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自建成以来,
随着自然及人力破坏,
历史上先后进行过十多次主次维修。
虽然主体框架没有改变,
但有些局部维修,
还是破坏了固有的文化内涵,
对后人解读木塔造成了困惑甚至误导。
比如一层大佛的维修,
其中一个细节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缺憾。
先看一张照片。
这幅照片采自
日本国亚细亚大观写真社(大连)
编辑出版的《亚细亚大观》十五辑第四回
“应县点描”第五图。
照片拍摄于昭和十四年(1939),
由岛崎役治拍摄,
图片解说道:
佛宫寺一楼的佛像。
大约三十尺大,
从铸造的精妙来看应该是辽代的。
从墙面壁画的古味来看,
并不是和佛塔落成之后同时的巨匠所为,
塔跟佛像的对比不是很好看,
但佛像所表现出的威严感一点都不缺。
(译者:红格,留学日本,目前在日本工作。)
抛开图解文字,
我们观察大佛的手印。
释迦牟尼佛端坐在龙天建构的宝座之上,
左手手心向上舒展,
但无名指形成一个向上的弯曲,
拇指亦接近平行上收。
我们再看一幅照片。
这幅照片拍摄于1962年,
收入1965年出版的陈明达著《应县木塔》里。
照片也是一层大佛,
看起来比较模糊,
但大势可辨。
从这幅照片看,
释迦牟尼佛左手姿态与上幅照片有了明显变化,
那就是原来弯曲的无名指完全伸展开来。
但拇指与岛崎役治所拍照片近似,
没有明显改变的痕迹。
可以判断,
从1939年到1962年间,
维修过程中对一层大佛左手无名指
进行了改修。
我们再看一幅照片。
这是1977—1978年间
木塔一层大佛补塑后的照片,
也就是现在的样子。
初看起来,
释迦牟尼佛左手姿态
与陈明达著《应县木塔》插图照片近似,
但大佛拇指下展幅度比较明显。
这次佛像主修师傅是应县名师韩殿翰,
主修单位是应县文物保护管理部门。
比对上述三幅照片,
从1939年到1977年,
木塔一层大佛至少进行过两次补塑。
一次应是战争破坏后的补修,
一次应是“文化大革命”破坏后的补修。
1977年期间的维修有据可查,
之前到1939年期间的维修
还没有获得确切信息。
无论如何,
这两次补塑都改变了
大佛左手的姿势和文化意义。
近年来县内外不少研究者
对一层大佛的解读比较一致,
均称一层大佛
“右手施无畏印,
左手手心向上置左膝作与愿印”,
这样的判断估计是
根据1977年最后一次补塑后现状图像作出的。
就此,
笔者请教了县内专长佛学研究的力一峰先生,
他认为:
岛崎役治1939年拍摄的一层大佛手印,
才是典型的释迦与愿印和无畏印,
而现在补塑后左手全部下舒这个印相,
应是弥陀的接引印。
照力先生这个说法,
现在木塔一层大佛左手印相,
已经与原塑产生了重大歧义。
笔者以为,
对木塔一层释迦印相的判断和研究,
应该回归到我们可能找到的原始面貌,
只有这样,
才能分析出他的文化初衷。
如果有可能,
在今后的维修中,
还是恢复最早的面貌为妥。
同样类推,
对应县木塔所有文化元素的保护和研究,
都应该竭尽所能,从初始挖掘。
只有这样,
才能更接近本真。
应县木塔彩塑精华
▲应县木塔各层塑像三维模型
图源:建筑史学刊
第二层
第二层台基上塑有一佛二菩萨趺坐于莲座上,另有二胁侍菩萨立于大佛左右。
第三层
第三层台基上塑四方佛四尊,每尊佛高2.80m左右。
第四层
第四层,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奴。
第五层
第五层有全塔面积最大的台基,上塑佛五尊,菩萨四尊。中间最大的一尊为大日如来佛。
▲应县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