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中焕发光辉

字号:T|T
2024-02-21 15:35 来源:文物之声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遗址规划保护面积5.6平方公里,1973年被发现发掘。该遗址是一处以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采掘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经西周、春秋战国延续至西汉,持续时间长达千余年。鉴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1982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7号矿体——春秋时期采矿遗址上建成博物馆并对外开放,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题写馆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1994年和2012年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5年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古墓葬区的发现发掘,进一步填补了世界矿冶考古的空白,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入选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持续开采时间最长的古铜矿——时间:1000余年);2017年铜绿山第二轮考古新发现被列为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于2018年被列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课题;201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入围“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图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

炉火映日月  铜魂耀千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常设展览的思考

吴宏堂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收藏、保护、展示古矿冶文化的遗址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新馆于2023年6月建成开放。展览在构思、内容和形式上坚持“三个创新”,实现“三个突破”。

图片

创新展览构思

实现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展览的新突破

(一)策展理念别具一格。一是坚持馆内展览与馆外考古遗址公园相结合,突出展览的创新性;二是展示宋代培烧炼炉与春秋采矿遗址发掘现场相结合,突出展览的独特性;三是展出本馆文物标本与其他地区文物标本相结合,突出展览的开放性。

(二)展览布局别具匠心。一是采用组团化、区域化并联的手法,共分为序厅、地下展厅、临时展厅、铜山有宝、找矿有方、采矿有道、炼铜有术、青铜有源8个展厅,进行展览结构布局;二是新馆负一层宋代焙烧炉发掘现场东、西两边各布局一个研学教室;三是序厅布局安检、语音导览租赁、服务台、多功能报告厅、主展标、大型铜雕和展览“前言”等;四是展馆大走廊东边6个并排的展厅,布局一个临展厅和一个常设展览,突出了展览内容的循序渐进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学术支撑别开生面。一是组建了一个高水平专家团队为展览保驾护航,其中展览内容大纲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专家学者编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殷鸿福院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等对展览内容大纲和形式设计给予了许多学术指导;二是充分利用考古新成果为展览锦上添花,全面展出了岩阴山脚遗址发现的35枚春秋时期矿工脚印和四方塘墓地出土文物,解决了古矿冶遗址多年来“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三是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为展览的疑难杂症问诊把脉,增强了展览的科学性。

创新展览内容

实现古代青铜文化叙事的新突破

铜绿山新馆基本陈列特点集中体现在:

(一)展览主题的鲜明性。新馆基本陈列主题经过反复打磨,最终确定为“青铜源·铜绿山”,一语道出了铜绿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发现解决了中国青铜文明铜原料的来源问题,证明中国青铜文化是一部完整独立的发展史。

(二)展览内容的创新与包容。展馆既展出了春秋采矿遗址发掘现场,又展出了宋代焙烧炉遗址发掘现场。上展的 683 件(套)文物展品中,既有铜绿山出土的古代采冶文物标本,又有现代部分大型采矿机械,还有如曾侯乙编钟、盘龙城青铜鼎等与铜绿山铜锭的铜元素高度一致的青铜器复制品。这些文物展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人类冶金史、文明史、 科技史方面的重要成就与贡献。此外,展馆还展出了国内外其它地区典型古矿冶遗址及文物标本,进一步提高了展览的站位。

创新展览形式

实现古代科技科普性展示的新突破

充分运用AR扫描识别技术、油墨导电互动投影、合成抠像系统、裸眼3D、移动滑轨屏、地踩屏、手机小程序等数字技术,增强展览艺术性。

(一)利用铜雕与场景复原等技术增强展览的观赏性。一是大厅拾级而上的600多平方米大型铜雕塑墙,沿着历史脉络为观众将古铜矿遗址的故事娓娓道来,强化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场景 “考古工作者的一天”,向观众普及考古知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三是新颖的展台、展柜及灯光色彩的巧妙应用,极大提高了展览的观赏性。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一是设置电动装置技术,将“大铜斧”转动起来;二是运用油墨导电互动投影、合成抠像系统,给观众以直观感受;三是沉浸式AR场景区,再现古人通过观察矿苗及植物寻找矿石的宝贵经验,以上均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

(三)利用数字技术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一是通过智慧博物馆建设,在智慧保护、管理和服务方面,将博物馆品质服务升级;二是开发手机小程序、二维码讲解等,提升观众对展览内容的认知;三是设置电子查询屏、电子翻书、一体机、互动拼接台、地踩屏等设施,增强观众体验感与互动性。

 (作者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顾问)

 

跨越时空放光彩 

让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活”起来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利用纪实

郑正盛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委员会以“让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全面‘活’起来”为主线,以提升保护质量和利用效益为中心,以传承和弘扬优秀青铜文化为基点,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抓手,深入阐释青铜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管理机构设置、保护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宣传展示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不断推动遗址保护传承格局更加优化,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突出。

图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区

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铜绿山遗址博物馆选址方案》。新馆位于铜绿山7号矿体遗址上,与老馆连为一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先生亲自设计,融合了中国青铜文化和矿冶文化元素。新馆采用大地景观风格,为坡地建筑,将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以矿道形式,逐层后退融入到山体形态之中,南面紧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老馆),西面紧靠铜绿山矿露采大坑,东北两侧为规划道路。主展标为“青铜源·铜绿山”,围绕“铜绿山之魂脉”而展开,不仅记录了大冶青铜文化起源、发展、兴盛历程,更突显铜绿山矿冶史对政治、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彰显了中国青铜文明在世界史中的重要地位。

图片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

2023年6月9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作为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整个园区的开放范围达21万平方米。室内展示区域包括老馆和新馆,藏品共计2万多件(套)。老馆总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其中原址保护展示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览用房约2700平方米;新馆总建筑面积12273.5平方米,其中展厅5182平方米。室外展示区域约142726.6平方米,含铜源广场、矿工足迹、九曲溪流、泉塘映月、青铜故里山川图、研学工坊、春秋炼炉、战国炼炉、明代焙烧炉、采矿机械、矿工墓地、栈桥揽胜、商周采矿场、矿石林、思乡亭、青冈栎林、铜山沧桑、铜草花海、古代炼渣、金矿石等20余个展示点。

铜绿山管委会深入挖掘遗址内涵价值,拍摄了“铜魂耀千秋”青铜文化宣传片、“十大镇馆之宝”系列短视频,其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系列短视频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授予“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优秀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古铜矿遗址、走进铜绿山,爱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图片

春秋采矿遗址

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青铜故事的思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会场,举办了青铜文化传承发展推介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5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铜绿山遗址博物馆LOGO和大冶市城市精神对外征集活动,参加了“博物馆奇妙日,一起寻宝荆楚”大型线上联合直播,组织了“铜话”故事大赛、百名汉服同袍邀您打卡等活动,策划了青铜文化图片展、知识科普展、文物专题展及“大地奇珍”矿物晶体展,研发了遗址周边文创产品,接待了大中小院校学生参观研学百余场。

图片

开展“汉服同袍游”活动

图片

开展“快乐亲子游”活动

图片

开展研学参观

图片

模拟井巷支护搭建亲子体验活动

图片

开展“七夕奇妙游”活动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之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价值,是湖北独有的文化符号。伴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保护利用必将迎来新的机遇,得到更好地保护,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其价值。届时,游客不但可领略“一万里长江、八百里洞庭”的文化风光,更能体验“铜草花开——青铜文明”的深厚矿冶文化底蕴。

从1973年发现发掘到四方塘遗址等最新考古成果,从1984年老馆开放到新馆建成,从1982年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18年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时代进程中焕发着青铜一般不朽的光辉,也注定会以最深刻的内涵、最靓丽的环境展现其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弘扬青铜文化 传承时代精神

杨早容

天地一洪炉,举世无双冶

 

滚滚长江,奔流千万里,把最神奇的55平方公里的铜绿山留给了大冶;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把最传奇的4000年冶炼史留在了大冶。

古铜矿遗址,从传奇而来,势必要创造更多的传奇。

铜绿山是一座宝藏。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的重要铜铁矿床,铜绿山遍地是宝,矿产资源丰富,以铜为主,伴生有丰富的铁、金、银等元素,吸引着历代矿工前来开发。开采历史悠久且规模大、品位高,是全国六大铜矿生产基地之一。

铜绿山采冶史是一部传奇。开采实现了地下深井开采,完全掌握了探矿、井巷开拓、井巷支护、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等一系列复杂的开采技术,地下开采最深达60余米;冶炼采用了鼓风竖炉炼铜,完全掌握了鼓风竖炉的构筑、矿料的整粒、造渣与配矿、炉温的控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冶炼技术。

铜绿山考古发现是一座丰碑。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建国以来重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国青铜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我国考古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青铜文化,从文化而来,势必要倾注更多的文化。

四千年的炉火,锻造出了千古传承的“铜斧熔炉”精神。“不怕牺牲、千锤百炼、追求创新、不断超越”,是大冶人对矿冶精神的现代阐释。

大冶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丰富的矿冶遗存、广泛的矿冶开发领域在国内乃至国际都独树一帜,也涵养了大冶矿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的人文品质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曾几何时,面对城市转型的大冶,坚持深度开发矿冶文化。1984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是国家继西安半坡遗址、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之后兴建的第三座遗址博物馆。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50周年之际,遗址新馆于2023年6月建成开放,以更为丰富的考古成果和生动的展陈形式,向世人呈现铜绿山作为中国青铜文化源头、中国矿冶考古先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资源总会枯竭,但思想没有终止。矿冶文化和矿冶精神在城市转型、绿色发展的征程上依然熠熠生辉。

壮士主动断腕,从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开始,全面打赢了“呼吸保卫战”,1300多家“五小企业”全部关停,为绿色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新鲜血液注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强数字赋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实施产业绿色低碳循环行动,持续推动钢铁、铸造、水泥、铝型材等重点行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大冶矿冶文化又有了时代内涵和新的定义。

冶矿精神,从远方而来,势必要走向更远的远方。

新的时代,新的征程。

大冶作为青铜文化故里,4000多年的矿冶历史,孕育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精神品质。大冶独有的矿冶文化培育出“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要大力弘扬“斧子精神”。一把铜斧的出土,让世人从此认识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如今,这份珍贵遗产所昭示的“经锤炼而成,为开拓而生”的“斧子精神”,代表的是大冶先人勇于拓荒的执着精神和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去奋斗、去创造,在继承与发展中,将这份珍贵的遗产奉献给未来。

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铜绿山是一部立体式的“冶金史百科全书”。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激活企业活力的精神基因,也是促进产业转型的不竭源泉。我们要重新认识创新、学习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着力形成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创新人才为主力军的发展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作用。

要大力弘扬争先精神。大冶从一个全国钢铁厂,第一个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发展成为湖北第一个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十年十进位的县市。每一个“第一”,每一次进步,都包含了大冶人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仍然需要我们树立“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心劲和气魄,在强化担当、高效服务上走在前列、做好表率。要带头务实担当转作风,发扬大无畏、大无私的精神,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上走在前列、做好表率。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代际跃升,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大冶工匠的表彰奖励力度,激发弘扬工匠精神的内驱力。在全社会讲好工匠故事、褒扬工匠情怀、涵养工匠文化,激励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促进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