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说文保||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和复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字号:
T
|
T
2023-11-13 15:39 来源:文物天地
文物是承载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但是,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文物在埋藏与传世过程中常会经受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坏、病害,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文物本身的物质存续,也对研究和利用造成困难。文物修复与复制就是使文物
“
延年益寿
”
的有效技艺,通过修复师的匠心与巧手,可以使文物重现光彩,更好地展现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上海博物馆现有藏品共
102
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
14
余万件。为了妥善保护、利用这些文物,建馆七十年来,上海博物馆引进、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文物修复师,其工作内容涉及青铜、陶瓷、书画、古籍、家具等门类文物。经过长年的经验积累,修复师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技术方法,形成了具有上海博物馆特色的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体系,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多年来,上海博物馆还主动服务于国家文博事业发展中,响应国内外文博机构的需求,受邀修复与复制了许多重要文物,为兄弟博物馆培养了一批修复人才,使得传统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已经成为上海博物馆的文化品牌,是上海博物馆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 花开六朵
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和复制方面具有深厚底蕴,早在
1958
年就设立文物修复工场,下设各类材质文物的修复与复制工作组,是国内最早成立文物修复部门的文博机构之一。工场成立时荟集了当时业内最顶尖的大师,如青铜器修复的王荣达
,
陶瓷器修复的饶鸿发、胡渐宜
,
竹木器修复的吴福宝,书画修复装裱的刘定之、严桂荣等。经过近七十年的薪火相传,形成了流传有绪、内涵丰富、技术一流的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的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6
项。
1.
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第一代修复师饶鸿发正是当时古玩行里修复古董文玩的一位巧匠,他进入博物馆后系统总结了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全套手法、工序和材料,又经过数代修复师的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形成了具有上海博物馆特色的古陶瓷修复技艺,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五大步骤。技艺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技术特点:首先是笔绘与喷绘相结合的全色技法,以笔绘方法,根据原器的釉彩走势精准接笔,辅之喷笔绘制的浓淡和晕散来体现色彩变化的微妙节奏。其次是高超的古陶瓷色彩质感复原技术,在全面掌握不同色釉显色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实验不同修复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选取最为适合的色料和媒介剂的组合,以点、染、描、绘等多种上色方式,使陶瓷的颜色和质感得到最为逼真的模拟和呈现(图一至图三)。六十余年来,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团队以高超技术为本馆和国内各省市博物馆、考古机构、海外文博机构和私人收藏家等修复了数千件藏品,其中有元青花双龙四系扁壶、成化素三彩鸭熏等国家一级文物,修复师以精湛的技艺使得被修复的陶瓷器达到了
“
无迹可寻
”“
浑然
一
体
”
的艺术效果。
2.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可溯源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古铜局内修复高手
“
古铜张
”
一脉,第一代修复师王荣达先生正是
“
古铜张
”
张泰恩的再传弟子。这项技艺包含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塑形、翻模、刻纹、铸造、打磨、作色等十余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对高质量修复和复制效果的极致追求,集中体现在
“
高精密石膏模型模具制作
”
与
“
青铜精密铸造配缺
”
这两项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中。上海博物馆修复团队通过梳理与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成果,研配翻模石膏与铸造用蜡,使修复材料与工艺之间达到完美组合,制成的复制件和配缺件的纹饰清晰细致,可谓形神兼备。结合细腻逼真的作色和做旧技艺,从造型、纹饰与材质上都能极其忠实地还原器物的艺术原貌(图四至图五)。
数十年来,上海博物馆的青铜修复团队已为本馆和国内各省市博物馆、考古所、高校以及海内外著名收藏家修复与复制了大量考古、馆藏及私人收藏的青铜文物,其中包括北京保利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等数十家机构,修复了大量国宝级重器和列入
“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的文物,如山西晋侯墓系列青铜器、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系列铜器、上海青龙镇遗址出土文物等。
3.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古时称书画修复装裱技艺为
“
装潢
”
或
“
装池
”
,据史料记载至晚始于魏晋,明代形成以
“
苏帮
”
和
“
扬帮
”
为代表的装裱流派,各有千秋。
1958
年上海博物馆建立文物修复工场后,刘定之(苏帮)、黄桂芝(扬帮)等修复高手进馆工作,从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上海博物馆得到完整的传承。共同工作中修复师们精诚合作,打破了门派间的技术保守壁垒,融合两派技术之长,去芜存精,以清洗画芯、揭除旧褙、补缀残缺、小托画芯、全色接笔五大工序为核心,形成了特有的
“
画芯善补精全,绫絹宽料整挖,配色和谐高雅,裱件平柔洁净
”
的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技术特点(图六)。
上海博物馆古书画修复团队不仅承担着馆藏一万余件书画藏品的修复保养的任务,也帮助各省、市博物馆及海外博物馆,完成了许多珍贵书画文物的委托修复工作。六十余年来,经修复的重要藏品包括王羲之《上虞帖》唐摹本、唐代孙位《高逸图》、北宋苏轼王诜合作行书《烟江叠嶂
》
长卷、宋代米芾《多景楼册页》、南宋米友仁《潇湘图卷》
、
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元代赵孟頫《兰石图》等一大批珍贵书画文物,改善了古书画的保存状况,恢复了原作神韵。
4.
古代家具修复技艺
中国古代家具以木材制作为主,木质易腐损,难以长期保存。上海博物馆古代家具修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馆之初,当时有一批社会上的能工巧匠被吸纳进馆工作,其中就有常州籍民国年间活跃于老城厢一带、享誉行内的专做红木小件的师傅陆兴兴和专做大件的师傅林富生,他们承担了文物木底座的制作和古家具的修复。
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建设中,为了开辟明清家具专题陈列馆,需要大量修复古代家具,这项技艺得到发扬光大。至今,这项技艺已经形成独立的手工艺门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技术,其主要工序包括清洗、拼接、补配雕刻、打磨、做旧、组装以及修复后的定期上蜡保养等。本着
“
修旧如旧
”
的原则,每一道工序的执行都建立在对文物原工艺、原材料和原造型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力求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古代家具的原貌,延长古代家具寿命,增加其观赏、研究和经济价值。至今为止,修复团队共修复各类古代家具
300
余件,其中包括成功地复原了散成
200
多片的
“
清紫檀雕莲叶龙纹宝座
”
和散成几十片的
“
清紫檀雕云龙纹大方角橱
”
等。这些文物现在都陈列在上海博物馆家具馆内,成为公众观赏的重要展品。
5.
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
珂罗版印刷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
19
世纪
60
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光绪初年传人中国,运用该技术印制的复制品对原作的还原度极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书画的复制中。珂罗版复制全程由手工操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利用专用吊式照相机对原件进行
1:1
拍摄;对拍摄出现的连续调底片进行修片;之后在玻璃板上涂布感光液,烘干、曝光进行制版;最后对印版上墨,通过珂罗版印刷机的压力进行印刷,对有色彩的作品需进行人工着色。上海博物馆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即成立珂罗版复制制作工场,广纳贤才,从社会上集中聘用了珂罗版优秀技术人员,由此研究和改进了珂罗版印刷技术,制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除了单色的书法绘画作品外,还制作出品相优佳的彩色珂罗版。上海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珂罗版印刷基地,多年来为馆藏书画和其他机构、个人的藏品制作了大量品质精良的复制品,如明唐寅《牡丹仕女图轴》、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图七
),
为文物的展览、展示和推广作出了重大贡献。
6.
古籍修复技艺
古籍修复技艺源于书画修复装裱技术,并直接受到书画装裱实践与理论的影响。上海博物馆成立以后,聘请了一些在古玩行业工作过的、上海裱画生产合作社的专业人员,由他们装裱修复古代书法、绘画、碑帖和古籍。上海博物古籍修复自始至终严格遵循
“
整旧如旧
”“
修复过程可逆性
”
以及
“
最少干预
”
的工作原则,至今已经形成了规范、科学的修复技艺。修复前,首先利用无损性检测仪器对破损的古籍进行
“
病情分析
”
,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接着,根据修复方案进行修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修复用纸以及对修复用纸、装订用线进行染色等。修复过程则包括拆书、孔洞修补、喷水倒平等步骤,装订过程包括折页与书叶修平、加护页订纸捻钉、打磨、装封面打眼订线等工序。修复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古籍的装具函套与夹板的修复,秉持完美性修复的理念,力求保留其原貌。历年来,古籍修复的重要文物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明代历书》《复初斋集》《赖古堂印谱》等。
二 传承与发展
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和复制技艺大多脱胎于民国时期古玩行业,历经数代人的传承,不断精进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巧妙地将新工具、新材料、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激发了传统技艺的活力。比如,
1950
年代,上海博物馆从上海兴华标本模型厂和国营上海冶炼厂调入黄仁生、顾友楚、胡渐宜三位年轻人,分别跟随王荣达、饶鸿发学习。黄仁生、顾友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将他们在原单位上海冶炼厂和标本模型厂中掌握的模具与精密铸造技艺融入青铜器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中,使这门技艺在工艺精度水平上进一步提高,技术特点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突出。胡渐宜则受益于在模型厂从事模具喷色的经历,利用原先的技术特长改良了古陶瓷修复技艺的笔绘修复的技法,开创了喷绘修复,提高了修复效率,也使修复后的视觉效果更为自然逼真。
新一代的修复师在不断磨练技艺的同时,更多地吸收了最新科技的发展成果,增加了对材料、理念以及科学研究的投人。以青铜修复为例,上海博物馆在国内率先应用超声波除锈、复合材料翻模、激光焊接、
3D
打印和激光清洗等技术,发明矫形专用装置、无氯焊剂等材料装备,与传统技艺紧密结合,兼顾了修复效果的艺术性与科学性,在国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2015
年,为了提升文物修复与复制传统技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上海博物馆将文物修复研究室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合并,成立了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极为重视文物修复与复制的工作,为了传承传统技艺,在馆内实行
“
师承制
”
模式,有些技艺项目已经传至第五代传人。通过一代代的薪火相传,老一辈文物修复师的精湛技艺得以完整传承,而每一代修复师的钻研进取又使得传统技艺的老树不断发出新枝,传承与利用同步、发展同创新并举,逐步形成了具有上海博物馆特色的文物修复与复制的技艺(图八)。
为了让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博物馆积极对传统文物修复技术进行挖掘、整理,并且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迄今为止,上海博物馆
6
项文物修复与复制传统技艺人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
2011
年
“
古陶瓷修复技艺
”
人选第三批上海市非遗项目,
2015
年
“
青铜器修复技艺
”
人选第五批上海市非遗项目;
2018
年
“
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
古代家具修复技艺
”“
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
”“
古籍修复技艺
”
入选第六批上海市非遗项目。
2021
年
“
古陶瓷修复技艺
”“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
人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
6
个项目共
11
人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上海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以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如
“
古陶瓷修复技艺
”
传承人杨蕴在
2018
年全国文物修复技能大赛
“
瓷器修复
”
项目中获得一等奖;
“
古籍修复技艺
”
传承人陈宁曾获得
2011
年上海市古籍修复优胜奖(第一名);
“
古代家具修复技艺
”
传承人马如高荣获
“
2016
年上海工匠
”“
上海市建设行业技术能手
”“
上海市政府特殊津贴和突出贡献技师
”
等;许多传统技艺被评为了
“
上海市职工岗位绝技高招
”
。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为了更好地总结和传承中国文物的传统修复与复制技艺,上海博物馆始终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国内各省市文博机构修复和复制了大量文物,还釆取举办培训班和带教培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服务于文博事业发展大局和社会。比如,
20
世纪
70
、
80
年代,上海博物馆受国家文物局举办三次文物修复培训班。
1975
年第一次培训班包括两个方向:青铜器修复和古书画修复;
1978
年、
1985
年二次培训班则以青铜器修复为主。
1997
年,古陶瓷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蒋道银先生受国家文物局邀请在扬州开设了培训班,
2005
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中国书画修复装裱技法培训班。经过培训,许多当时的学员如今都已成为文物修复领域的资深专家。为了满足更多文博机构的专业需求,上海博物馆的修复团队积极作为,前往全国各地的文博单位进行现场授课,如古陶瓷修复团队赴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助力于提升当地古陶瓷修复人员的专业能力;青铜器修复与复制团队与广西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签订推广培训协议,带教当地文保人员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提供长期技术支持的合作机制,提升了上博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的影响力
。
上海博物馆资深修复师还受聘于世界著名博物馆,成为重要的修复专业人才,比如上海博物馆古书画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修复师邱锦仙受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顾祥妹受聘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她们修复了《女史箴图》唐摹本、文徵明书画作品等。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古书画修复团队数次走出国门,应邀参加与英国大英博物馆、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合作的修复项目,同时通过现场教学,接收专业人员来沪随岗带教的形式,对大英博物馆、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中国书画修复系统的人员进行培训,为弘扬与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技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桥梁作用。
为了落实
“
让文物活起来
”
的指导方针,让公众可以近距离地了解鲜为人知的文物修复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探索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故事,上海博物馆积极参加各项非遗传承发展和宣传推广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对外讲座和现场体验、配合文物展览的非遗展示操作、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学校等。比如,
2019
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上海博物馆邀请了市民来到修复师的工作场所参与
6
项非遗项目的现场体验活动,近距离了解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同时体验了手工抄纸等工艺,活动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在上海博物馆的
“
博物馆奇妙夜
”
活动上,珂罗版书画复制技艺项目也举办了现场体验活动,让观众在指导下进行印刷操作,大大提升了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021
年,在第五个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来临之际,上海博物馆首次将文物修复与复制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组团
”
走进天平街道社区,组织了
“
非遗点亮生活
”
专场活动,让公众走近文物修复技艺。
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在展示推广中,也加大了宣传力度,依托权威媒体进行非遗活动和非遗传承人的宣传,拍摄了《瓷医》《妙手回春》《海派百工》等纪录片,并与梨视频、东方网等新媒体开展现场直播活动,进一步增加了传统技艺项目宣传的覆盖面,对扩大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与复制传统技艺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不仅是馆藏文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些技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博物馆东馆即将落成,在东馆建设中,上博将开设
“
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
”
专区,以直观、动态、新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主要工作,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文物修复和复制的匠心、坚守和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提升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