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保||基于实践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字号:T|T
2023-11-07 16:07 来源:大学教育
[摘要]随着文物修复行业逐步受到重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成为文物修复专业的主要工作。文章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着重阐述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加实操课程数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三大策略,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学术理念和国际视野的文物修复人才,使课程完成从文物修复技术教学到文物修复学教学的转变。
[关键词]文物修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3-0116-03
文物修复技术是文、理、工交叉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科学价值的遗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因此文物修复人员既要掌握数理化史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文物考古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技能,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物修复人员只有对艺术品原始意思进行再认识,才能在修复中真正把握艺术品的价值所在[2],充分还原文物的历史价值。

一、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物的价值主要包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据统计,我国目前登记文物数量约为1亿件(套),而专业性文物修复人才仅有2000余人。如此大的专业性文物修复人才缺口需要教育部门与行业部门共同发力,才能渐渐加以弥补。
在加大加快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如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此外还存在一个重大难题——优秀的师资队伍如何组合建构。西北大学于198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探索,至今已有30余年,为文物保护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一线人才,近年又针对国家文物修复人才紧缺现状,开展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文物修复专业是文物保护专业的下属专业。文物保护专业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同时,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但现阶段,文物保护专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不足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求,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即使是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平台,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也无法得以施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文物修复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实践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的建构路径

为了培养基于实践的文物修复专业人才,课题组提出了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文物保护专业理论的指导下,侧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保持较强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这种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学术理念、国际视野的文物修复人才,完成从文物修复技术到文物保护修复学的转变。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物本身具有三位一体的价值,“修复”就是依据历史、美学、自然以及材料科学的特征来认识艺术品的方法论[3],因此在文物修复的教学过程中,课题组采用专业理论教师、行业技术辅导教师、艺术类教师三位一体的授课方式,共同培养文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课题组与美术学院合作,提前一学期开设西方艺术史、中国艺术史等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专业美术教师将绘画、雕塑等技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艺术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思维。学校将美学教育融入文物保护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和创造美等的提升[4],也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解读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价值。
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采用共同授课的方式。课堂教学仍然是最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学地点可设在实验室、修复室以及考古现场。专业理论教师把文保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投影技术、3D电子标本、虚拟教学VR设备等,采用提问式、对比式、启发式、研讨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如图1所示)。

图片

学生在理解、接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行业技术辅导教师进行现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行业技术辅导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和学生一起探讨不同保护试剂、保护方式的功效和结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片

以纸质文物保护为例,西北大学与西安纸尚工坊文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西北大学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双方通过合作共建,打造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纸质文物修复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这是校企双方在文物保护科技与传统工艺方面的教育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课题组在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旨在培养实践型的专门人才,以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在教师示范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加以纠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讲授,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水平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也非常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金属类文物修复课程教学为例,邀请常年工作在文物修复一线的陕西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专家带领学生开展病害金属类文化基础信息提取和数字化建模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对青铜文物的修复实验采用“自主设计与讨论合作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因材施教,基于不同的学情提出不同要求的实验目标以及实验方法;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路线,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灵活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兼顾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增加实操课程数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或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5]。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专业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纵观课程设置,实践操作的保护类技术课程数占总数的45%以上。可见,文物保护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专业课程的种类丰富,包含有机类文物保护和无机类文物保护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纸质文物、皮革纺织品、油饰彩画等;后者主要包括金属、陶瓷、砖石、土遗址等。
为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氛围,打破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不限时间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实践(如图3所示)。

图片

行业技术辅导教师除了在线下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开展线上随时咨询与辅导,真正落实文物修复专业侧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如图4所示)。

图片

实操课程除了在学校实验室施教,还大力联合校外文博单位开展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学生可通过实践检验、落实、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使校外实习基地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更丰富、更充实、更成体系的组织形式。理论知识的落实为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系与数十家文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以壁画和石窟修复为例,与敦煌研究院这样的行业翘楚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将一流的行业技术教师、一流的修复技术引入学生的实践培养中,通过做报告和修复实践使学生接触到先进的修复技术和修复理念,开阔了学生的行业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术理念和保护理念。课题组每年联合敦煌研究院组织学生在敦煌莫高窟、东西千佛洞、沙洲榆林窟等我国石窟寺壁画保护修复一线,系统讲授实践案例,针对壁画本体多类病害、石窟寺防风治沙、盐害防治等壁画石窟寺修复逐一进行现场专题性讲授。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反复学习、实践,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修复的技能和各种试剂使用的方法,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校外实习是深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学术理念和国际视野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关系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保护理念

灵活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期末的考核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对修复理论的考查,通常采用闭卷考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的题目比较灵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文物保护理念;口试一般由专业理论教师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不同的学生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涉及范围较广,绝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就可以应对的。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达到了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目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对修复技术的评价。每学期都以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作为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学期前两周,在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制订修复方案;根据小组内部的明确分工,期中时汇报修复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修复方案;期末时每个学生完成自己的分工任务,最后小组形成完整的修复作品,并完成修复报告。修复作品的评价采用专业理论教师、行业技术辅导教师、艺术类专业教师共同点评和各小组互评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文物保护理念。
第三个环节是艺术评价。此评价使得文物的修复更具理性及感情,提高了文物修复的层次。
三个环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文物保护理念,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结语
文物修复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着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随着文物修复专业的迅速发展,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越来越深入。基于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摸索,课题组提出了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断深化,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文物修复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加强与行业前沿和重点工程的及时联系,要加强与行业一线高级修复人才的交流互动,将实践经验准确、及时、辩证地结合到教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理论技术体系。只有不断对文物保护课程及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学术理念、有国际视野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