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瓷器文物修复是还原瓷器文物原始样貌的重要手段,修复的目的是服务于考古与研究,以及实现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博物馆有着大量的瓷器文物,部分瓷器文物在发现时为碎片状态,表面存在大量附着物,需要通过修复以恢复其原始面貌。因此,文章针对瓷器文物修复的常见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瓷器文物修复的管理与技术完善对策,以规避修复中的误区,提高瓷器文物修复的水平,更好地保护瓷器文物,促进文化传承。
关键词:瓷器文物;文物修复;修复误区
瓷器文物修复是文物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瓷器文物修复中存在一些常见误区,会影响到瓷器文物修复的效果与质量,难以做到高度还原瓷器文物,不利于瓷器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本文针对瓷器文物修复的常见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提高瓷器文物修复的技术水平,凸显瓷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一、瓷器文物修复常见的误区
(一)修复认知误区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中国历史的记录与见证。通过瓷器文物的修复使其恢复本色,有助于考古与研究,同时,还原瓷器所处年代的历史与文化,能够使文物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近年来中国古代瓷器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稀少极品的古代瓷器价格高达上亿元,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等。在此背景下,部分文物修复人员对瓷器文物修复工作存在认知偏差,以经济利益为重,在修复中注重于实现瓷器文物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而对于瓷器文物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复原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瓷器文物本身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弱化了瓷器文物修复的价值与意义,甚至会对瓷器文物考古与研究产生误导。
(二)现代技术应用误区
瓷器本身为易碎品,而瓷器文物都有着上百年或是上千年的历史,部分瓷器文物在发现时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成了碎片,需要对瓷器文物进行修复,以还原瓷器文物原始的形态,最大限度保留其一切特点。目前,瓷器文物修复需经过清洗、拼对、粘接、补配、打磨、作色、上釉等一系列步骤[1],并且还会运用到一些现代修复技术,如分析检测技术、超声波清洗技术、装饰性修复手段、3D打印技术等。瓷器文物修复最基本的要求是尽量做到还原,最大限度上保留文物的本色,然而在实际的瓷器文物修复工作中,部分修复人员存在着技术应用的误区,盲目运用现代修复技术,影响到瓷器文物的古韵、古风与古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改变了瓷器的本色。比如,在对瓷器的碎片进行拼对与粘接时,部分修复人员出于美观与稳定的考虑,过多采用金缮修饰粘接裂缝,虽然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可是却影响到瓷器文物的原貌。
(三)修复标准控制误区
瓷器文物修复对于修复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且要求修复人员掌握高超的修复技艺,以保证瓷器文物修复的效果与质量。但从瓷器文物修复的现状来看,修复工作中缺少行业规范与国家标准,并且各地修复标准也不相同,修复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规范约束与指导,导致瓷器文物修复随意现象的出现,存在修复标准控制上的误区。修复人员在实际修复工作中,根据自身的修复经验、修复知识及专业技能等,完全按照自身的想法去修复瓷器文物,会影响到瓷器文物修复的质量。
二、瓷器文物修复常见误区的管理完善对策
(一)强化人员的修复认知
博物馆瓷器文物馆藏的基数通常较大,而一件瓷器文物的修复工作,短则几天,长则数月,需要持续跟进修复工作,根据瓷器文物的病害,及其保存、展出等的需要,制定瓷器文物修复计划,将瓷器文物更好地展示出来。基于瓷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需要,消除修复人员对于瓷器文物修复的错误认知,需要博物馆加强对修复人员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修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等同步开展,全面提高修复人员的专业素养[2]。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修复人员认识到瓷器文物修复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学术价值,端正其对修复工作的态度,强化其责任心,使其深刻认识到瓷器文物修复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精神去看待瓷器文物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修复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专业知识方面包括历史学、民俗、宗教、美学等,技术方面主要有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修复技术等的培训。要及时更新修复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打好瓷器文物修复的人力基础。
(二)确立正确的修复原则
瓷器文物经过长时间的流转,受到自然外力、人为因素等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碎、残缺、污染物沉积等病害,需要进行精心细致的修复,尊重瓷器文物原初材质的历史价值,最大限度恢复瓷器文物的原貌,使其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以最佳的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由于瓷器文物修复难度极高,修复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确立正确的修复认知,明确修复的基本原则与修复目的,以最小干预恢复瓷器文物的原状并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实现修复保护瓷器文物的目的。首先,确立原真性原则,基于最小干预的要求,保留瓷器文物的历史痕迹,保护现状的同时,展现瓷器文物的原有特点;其次,确立最小干预原则,在瓷器文物修复的清洗、拼对、粘接、补配、打磨、上釉作色等各个环节,修复人员都要坚持最小干预,减少修复过程对瓷器文物的影响,杜绝人为导致的修复性损伤问题[3];最后,确立可逆性原则,在选用修复材料阶段,对材料进行可逆性评判,以提高瓷器文物修复的可行性。
(三)完善瓷器文物修复制度体系建设
博物馆要根据自身瓷器文物修复的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瓷器文物修复规范与标准,明确技术应用的方法、瓷器原貌修复的程度、修复干预的程度等,并将其作为瓷器文物修复的指导性文件,硬性约束修复人员的修复思想、修复操作行为。博物馆瓷器文物修复属于展览修复,首先,要设定恢复原状、维持稳定的修复目标,最大限度恢复瓷器文物的原始样貌,展示出瓷器文物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避免出现修复人员过于追求瓷器文物的美感及经济价值,而忽略文物的古韵与古风的问题,提升文物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其次,要制定详细的修复规范与标准,明确技术应用标准与要求,在修复之前做好分析检测、病害调查及修复材料的选择工作,选用不会改变瓷器文物原有成分、颜色的修复技术;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针对修复过程展开监督,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保障修复规范与标准执行到位,防范瓷器文物修复质量风险的发生。
(四)专门建立修复档案
博物馆中的每件陶瓷文物均具有良好的展览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了保证陶瓷文物价值的可持续性,在瓷器文物修复过程中,要建立专门的瓷器文物修复档案,记录下整个修复过程,包括修复前期分析检测、病害信息,使用的修复材料、修复技术等,积累修复工作经验与教训,作为后续瓷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依据[4]。此外,要根据修复档案制定瓷器文物的修复计划,实现修复工作的长效化、系统性推进,提高瓷器文物修复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水平。
三、瓷器文物修复常见误区的技术完善对策
(一)检测与病害分析
在瓷器文物修复之前运用检测分析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检测分析瓷器文物碎片的成分、花纹元素、病害、年代等。扫描电子显微镜利用X射线扫描瓷器碎片,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分析,检测碎片样品的矿物结构、形态及颗粒的大小、形状、均匀程度等,计算出铝、硅、钾等元素的含量。或者是运用湿化学方法进行碎片样品元素的分析,联合运用超声缺陷检测法等,对瓷器文物进行综合判定,最终确定瓷器文物的制造工艺、产地、年代、病害等信息,作为瓷器文物修复的依据。瓷器文物常见的病害有冲口、缺损、破碎、附着物等,如出土的瓷器表面附着物较多且难以去除,出水的瓷器存在着盐析等病害,需在病害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清洗及脱盐处理,清洗首先使用丙酮溶液擦拭瓷器表面附着物,然后湿敷柠檬酸溶液,之后使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除盐。
(二)清洗与拼对
清洗是修复瓷器文物的第一步,一般采用人工清洗,根据附着物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溶液,如黄、黑垢迹,先使用清水或是双氧水浸泡,然后使用软毛刷去除附着物。如果是钙化物、盐类的附着物,使用8%左右的盐酸或醋酸进行清洗。在清洗碎片附着物时要动作轻缓,细心处理断口处的污染物,保证清理干净彻底,避免清洗用力过大导致修复性损坏。拼对时如果瓷器文物的碎片较多,需要修复人员细致观察每个碎片的形状、花纹、颜色等,通过试拼确定碎片的位置,然后按照顺序编号、贴条,为后续的粘接做好准备。
(三)粘接
黏合剂的性能会影响瓷器文物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粘接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黏合剂,要保证黏合剂的粘接强度、固化时间、耐老化程度、抗水性能等满足瓷器文物修复的要求。环氧树脂胶是瓷器文物粘接常用的黏合剂之一,使用时需要掺入一定量的固化剂,以增强粘接的强度。如果瓷器文物修复的时间较为紧张,也可选择凝固时间短的502型瞬间黏合剂,但其与环氧树脂相比粘接性能较差。在实际的粘接操作过程中,注意粘接碎片空间位置,与上下左右关系的处理[5],从瓷器的底部向上粘接,也可根据瓷器缺损的情况,从口沿位置开始粘接,粘接的每块碎片,均要与四周的断口相吻合,不能有任何的错位,以减少粘接形成的缝隙。在使用黏合剂时,要注意涂抹均匀,粘接时适度用力挤压,使碎片粘接紧固,对于接缝位置流出的黏合剂,使用丙酮溶液清理,然后使用布带绑紧粘接后的瓷器,放在沙盘中等待黏合剂固化,保证瓷器文物粘接牢固。
(四)补配
瓷器文物完成粘接后,需对瓷器残缺部分及瓷器粘接后形成的缝隙等进行补配。瓷器文物补配的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有石膏补配、树脂补配、瓷片补配等,根据瓷器残缺大小、损坏程度进行补配。比如,缝隙补配,使用树脂、瓷粉、颜料等调制成与补配瓷器相同颜色的腻子,利用小油灰刀将腻子刮涂在缝隙位置,保证缝隙被填实,干透后使用水沙纸打磨即可。如果瓷器的把或嘴缺失,可烧制一个与瓷器文物适配的新瓷器,将新瓷器做旧后,补配至瓷器文物上。
(五)作色
瓷器在粘接与补配后,修复位置与瓷器本身颜色存在差异,需通过作色处理,保证修复位置颜色与瓷器本身趋于一致。作色的成功与否,和作色选用的原材料密切相关,博物馆瓷器文物使用的主要是含有矿物质的丙烯颜料和国画颜料,并需要适量添加硝基清漆、虫胶漆等,以提高作色的效果,保证颜色的耐久性。此外,作色对于修复人员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其使用颜料调出与瓷器文物本身相同的颜色,并按照瓷器文物的绘画风格、绘画方法等着笔,切实做到画意相通。瓷器文物本身蕴含着历史、文化等信息,颜色与纹饰多种多样,有时一个瓷器同时有着多种色彩、多种层次,颜色调配需要准确,运笔需细腻流畅,保证作色自然,与瓷器文物融为一体。
(六)作旧
瓷器文物经过拼对、粘接、补配及作色等一系列处理后,会形成新的痕迹,与瓷器文物本身新旧对比明显,因此还需对修复处进行作旧处理。比如在瓷器修复的位置进行还原、遮盖,可上一层与瓷器颜色、光泽相同的釉料,保证瓷器文物整体一致,尽量消除修复的痕迹,达到保护现状、修复原状的目的。在瓷器文物修复中,修复人员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个人的喜好去修复瓷器,而是要以专业的态度,尽量还原瓷器文物本来的面貌,在修复的最后环节运用作旧工艺,使修复后的瓷器文物接近于其原始状态,以实现瓷器文物修复的意义与价值。
总之,瓷器文物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价值,而考古发现的瓷器文物多数被损坏,成了陶瓷碎片,需要通过修复手段,还原瓷器文物的本来面貌,以实现瓷器文物的研究与利用价值。博物馆是瓷器文物修复的重要单位之一,馆内修复人员有时会陷入误区,影响到修复工作的顺利推进,博物馆需要针对常见的修复误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深挖问题的成因,制定出完善的解决对策,保障瓷器文物修复工作有序推进。
【注释】
[1]吴启昌.“南澳Ⅰ号”出水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以两件青花瓷器为例[J].客家文博,2022(3):41-47.
[2]诸奕程.浅谈基于瓷器传统修复方式“拼接”流程的数字化创新[J].新一代:理论版,2021(7):215.
[3]赖欣,袁枫,陈洪梅,等.青花瓷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进展[J].陶瓷研究,2022(2):22-25.
[4]王淼.瓷器类文物修复研究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3):87-89.
[5]宋文婷.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收藏与投资,2021(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