上是包含支撑体+泥层+白灰层+颜料层四层的壁画,尤其是泥层这一结构的存在与否,是确定是否采用揭取法的关键。对于缺少泥层的其他类型的墓葬壁画,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还有待实践。

壁画揭取保护的具体流程主要包括画面层清理、预加固、确定分割线、制作夹板、烘干壁画、画面加固、封护、涂桃胶、贴纸、贴布、烘干、切割画面、壁画揭取、包装运输、暂存、壁画背部清理、背部加固、支撑体制作、去除壁画正面的板布纸、清理画面、加固、画面封护、展示和暂存。可以看出,壁画的揭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道工序中使用的材料、工艺、方法都有系统的严格要求,只有保证每一步操作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壁画的本体安全和文物信息的完整。

框套法

框套法,即做成活动形式的框架,其中长、宽、厚均可以灵活地调整,将要保护的壁画套在框架中,添加前后背板,安上螺钉拧紧,壁画被严严实实地被包裹在框套里面,成一包装箱形状的方法。

这种方法目前在墓葬壁画保护中较少应用到。以李贤墓壁画和戴胄墓壁画的保护为例,李贤墓壁画的制作和保存状况和传统墓葬壁画相比较为特殊,它直接画在结构性、粘接性差的黄土层上,这种黄土层含粉沙和细沙量在70%以上,总孔隙46.3%,其土质结构多裂缝和孔洞、空隙,壁画本身没有地仗层,是在黄土层上稍经拍打刷白灰浆后作画,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对此研究并设计出“框套法”揭取壁画技术,这是框套法最早见于文献的报道。

框套法适用于直接绘在泥土上的、不带地仗且壁画的体量不大、难以用传统方法揭取的壁画。

整体搬迁法

整体搬迁,即将整个壁画墓从墓葬原址迁至异地,在异地进行后续保护的方法。目前墓葬壁画整体搬迁的实例有很多,主要分为墓葬壁画整体搬迁和壁画分块搬迁。

已经报道出来的磁县宋代壁画墓葬、大同两座辽代壁画墓葬、河南登封宋代壁画墓均采用的是整体搬迁的方式,即将整座墓葬打包搬迁至安全的地点,随后再对其内部的壁画进行保护处理。

整体搬迁或是局部搬迁兼顾墓葬结构、考古遗址等相关信息的提取,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墓葬及壁画结构的完整,同时也保留了文物本身携带的信息。这种方法一般针对面积较小或是支撑体本体体积较小的墓室壁画。

不过由于技术手段及相关投入的限制,如重量的原因,打包、迁墓、拉运费用问题也不容小觑,据大同整体搬迁两座辽代壁画墓葬的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两座墓葬仅拉运就花费了约10万元。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壁画能够采取这种方法进行保护。

连砖揭取法

连砖揭取法顾名思义即揭取时壁画结构包括颜料层、地仗层、部分青砖支撑体。如2014年进行的磁县北宋韩令坤墓葬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该壁画为2米×2米,由于地形、雨水以及埋藏时间久远的原因,壁画表面被厚厚的泥土覆盖,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发生霉变酥碱,再不及时处理,整幅壁画都将毁坏殆尽。因为这幅壁画地仗层为白灰地仗,结构很脆弱,加上其地仗缺失严重,处理起来难度很大。笔者经过数次模拟小块试验,确定采用连砖切割的方法,将整幅壁画切割,厚3厘米、重150千克,最终完整运回室内。该壁画由颜料层、白灰地仗层和青砖支撑体构成。地仗层很薄,为单一的白灰地仗层,且薄厚不均,厚度在0.2-0.5厘米之间,结构较为粗糙,结合强度较低;支撑体为青砖,和地仗层的连接十分紧密,青砖的砌制不甚平整,凹凸不平,在壁画下部出现明显的凹陷和高凸。

2017年邯郸市华耀城金代墓葬墓室为圆形弧壁,墓顶坍塌,壁画主要存在于墓室内壁,面积较大。壁画支撑体为青砖,砖体之间以细泥相连,壁画地仗层极薄,最厚处仅有0.1厘米,且地仗脱落严重。壁画主要存在的病害包括地仗缺失、支撑体变形、颜料层脱落、粉化、钙化土垢、动物损害,其中地仗脱落、支撑体变形问题最为严重。墓室四周墙体受到挤压导致严重变形,另外由于绘制壁画时垒筑的砖雕造型,导致壁画表面凹凸不平,最高处与最低处厚度相差4-8厘米,壁画地仗层极薄且地仗脱落严重,并且和青砖支撑体结合十分牢靠。因其有砖雕造型,壁画上下砖体厚度比中部多7-10厘米,另外灯擎的造型又比壁面多出8厘米,处理起来难度极大。

在传统墓葬壁画保护方法无法施用的情况下,采用连砖切割的方法,即考古现场连砖切割、室内二次切割的办法,将全部壁画运回室内进行保护修复处理,保护修复主要操作步骤包括:1.画面层预处理;2.贴皮纸、纱布;3.添加画面层支撑板;4.切割青砖;5.后背添加支撑板;6.搬运;7.二次切割;8.加固等。其中步骤1、2、3、5、6、8等的操作与传统揭取法的基本一致,步骤4和7是该方法操作的关键点,难点主要集中在切割厚度的确定。

这种采用切割青砖支撑体的方式,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文物结构上的完整,又有效地保护了壁画的安全。另外使用环氧树脂将定制的九宫格不锈钢架粘接,虽然环氧树脂具有不可逆性,但环氧树脂未与壁画的地仗层、画面层直接接触,一旦环氧胶老化,可采用物理手段进行去除;另外保留一定厚度的青砖支撑体,给二次修复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

这两幅壁画经过保护修复后壁画画面层和在考古现场几乎无差别,说明了此方法在处理地仗层极薄且和支撑体连接紧密的墓葬壁画上十分适用。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墓葬壁画,由于时代漫长、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壁画在结构上千差万别,解决不同类型壁画的保护修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整体搬迁法、原址保护法、揭取法、框套法几种方法已在墓葬壁画中广泛应用,而连砖揭取法应用较少。笔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阐述,以希对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