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原址保护历程回顾

字号:T|T
2023-10-16 16:22 来源:文博中国

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王家峰村,地处太原市内东山西麓前坡地带,墓葬所处地形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典型地势,地理坐标为:东经112º36'42.2"、北纬 37º50'11.8";海拔895米,墓葬西南距晋阳古城遗址约16千米。2000年12月发现墓葬被盗掘并紧急实施抢救性发掘工作,至2002年10月止,完成墓葬考古发掘工作。

北齐徐显秀墓地理位置图

 

作为我国科学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墓葬壁画结构最完好、等级最为完备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北齐徐显秀墓考古发掘获得“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北朝时期大型墓葬墓室壁画研究专门史的空白,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空前的成就,在其发掘、保护过程中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与经验成果更是中国墓室壁画原址保存等科技考古领域的重大突破

图片

墓葬结构示意图

 

这座沉睡于厚重黄土下的北朝墓葬,不仅珍存着当时社会文明史的印记,亦在历经了近十五个世纪的沉静之后重新为我们开启了了解北朝物质文明的大门。墓葬壁画不仅将当时丰富的生活情景展现在今人眼前,更是将封存千年的绚丽色彩保留至今,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民俗风物、中西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图片

墓室东、西、北壁拼接图

 

“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至今仍是个世界难题,影响因素多,保护管理难。能做到良好的长期保存,又能长久对外开放展示的案例,少之又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克忠在《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保护修复研究》一书的序中这样写道。壁画墓葬一经打开,无形中就会打破原来地下所形成的稳定环境,而后又因气候变化、土体毛细水系的迁移、生物菌入侵等赋存环境改变而随之不断变化,造成原生及新生病害的叠加,甚至严重到如日本高松冢壁画墓那样,需要因防止病害侵袭而揭取壁画,从而放弃原址保护。

图片

 徐显秀墓发掘前封土及周边地貌

 

徐显秀墓发掘至今已20余年。在此墓葬的原址保护中过程中,结构失稳、植物根系破坏、起甲、空鼓、龟裂、颜料粉化、酥碱及生物危害等不同程度、不断出现的病害一直是文物工作者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人员在原址保护、科学施策和最小介入原则下,针对性地采取了不同的保护及管理措施,先后经历了:发掘保护、修复保护、环境控制性保护、建馆保护四个阶段。笔者在此基础上,依次阐述徐显秀壁画墓在原址保护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措施。

图片

发掘保护阶段‍

 

 

考古发掘保护阶段主要是从2001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的保护,是从文物发掘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对墓葬及壁画进行有效保护,加强管理并积极控制文物赋存环境,有效确保了墓葬壁画原真性、完整性,为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奠定了基础。

 

发掘阶段壁画保护主要集中于墓道。由于墓道壁画制作工艺简易,在壁画绘制前并未制作支撑体及地仗层,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原生土体上涂刷白灰浆后直接绘画,这些简省的做法都在后期对墓道壁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原生损害。墓道壁画壁画层脆弱、壁面附着力极差,且伴随繁杂的病害。

图片

墓道清理中发现的早期盗洞

 

这些危害壁画的因素有:植物根系干扰、虫鼠洞破坏、壁画层反向粘连、盗洞及灌渗水等多种病害因素共生共存。为此,在保护和清理初期即邀请中国文物保护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省文物局及山西省农科院的专家现场考察、分析研究。提取土壤、颜料和灰皮等标本做检测分析,开展加固材料实验及选配,并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筛选最适宜的保护材料并制定清理加固方案开展实施。

图片

 发掘过程中的壁画加固

 

整个考古工作坚持“边发掘-边清理-边保护”的实操原则。在如此大规模、工艺类型少见且经验技术不足的条件下,以问题为导向邀请各学科专家现场指导,保护措施和保护材料选配中结合科学检测实验选配,采取边发掘、边实验、边保护的办法并贯穿于发掘过程始终。针对发掘工作实际,开展多学科公关,采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方式治理病害。通过对该墓葬扎实有效的发掘保护和采取必要的搭建考古保护棚开展控光保温的管理措施,使其具备了原址保护的基础条件,为今后长期原址原状保护夯实基础。 

图片

修复保护阶段

 

 

修复保护阶段是从2007年到2015年,此阶段解决了墓葬结构失稳坍塌隐患并对壁画病害全面系统的修复,并开展了监测研究和保护设施建设,为可持续原址保护提供了根本性技术保障。

 

墓葬发掘以后其微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发掘后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墓室沉降失稳、墓道裂隙发育变形、壁画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鼓、变形、酥碱、起甲、污染、生物侵蚀等多种病害、甚至出现了局部脱落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徐显秀墓壁画能否持续原址保护的问题。为此,邀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开展了近两年的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在结构失稳病害治理上,采取了对墓室东南区域结构支撑和砖体更换,墓道土体开裂变型中采取了锚杆加固和灌浆加固的方式。

 
图片
图片
 
 

墓室南壁结构失稳修复前(左)、修复后(右)

 

通过治理,成功遏制了墓室青砖穹结构局部坍塌、墓道两侧倾倒等多重结构性病害的发展。在壁画地仗层和颜料层保护修复过程中遵循“最大兼容,最小干预”的原则,选用低黏度、高黏性、无眩光、无变色、透气性强、耐老化以及良好的可逆性和可操控性的黏结材料。在墓室壁画空鼓区域利用当地材料辅之以必要的添加材料和胶黏剂灌浆,尽可能以增强其相容性。对检测出的微生物,在实验的基础上,对霉变区域消杀灭菌,阻止了其蔓延和再生。同时加强了墓葬现场管理、建立了线下环境监测体系并开展采集分析。开展了保护设施建设,在原考古保护棚外围3米搭建了封闭性更好的钢结构保护棚。

 

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工程于2012年10月完工,项目共修复各类病害壁画 652.3平方米,从墓葬结构加固、壁画保护修复、环境监测与控制等多角度出发,在科学实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达到了保护方案预期效果,并总结出一套适合徐显秀壁画墓原址保护的程序和技术方法,并应用到后期保护过程当中。

图片

环境控制保护阶段

 

 

环境控制保护阶段主要是从2016年到2019年。这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是在总结前期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研判文物赋存环境变化因素与壁画病害成因,尽可能通过力所能及的控制手段和技术方法,科学施策,稳定墓葬赋存环境,减少环境振荡带来的不利影响,遏制和放缓病害发生。探索出一条适合徐显秀墓原址非密闭条件下的“环境控制+动态维护”保护思路。

 

徐显秀壁画墓在发掘伊始就与大气接触,环境的有效控制一直成为该墓葬原址保护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为使其内部趋于相对适宜的稳定状态,遗址区域采取了分层次多手段的控制方法:

 

1. 墓葬遗址外围直径50米范围内有效恢复原生态植被,有效保持周边土体的含水率,减少地表水下渗,抑制区域土壤的盐碱化;

 

2. 墓葬外围10米区域构建完善的直排水体系,解决地表水的直渗和侧渗问题;

 

3. 封土堆周边铺设膨润土毯,在解决直渗水的同时保持土地水分交互的调节作用;

 

4. 在钢制保护棚与考古棚空间内增设调控设备,通过大环境的温度控制,降低热压以及湿度差驱动的墓葬内外热湿交换造成的温湿度波动,减弱了因气候及温湿度变化造成的土体收缩及墓葬内凝露现象;

 

5. 在考古棚内的文物本体空间控制中,利用盗洞增加抽排风设备,采取单向低风量排风措施,有效降低墓葬内部湿度,改良了墓葬环境;

 

6. 墓道口采用物理隔断方法,有效控制爬虫类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

 

7. 按照修复保护阶段总结出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每年度邀请技术专家开展文物病害检查,在壁画病害发生初期和隐患期就对其进行最小干预的维护,避免了壁画实质性损害。

图片

动态维护期间起甲区域加固

 

通过环境控制措施的实施,解决了区域酥碱、减少了起甲、粉化病害发生率及生物侵蚀危害,有效控制住了生物菌的发生,基本解决了凝露现象,全面改善和稳定了文物赋存环境,结合壁画动态维护保养的实施,达到了壁画原状长期稳定向好,降低了病害发生率和控制病害发展的实际效果。采取的措施只是局限于适度改变,结合长期环境控制保护经验,最有效长期原址保护的方法就是为其提供最稳定、最小干扰,最适宜的赋存环境,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的目的。

图片

建馆保护阶段‍

 

 

博物馆保护阶段是从2020年10月山西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保护和展示项目(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启动建设开始的。这一阶段的保护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2020年10月-2022年8月)主要是围绕博物馆建设期间文物赋存环境再次巨变,从确保徐显秀墓文物本体安全及做好环境控制保护出发,采取了提前预判、方案先行 、加强监测的方法,确保了文物本体安全、稳定。第二阶段(2022年9月起)为封闭保护条件下的预防性保护。过程中以文物本体安全为核心,加强现场防控,借助科技手段快速稳定文物赋存环境,逐步调控到适宜文物本体的恒温恒湿环境。

图片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效果图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建设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其中针对徐显秀墓文物原址保护做了专项设计。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结合现场实际,充分研判各类不确定因素后,编制了人工挖孔灌注桩工程、深层水泥搅拌桩工程、钢结构拆除工程等专项施工方案,并邀请相关专业专家进行方案论证、风险评估及现场指导。在施工过程注重加强文物本体科学监测,实现线上实时传输振动预警、位移变形、微环境、温湿度的监测体系,发现问题及时制定响应对策,确保了文物安全。工程实施后也进行长期安全监测,为古墓葬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

 

第二个阶段是2022年9月起在博物馆内实施墓道封闭保护之后,主要是为壁画墓在全封闭环境下,通过独立恒温恒湿系统对墓葬地表空间进行恒定控制,从而间接调控墓道墓室环境,达到可防、可控、最适宜的目标,形成完善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同时开展相应的展示和研究工作。

图片

徐显秀墓墓道封闭保护展示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承载着徐显秀墓原址保护重任,在后期开放展览过程中,还要充分评估徐显秀墓遗址厅封闭保护的复杂性,加强管理与监测,有效利用科技调控手段。

 

徐显秀壁画墓的保护利用,是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多系统共同科研打下的一场中国墓葬壁画原址保护“防卫攻坚战”,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战略不仅将“原址保护”与“文明区系”的建设考量其中,更是从空间上将北齐徐显秀墓、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大文化群落融为一体,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有益探索。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