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与修缮做法

字号:T|T
2024-02-20 15:21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图片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教寺院,大雄宝殿作为开元寺的主体建筑,历经千年沧桑,自唐、宋、元、明、清、民国及近现代等历史时期多次得到保护和修缮。2013年笔者有幸参与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修缮工程,通过对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及残损病害进行详细调查,针对残损病害情况,进行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此来探析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与修缮做法,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延续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西街(图1),是闽南的佛教大寺院,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据史料和开元寺内碑刻的记载, 可知明代洪武、永乐、万历、素祯,清代乾隆、嘉庆等各个历史时期,开元寺曾多次得到维修和保护。开元寺现存寺院的基本格局形成于宋代,主要殿堂建筑有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戒坛、藏经阁、功德堂等。寺内仍留有南宋所建的东、 西石塔和宋代阿育王塔。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早在唐宋时期就形成以中轴线主寺为核心、两侧散列若干支院的格局,现存格局完整保存了唐宋官式寺庙的形制格局、建造技艺和艺术特征。同时,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佛教各种宗派以及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是泉州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也是宋元时期象州因海洋贸易兴盛而城市兴隆、人口聚集、多元文化共存的罕见实物范例。

 

图片

图1  开元寺航拍图(黄色框内为大雄宝殿)

 

 

1. 大雄宝殿的基本形制

 

开元寺大雄宝殿是开元寺中轴线的主要建筑物。

 

图片

图2  大雄宝殿正立面

图片来源:泉州开元寺公众号

 

经历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 现存实物保持明代建筑格局和风貌。该殿主体为木结构,通高18.2m, 通面宽9间、42.54m, 通进深9间、31.64m, 前后檐各有走廊一道,建筑面积1345.97m²,殿前有月台,面阔25.89,进深8.4m。重檐歇山顶,屋角略反翘,总体曲线比北方建筑平缓、舒展。上下两层檐下均有斗栱。上檐斗栱之外的四周设栅栏,遮住上檐斗栱。上檐南面椎下有“桑莲法界”大匾额一方,白地黑字(图3)。

 

图片

图3  大雄宝殿正立面图

 

 

1.1 平面

 

根据对建筑台明和构架格局的分析和有关考证研究资料可知,开元寺大雄宝殿依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痕迹。明代洪武年间复建该殿时,沿用了宋代原面阔7间、进深5间的殿座平面格局,在其四周加建了一圈周围廊(副阶),形成目前的平面格局。崇祯十年大修时,将殿内所有木柱改为石柱。按照柱网格局,大雄宝殿应有柱子100根,因此,民间号称“百柱殿”。但是为了扩大雄宝殿堂中心区域的空间,以满足佛像布置要求,方便礼佛活动,将梁架结构作减柱造处理,省去内部14根柱子,大雄宝殿实有立柱为86根。因此,现在的大雄宝殿平面实际上是宋、明两朝的复合体。殿内当心间面略宽一些,其余各间几乎相等。进深各间的尺寸则大小不一。特别是第3、4间和第5、6间,各省略了一排柱子,形成两个进深尺寸更大的两间,在上部构架上,这二间的处理也显得极其复杂(图4)。

 

图片

图4  大雄宝殿平面图

 

 

1.2 月台

 

月台外露3个立面的束腰部分嵌有73幅狮子与人面狮身的辉绿岩石浮雕(图5),应是明代重建时从他处印度教寺移来。浮雕由蜀柱间隔成组,须弥座上下则刻有仰覆莲瓣纹饰。狮身人面雕刻,有的头发蓬松、四足立地, 有的头上有三层螺髻、两耳垂肩、右前肢持一莲花;狮子形态,有昂首张爪,作欲噬状;有向前驰突,回头顾盼的。

 

图片

图5  大雄宝殿月台的印度婆罗门教须弥座

 

1.3 大木结构

 

开元寺大雄宝殿的大木结构形式极其复杂,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把承重梁的一端或两端插在金柱上的做法,有研究称之为“插梁式”,总体上融合了北方抬梁式和南方穿斗式和闽南建筑特殊的大木结构等形式(图6、图7)。

 

图片

图6  大雄宝殿室内构架

 

图片

图7  大雄宝殿梁架图

 

梁架结构总体可分为殿座和披椎两部分,外观表现为上、 下层檐(图8、图9)。

 

图片

图8  大雄宝殿上檐图

 

图片

图9  大雄宝殿下檐图

 

 

大雄宝殿所有柱子下部均为明代更换的石柱,柱顶与梁枋构件连接部分用一截短木柱。下层檐部分,实际为披檐部分,系明代重建时在宋代建筑平面基础上扩建。前后披檐的构架形式基本对称,但跨度尺寸不同。梁架稍显低矮,仅及上檐高度的一半。前廊柱柱顶雕出栌斗,步通梁(双步梁)架在檐柱和老檐柱上,梁头出挑较长,支挑紊圆(挑檐檩)和吊筒(即北方建筑的垂花柱),以增大出檐深度。后檐除使用两跳丁头栱出挑屋檐外,其它基本同前槽。后槽当心间廊柱使用两根印度教式的擎天柱,显得比较特殊。上槽部分,即被披槽包围的中心部分,面宽7间,  进深5间。为了扩大室内空间,采用减柱造,去掉了殿内14 根柱子。梁架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前后坡结构不对称,在进深方向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建筑空间和构架处理与大雄宝殿的使用功能很有机地结合。该建筑构架为闽南建筑中最为复杂案例揉合了“抬梁式”、  “插梁式”等做法,处理灵活, 搭接巧妙,具有较好的建筑刚度,为闽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 年代最古、结构最佳的遗构之一,可称为闽南木结构古建筑的典范。

 

1.4 斗栱与迦陵频伽

 

柱子顶部和梁枋之间多用斗栱,主要采用闽南建筑常见的叠栱形式,做法较宋式做法纤细。根据处在梁架位置不同, 形成不同的组合,经勘测统计,共有41种形制,做法极其特殊。在进深第三间的前后柱顶部的斗栱上共有24尊迦陵频伽(图10)和兽头装饰。这些飞天乐伎的身躯分别为大鹏鸟或蝙蝠, 手中或执南音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等圣物,凌空飞翔,融宗教、建筑、艺术于一炉,是国内其他地区建筑上所看不到的。大雄宝殿的柱梁交接处,均使用托木(雀替)作加强构件,且形式多样。托木上雕镂凤、牡丹、花草等图案。

 

图片

图10  大雄宝殿迦陵频伽

 

1.5 墙体结构

 

北立面除当心间和次间的各开间和东西山面的青柱步 (老檐步)为砖墙,墙中部有方形直棱窗。墙体内外侧均有抹灰,并刷乳黄色涂料。各间墙体的根部有“—”形花岗岩地袱,下部空透,便于室内通风。

 

1.6 屋顶

 

大雄宝殿屋顶下层檐正面瓦顶中,中间三间的槽口平直,一如披檐。两侧的檐口带有上升曲线,并略低于中间部分,形成三段体式。上层檐在望砖之上用暗厝做法,形成屋面向两侧起翘的曲线,部分屋脊局部采用灰塑、剪贴瓷片等装饰。

 

1.7 装修装饰

 

大雄宝殿正面当中五间作隔扇,每间四扇,当中两扇可内开,外侧两扇为死扇;东、西尽间、稍间为槛墙花窗,花岗岩石板壁下肩。

 

1.8 油饰彩画

 

大雄宝殿内檐天花以下木构件主要做铁红油饰,单披灰地仗。托木、莲斗等有雕刻构件做彩画,基本为红地上画彩, 外罩桐油。外檐上架大部分刷红油,单披灰地仗,部分梁枋油饰红地做彩画点缀,题材主要为卷草纹,彩画外罩桐油。迦陵频伽通体做腻子灰地仗,绘彩画,罩桐油。大雄宝殿梁架间共有六根灯梁,上有彩画,题材有八仙、骑鹤仙女、罗汉力士和山水、花卉等,画法比较精细,外表罩桐油。天花以上无油饰彩画,也未做桐油封护。

 

1.9 印度教石柱

 

大雄宝殿后檐当心间的两根廊柱系由别处移来,其形象和雕刻题材具有印度教建筑和雕刻风格(图11)。柱主要界面为十六角形,但在柱顶、柱中、柱下三个部位刻出四方体,内刻四圈形,中浮雕古代印度及锡兰的神话故事。有克拉希那和甘尼拉的角力,湿婆及恒月、新月故事,阎摩那河七女出浴,毗湿奴的人狮撕裂魔鬼等,还有中国传统的双凤朝牡丹、双狮戏球、鹿猴教子等图案,是中印文化艺术交流的结晶。

 

图片

图11  大雄宝殿印度婆罗门教浮雕

 

 

2. 大雄宝殿的残损病害

 

本文以2013年对开元寺大雄宝殿维修时所做的勘查为基础,归纳该殿存在的残损病患类型及其致因。

 

2.1 大木结构

 

大雄宝殿大木构架整体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歪闪、变形现象,大木结构不存在整体结构性安全问题,主要有如下残损病患:

 

2.1.1 白蚁蛀蚀

大雄宝殿大木构件多处存在白蚁蛀蚀问题,特别是在檩和椽子部位。上层檐主要集中在东次间脊檩和上金檩部分,个别构件的局部蛀蚀严重,几乎被蛀空。一些靠近柱枋连接部位被蛀蚀,对结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与这些构件相连接的枋、柱也受到影响。与这些檩相通的其他檩枋件上有白蚁爬过的泥痕。下层檐主要是后桅廊、侧面檐下普遍存在白蚁蛀蚀问题。

 

2.1.2 植物生长

前后檐廊下有数间,存在植物生长问题,草本植物从屋面泥背滋生,并向下穿过望板,在廊下生长。

 

2.1.3 糟朽

近半数椽子糟朽严重。

 

2.1.4 劈裂

部分构件存在劈裂问题,主要为顺纹开裂,对结构影响有限。其中,部分劈裂生成较早,上世纪80年代大修时仅使用铁扒镉加固,对裂缝未做处理。当心间脊糠有通长的顺纹开裂。

 

2.1.5 拔榫

部分结构构件存在拔榫变形现象,其中多数在80年代维修前已经存在,并采用加铁扒钉拉接加固措施。

 

2.1.6 渗漏污染

部分屋架存在水渍、泥水流淌痕迹,说明屋面存在漏雨、渗水问题。并造成椽子和檩构件的糟朽和污渍。

 

2.2 台明和石柱

 

台明和石柱均为石材,主要病害包括:

 

2.2.1 表面片状剥落

石质构件表面产生鳞片状剥落,剥落厚度不一。产生原因是由于是在表面受污染侵蚀,形成结垢,阻碍了石材内盐份的排出,盐份在石材表皮以下沉积,造成石材表皮鼓起,乃至剥落。

 

2.2.2 表面锈斑

位于台明和靠近地面石柱柱脚部分的石质构件表面因为尘土、空气污物沉积和水漫潮湿,形成黄褐色锈斑。

 

2.2.3 生物病害

一种是在台明砌缝间有草本植物生长,根系生长对建筑结构有影响,严重者有可能造成砌筑灰土松动流失,出现渗水、歪闪等问题。另一种是台明表面因潮湿,滋生地衣苔藓, 部分地衣苔藓死亡后在石材表面形成结壳。地衣苔藓呈酸性,对石材有腐蚀作用。

 

2.3屋面

屋面残损主要是因瓦件碎裂、灰缝脱落导致的渗漏雨问题。

 

2.3.1 简板瓦破碎

屋面采用闽南传统建筑常用的红色陶土简板瓦,其中少量筒瓦、板瓦破碎或断裂,直接造成屋面渗漏。

 

2.3.2 抹灰脱落

勾缝灰普遍松动、开裂,甚至脱落,造成瓦面松动,降低了屋面防水能力,进而漏雨渗水。

 

2.3.3 屋面渗漏

由于屋面瓦件破碎开裂、灰泥和泥背开裂、屋架变形等影响,屋面存在渗漏问题。在大木梁架的勘察中,可以发现大木构件表面有多处泥水流过产生的水渍,表明屋面存在比较普遍的渗漏问题,这是造成大木构件糟朽的重要因素。

 

2.3.4 屋脊开裂

上层檐的正脊东端和部分垂脊、戗脊等存在断裂和横向开裂现象。屋脊表面抹灰有少量脱落,屋脊上的部分泥塑力士、小兽开裂、残缺。

 

2.3.5 生物病变

屋面上有杂草、树木等植物生长和苔藓地衣滋生。植物根系直接破坏屋面泥背,造成屋面渗漏。苔藓地衣可能对屋面瓦件和灰泥造成侵蚀。

 

2.3.6 瓦件缺失

屋面有个别勾头滴水缺失,有些部位在以前维修时曾用灰泥封堵,现灰泥已开裂或脱落。

 

2.4 油饰彩绘

 

大雄宝殿油饰彩画均为80年代大修时重做,操作工艺、手法不够严谨,质量不佳。

 

2.4.1 建筑油饰彩画

 

施工中未清除旧油饰彩画地仗,即在油饰彩画上新作地仗和油饰彩绘,导致单披灰地仗普遍开裂、脱落,油漆和彩画褪色、污染或起皮、脱落。天花板板缝间地仗均开裂。

 

2.4.2 雕刻彩绘

所有迦陵频伽雕刻均存在部分腻子地仗开裂问题,其中少数部位油彩脱落,表面彩绘多为尘土污染,或因屋面渗漏,留下水溃。

 

2.4.3 当心间脊檩彩画

由于当心间脊檩受白蚁蛀蚀严重,对该檩采取任何修补加固措施,都会对表面彩画造成一定影响。

 

 

3. 大雄宝殿的修缮做法

 

针对上述残损病患,分别采取了如下保护措施。

 

3.1 大木构件

3.1.1 白蚁侵蚀构件的处理

对受白蚁蛀蚀深度超过50mm, 宽度超过150mm, 且蛀蚀截面积超过构件截面积1/4,可能影响梁架结构整体受力的梁、檩、枋构件,原则上用同类木材更换。

 

3.1.2 糟朽木构件的处理

对非白蚁侵蚀而糟朽,且深度小于10mm 的构件,可剔除糟朽部分,渗涂防腐剂;对糟朽深度不超过30mm, 长度不超过1000mm, 宽度不超过15mm, 且糟朽截面积未超过构件截面宽度1/4,不致影响结构承载力的构件,剔净糟朽,做防腐处理后,用同类木条嵌补修复。

 

3.1.3 梁、檩、枋、瓜柱裂缝的处理

对于因自然干裂产生裂缝的梁、檩、枋、柱等木构件,确认残损不影响结构安全后,可做楦缝处理。

 

3.1.4 当心间脊梁维修

当心间脊糠受白蚁侵蚀,但檩外表有龙纹彩画,尽管年代不久,如侵蚀不严重,糟朽部分截面不超过檩截面1/4,  建议采取局部掏挖修补的做法。如糟朽截面积超过檩截面1/4,则予以更换,并照原彩画图案绘制彩画。

 

3.2 板椽

 

板椽糟朽情况比较普遍,已确认糟朽的板椽超过40%, 崖面挑顶,尽量小心拆卸,妥善保管,继续使用。糟朽或拆卸损坏的板材,用新杉木补换。板椽截面160×40mm, 中到中间距270mm。铺设板材后,安装檐头封檐板、翼角生头木等构件。

 

3.3 木构件防腐处理

 

对所有新补配构件,涂刷有机氯合剂和防虫药剂,进行防腐防虫处理。对上架天花板以上所有不做油饰的新、旧木构件,在进行防腐防虫处理后,刷热桐油2道,减少白蚁侵蚀危险。

 

3.4 墙体

 

清洗清除墙体表面的苔藓地衣和砌缝中的杂草。使用机械手段和化学药剂清除。首先用手术刀去除苔藓地衣表面残留,再用掺入80g/l的碳酸铵+3%的R8O杀生剂的纸浆进行糊敷。45分钟后揭取,用纯净水清洗干净。对东、西山面和北墙外立面抹灰开裂,剔除开裂、松动的灰泥,并清洗干净,用蛎壳灰勾缝填实,勾缝应赶轧至密实。

 

3.5 屋面

 

3.5.1 揭瓦屋面

细心收集卸下的简瓦、板瓦、屋脊构件和望砖等各类砖瓦构件。待大木构架维修完毕后,重做屋面时再次使用。

 

屋面做法按泉州地区古建筑传统做法。首先在板椽上铺望砖,在屋面上部、正脊两端和翼角区域做暗厝,即在望砖上架檐檩位再铺细檬,脊部暗厝还应根据屋脊起翘树立短柱再架檩然后铺望板。暗厝做法是通过增加辅助木构件做出屋面曲线,而避免崖面使用较厚的灰背,增加屋面荷载。做好暗厝后,用蛎壳灰泥做灰背。蛎壳灰与黄土比例为1:3, 灰背厚度为100mm左右,不得过厚。灰背赶光轧实。最后铺瓦瓦面,用1:2蛎壳灰作夹塞,封堵瓦间缝隙,粘接勾头瓦。对破碎、风化酥碱的瓦件,用同类型、同材质、尺寸接近的红陶瓦件替换。更换瓦件应优先选用完好的旧瓦。旧瓦不足时,定制补配质量合格的新瓦。

 

3.5.2 屋脊制安

屋面施工中,使用闽南红砖和蛎壳灰砌筑正、垂、戗、 围各脊,鼎盖脊式。外表抹厚15mm的蛎壳灰。使用糖水灰堆塑海浪纹、云纹、卷草等纹饰。在正脊砌筑时预埋铁件钢筋,采用传统手法堆塑燕尾、游龙、宝塔骨架,使用剪贴工艺贴瓷。

 

3.6 石质构件

 

3.6.1 砌缝处理

使用麻刀灰勾抹台明砌缝。对空洞较深的砌缝,先用三七灰土适当填补,然后做勾缝。

 

3.6.2 台明须弥座雕刻清洗

使用清水对台明侧面须弥座上的雕刻进行清洗,去除沉积的灰尘污物,使用清除台明表面苔藓:使用机械手段和化学药 剂对台明表面滋生地苔藓地衣进行清除。首先用手术刀去除苔 藓地衣表面残留,再用漫入80g/1的碳酸铵+3%的R80杀生剂的纸浆进行糊敷。45分钟后揭取,用纯净水清洗干净。

 

3.7 油饰彩画

 

3.7.1 油饰

重做大木油饰。清除地仗后,重做做油灰地仗。

 

3.7.2 彩绘

对未作修补和更换的木构件,使用丙烯酸类树脂加固地仗,然后,使用清洁剂清洗彩画,使用油彩修补缺失的彩画,井罩桐油。对做过修补或新更换木构件,做单披灰油灰地仗,使用传统油彩,依照原图样进行重绘,并罩桐油。开元寺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佛教建筑艺术展 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融合交流,成为福建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是闽南宗教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2013年以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进行不落架全面维修,千年古刹得以延年益寿。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