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字孪生、虚拟现实、3D建模等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利用等方面,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南京城墙基于自身需求借助数字科技,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作出创新尝试。
南京城墙概况
南京城墙始建于1366年,是14世纪中下叶城市工程的集大成之作,具有规模宏大、设计合理、材料坚实、功能独特、结构长久等诸多特点,是中国6000多年城墙建设史上的巅峰之作和绝响,是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突出见证,也代表了东亚地区城防设施建设与城防系统建构的伟大成就。(贺云翱:《文化遗产论文集》,201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2012年,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京成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牵头城市。
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实践
数字技术是实现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及展示利用的重要手段。南京城墙利用数字技术从“文物信息留取、遗产健康监测、展示利用”等方面进行珍贵遗存与遗物信息保存、遗产本体风险监测、遗产价值发掘与展示。
(一)文物信息留取:利用数字技术探清“家底”,为南京城墙本体及构成元素建模、建档、建库,为遗产的保护、利用、修复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文物现状信息留取主要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以及三维建模技术,生成高精度三维模型、高分辨率贴图等集成数据,使得文化遗产本体及构成要素由实物形态向数字形态高效、精确、多维全息转化。自2017年起,为了快速高效摸清家底、保存文物现状信息,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先后启动南京城墙砖文数据库、南京明故宫大遗址文物数据信息采集以及“南京城墙‘一张图’——文物全维度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等数字化项目。
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对南京城墙1000余种城砖铭文、明故宫大遗址300件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及约25.091公里的南京城墙全线文物本体进行了测绘、扫描、建档、建库,为明故宫大遗址、南京城墙本体及城墙上的砖文建立最原始、最完整的全维度数字化文物档案,同时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形成了资料全面、定位迅速、实用性强的南京城墙数字档案库,及时固化了文物现状信息,实现文物数据的永续保存,也为南京城墙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二)遗产健康监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监测预警平台,筑牢南京城墙遗产本体安全防线。
遗产本体的健康监测是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石。南京城墙监测预警系统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通过在南京城墙全线安装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点位,并将监测图像接入拥有八个子系统、五十余个功能模块的监测预警信息中心,形成集监测与基础数据的采集、审核与管理、动态监测与预警、数据分析与评估、工作监管与业务管理等于一体的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城墙本体位移、膨胀、沉降、裂缝等数据及时采集并分析,监测城墙本体及周边环境实时变化,实现“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预防性保护,筑牢了城墙本体安全防线。
(三)展示利用:借助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搭建云端展示平台,实现南京城墙遗产价值内涵跨时空共享。
沉浸式观展、云游体验拉近了文化遗产与人的距离,让观众能够零距离触摸历史、感受文化,文化遗产得以“活起来”。“云享城墙”南京城墙云端展示平台在整合南京城墙展览展示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南京城墙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与公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互,实现遗产价值内涵跨时空共享,助力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云享城墙”立足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地位,利用数字技术将拥有650余年历史、25公里的南京城墙搬上云端,同时将历史上文人墨客创作的与南京城墙有关的诗文画作串联起来,打造多段“古画动起来、诗文会说话”的音视频,并嵌入东水关、中华门、石头城遗址、台城等重点城门、重要点段的720°航拍实景VR中,运用数字手段,实现以“今”入“古”,“古城、古诗与古画相互映衬、融会贯通”,观众在云游城墙时可以直接从城墙实景中穿越进古画,“听诗人吟诗,赏画中美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南京城墙人文气息、触摸南京千年文脉。
对南京城墙保护利用实践的思考
经过持续探索实践,南京城墙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发挥了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吸附力与传承力,有效助力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为南京市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或可以为正在筹备或即将筹备开展保护利用实践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提供多样化的视角。
(一)文物现状信息留取刻不容缓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文物现状信息留取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重要生产力,未来也必将跻身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核心业务中的重中之重。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事件足以令所有文保单位敲醒警钟,以数字化手段采集、保存文物现状信息,形成真实、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刻不容缓,是刚性需求、当务之急。同时,只有提升数字化档案利用效能,扩大活化利用覆盖面,满足线下展览展示、云端虚拟漫游、游戏设计、文创开发以及成果固化等多元利用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化档案优势,为专家学者的解读、学术研究提供扎实厚重的数据支持。
(二)展示利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全民参与,云端展示平台为文化遗产与社会大众搭建互动桥梁,为文化遗产的全民性和社会性的实现提供“切入口”,为更大范围、更全面的触达社会公众提供了可能。云端展示平台通过利用数字科技将文化遗产本体从现实情境中抽离出来,经过策展编码、对数字藏品进行“再语境化”的解读后重新纳入云端展览序列,赋予一种新的属性——成为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媒介。文化遗产融入文化语境、城市历史,成为搭载过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鼓励、支持与观众的个性化互动,释放观众主体性,与文化遗产建立情感连接、文脉联系甚至产生情感共鸣,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产生反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