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本次脱酸技术的基础上,计划挑选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范围更多的纸质革命文物,不仅对纸张外观物性(诸如pH、字迹可溶性、浸润性、尺寸、厚度、色差等)进行脱酸前后的数据跟踪对比,同时对纸张不同位置的金属离子含量(使用XRF检测)及纤维形态(使用纤维显微拍照)进行脱酸前后纸张微观层面的跟踪对比,从而更加客观、准确验证脱酸技术的实用性与稳定性。[1]李贤慧、贺宇红、王金玉、奚三彩、张溪文:《纤维组分对古籍纸质文献老化的影响》,《兰台世界》2023年第26期,第93~98页。[2]田周玲:《国外纸质文献批量脱酸工艺进展》《中华纸业》2013年第34期,第90~94页。[3]葛怀东:《国内外纸质文献脱酸技术研究》,《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第31期,第7~11页。[4]Li Qinglian,Xi Sancai,Zhang Xiwen*,De-acidfication of pape relics by planma technology,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15(2014)159164.[5]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纸质保护方法和设备,ZL20171083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