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两年,一个修复项目从准备到验收的全过程记录

字号:T|T
2023-08-28 17:00 来源:古籍保护
2021年11月,“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启动,至2023年7月结项。历时近两年,9种26册古籍经修复焕发新生、完成酸碱度测试、建立完备的修复保护档案、培养了古籍修复新生力量等,对于促成专业性的合作交流、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及利用能力、加大珍贵古籍保护修复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实施,是陕西中医药大学与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将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提上重要日程,纳入重点工作计划后所做出的前瞻性选择,契合国家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的战略时机。

图片

01启动两馆合作,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能力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工作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已有60余年的历史。2008年3月,陕西省图书馆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5年10月,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2019年6月,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中国西部中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现有古籍4.1万余册,中医古籍藏书体系是其藏书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中医药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中包括《证治要诀》《口齿类要》《痘疹正宗》《新刻陈养晦先生伤寒五法》在内的9种26册古籍出现不同程度的虫蛀、撕裂、缺损、破皮、开口、酸化、老化、卷曲、褶皱、酸化、脆化、函套破损等病害现象。此类破损形式在后期存藏中极易发生断裂、缺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急需进行保护性修复;另有多部古籍装具缺失,需补配适宜的装具,提升古籍存藏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因环境不良带来的侵害。

图片

 
为了修复保护此批珍贵纸质文献,“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项目”于2021年11月启动,由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组承担修复任务。

02实施从准备到修复全过程确保科学规
 
项目启动后,陕西省图书馆修复人员前往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核实整理书目信息,对破损情况进行详细勘察登记,签订古籍文献交接单,将待修文献移交运输至陕西省图书馆。因该项目实施阶段在异地进行,故项目负责人在文献出入库、运输、移交、送检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确保文献在实施修复保护期间的绝对安全。
提书后,修复人员进行了修复前的准备工作。
明确修复原则。为保证项目科学性、规范性地有序开展,该项目坚持一贯性的古籍修复原则,即 “最少干预、整旧如旧、过程可逆”。
确定修复技术路线。修复人员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结合修复保护方案和文献实际情况,研判每册待修古籍破损类型,对修复技术手段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试验,最终确定该项目的修复技术路线。
待修古籍纸张检测及修复用纸选择。将待修古籍书叶取样送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纸张实验室进行纸张纤维检测,依据检测结果,最终选取安徽泾县生产的手工竹纸、浙江湖州定制的宋锦、磁青蓝布为该项目的修复材料。然后再根据使用需求,运用天然染料(传统矿物质染料、植物染料)将选取的修复材料进行染色,制作适宜的修复用纸和丝线。 

图片

 
针对每册古籍制定科学规范的古籍文献修复档案(电子档和纸质档)。基本内容包含拍摄修复前书影、古籍修复档案登记表、破损信息描述等翔实的文献原始状态。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文献不同程度的病害现象,修复人员分别进行规范性处理,包含书叶各个缺损位置修补、虫蛀位置清理与修补、口开位置溜口、书衣的修补与更换,并对纸张机械强度降低的位置进行局部覆背加固。此外,还发现三部古籍有前人修复痕迹,主要表现为书叶补缺、更换书衣、施胶残留、合册装订等情况,修复手法和材料运用不甚规范,原始装帧形式已破坏严重。针对这些现象,修复人员将现代修复材料(胶质、铁丝、机制纸)予以去除;对于不影响古籍原貌的予以保留(部分书叶的缺损修复);对于改变装帧形式的,修复完成后依原书眼恢复其分册数量和装帧形式;对书脊处用胶质粘连合订成册的,修复时需要先将书脊部分粘连处的胶质去干净,使书叶分离,再进行常规性修复步骤。

图片

 
因该批古籍在早期经过大量翻阅与使用,个别分册中保存有少量的批注红色纸条,纸张变形严重,修复过程除了对常见破损位置的常规性修补外,还需特别注意修复时水分的控制,防止书叶发生形变和批注纸条的晕染褪色。部分书叶变形的位置采取局部覆背的方法加固其纸张机械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书叶的原始形态和平整度。

03成果9种26册古籍得到修复保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中医药古籍自身特点,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和传统修复技术方法,详细论证项目方案,合理把握修复原则,保护修复效果良好,收获诸多成果。

完成书籍修复保护。严格按照项目方案要求及技术路线,完成项目涉及的9种26册古籍约1611叶虫蛀、撕裂、酸化、缺损、污渍、书衣护叶缺失等破损情况的修复保护处理。严格遵循“最少干预、整旧如旧、过程可逆”的古籍修复原则,切实做到了保护修复工作的安全性、真实性、可逆性、可识别性、适应性、相似性、规范性,妥善解决了古籍存在的病害,达到预期,最大限度保存古籍历史信息。

完成酸碱度测试。分别在修复前、修复后对文献进行酸碱度测试,形成系统完整的检测数据,为文献之后的妥善保存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恢复原始装帧形式。根据项目要求,制作适宜的装具,为文献保存提供合适的微环境。

图片

建立完备的修复保护档案。完整保存修复过程的相关资料、信息、图片等,记录工作真实、详细、完整。

培养古籍修复新生力量。项目实施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派一名学员在陕西省图书馆修复中心进行实习锻炼,用三个月时间学习古籍修复基础知识并参与具体的修复工作。培训结束后,该学员基本掌握整套古籍修复流程,初步具备了进行修复古籍能力。

制作函套。为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72种121册古籍补配适宜的装具,制作锦套22个、磁青蓝布函套97个,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因保护环境不良带来的侵害。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