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中国千年古都,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世界东方古都的典范。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西安在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了一个探索者角色。
1951年,在新中国建设高潮中,西安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冷静地将城市发展区避开历史城区和主要遗址区,较好地处理了古迹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为保护西安城市文化遗产创造了根本条件,成为新中国优秀城市规划的典范。
195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第一次大规模发掘的史前聚落遗址,确立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开创了中国聚落考古学。1957年建设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亚洲乃至世界第一个,采用建馆覆盖式保护遗址的遗址博物馆,确立了中国遗址博物馆的基本模式。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立西安研究室,开展亚洲规模最大的城市遗址考古项目——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考古,经过长达70余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基本厘清了城址的范围大小、形制格局,发掘了城门、里坊、市场、寺院、宫殿等一些重要建筑遗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都城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1974年,秦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世界“第八奇迹”的面纱,国家专项拨款建立世界最大的遗址博物馆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又一次为全世界所瞩目。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西安在城市化建设和古迹遗址保护之间,不断守正创新,寻找着平衡之道。1981年,西安编制出台了中国第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揭开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序幕。1983年,西安率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城墙,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985年,国家在西安建设完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个典范。
陕西历史博物馆
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在会议上,西安首次提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设想。1997年,陕西省政府出资征收西安3000亩土地,启动全国首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创造了大遗址保护的汉阳陵模式。1998年,西安完成全国首个大遗址保护规划——《汉阳陵保护规划》,并在2000年首创在全球范围征集汉阳陵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方案。
步入21世纪,西安吸收国内外最新理念,在古迹遗址保护方面不断开拓创新。2001年,在中央和陕西省政府支持下,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在西安建成。2004年,唐大明宫丹凤门至含元殿片区遗址考古及保护工程启动,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遗址保护工程,获得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界高度赞扬。2007年,西安启动全国首个国家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示范园区——唐大明宫项目建设。项目邀请全球9个国家,不同学派的专家共同建言献策,在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遗址保护和展示、遗址公园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展开了全面探索和试验,用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是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动力。2008年,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上建成,这为在历史城市中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开辟了一种新思路。
西安更是《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文件与中国经验交流对话的前沿。2005年,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西安举行。会议针对不断变化的城镇和自然景观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了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的《西安宣言》,成为自《威尼斯宪章》之后国际古迹遗址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这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的首次大会。《西安宣言》的发表,说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中国西安设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中心”,这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巴黎总部之外唯一一个地区中心。同时,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建成开幕,这是一个在遗址和遗址环境保护及展示方面运用国际领先理念、方法和技术的创新,被称为践行《西安宣言》的最佳案例,中国新一代遗址博物馆的代表,以及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典范,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向全球推介。
如今,西安在数十年文化遗产保护的摸索中积累的经验,正在释放更高价值。2014年,以西安为节点,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这也是中国以及世界第一项成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
2022年,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合作共建的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在西安挂牌成立。在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之时,在国家开始建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之时,西安又被赋予新的使命,进行新的探索。2024年,春节假期的西安城人潮涌动,西安已经成为观众学习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站。
半个世纪以来,西安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了一个探索者的角色,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实践,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经验,成为中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