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管理难点和安全体系构建

字号:T|T
2023-07-26 19:46 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因其数量多、分布广、管理难度大,更是当前文物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

 

 

 
 

一、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和管理难点

 
 

 

图片

 

图片

第四批省保单位史量才墓

 

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泛指分布在郊外、人烟稀少地区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造像、近现代建筑和代表性史迹,具有位置偏远,点位难找,面积较大,边界不清的特点。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存在以下难点:一是日常检查成本高。由于地处偏远,日常检查花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比较高,半天甚至一天只能检查一个点位。二是物防技防难度大。如古遗址,由于分布面积较大,边界不清晰,很难通过砌围墙、拉铁丝网等物防措施来进行封闭式管理。技防设施安装和正常使用必须要有电力和网络,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往往达不到要求。三是被盗窃盗掘风险大。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是不法分子盗窃、盗掘、盗拓的重点对象。加之人防、物防、技防相对薄弱,加大了被盗窃盗掘的风险。四是开发建设易发生矛盾。随着城镇化推进,各项建设工程逐步向郊外拓展,古遗址、古墓葬等地下文物面临被破坏的风险。

 

 

 
 

二、杭州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亮点和不足

 
 

 

图片

第八批省保单位九曜山造像

 

杭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保48处,省保114处,市县保555处,文保点489处,历史建筑1671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压实文物安全责任,开展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攻坚行动,持续提升文物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在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特色亮点:一是大力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全市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已经全部实施安防工程,市县级文保单位安防工程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市有消防火灾隐患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均配备了消防设施设备,在文物建筑中大力推广“智慧消防”电气火灾监测设备,已经覆盖到603处文保单位(点)和847处历史建筑。二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文物安全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安全评估等领域引入专业机构,借助社会力量更高效开展文物安全监管工作。上城区委托专业机构对全区文博场所开展每年一次文物安全风险评估。市园文局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文保单位电气线路火灾隐患专项检查,发现和消除了多个在日常检查中难以发现的隐蔽电气火灾隐患。

 

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设施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防设施覆盖不全面,存在盲区;部分视频监控设备陈旧,画面清晰;部分没有严格按照文物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来设置安防设备;部分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及时,出现监控画面闪烁、黑屏,“智慧消防”设备断网断电、报警信息没有及时处置等。二是部门联动有待加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公安、消防等多个部门,杭州市本、区两级均建立了文物安全协调机构,但是协调机构在统筹文物安全工作、协商解决重大文物安全问题、促进部门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全面构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防护体系

 
 

 

 

图片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文物局为杭州文物志愿者队伍授旗

 

图片

杭州市文物安全智慧监管数字化平台“数智巡检”应用

 

图片

杭州市文物安全智慧监管数字化应用驾驶舱

 

文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加强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一是压实安全责任,强化基础保障。通过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压实文物安全责任。持续做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工作,将其纳入日常检查内容。用好考核“指挥棒”,把文物安全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文物安全专项经费列入每年政府部门预算,统筹申请好、使用好国家、省级、市级、区级四级文保资金。
 
二是强化文物“三防”,筑牢安全屏障。
 
(1)多措并举加强人防。要加强文保员队伍建设。临安区建立“431”工作标准规范基层文保员巡查工作,即每到一处巡查,拍摄4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停留3分钟以上,围绕文保单位走1圈。要扩大文保志愿者队伍。充分动员文物所在地的普通村民,将他们吸纳到文保志愿者队伍中,让他们成为第一时间发现文物安全隐患的“前哨兵”。要用好文物安全监督员队伍。聘请文物、考古、公安、消防等领域的退休干部、专家为文物安全监督员,组成文物安全督查队。要用好第三方专业力量。除了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专项检查、安全评估外,也可采用“文物保险”服务外包模式,采用服务+保险,达到文物安全风险减量的目标。

 

(2)因地制宜加强物防。对于范围比较明确、面积不大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可以通过建围墙、拉铁丝网等物理防护设施来进行封闭式管理。物防设施的材料、形制、颜色要和文物以及周边风貌相协调,安装过程中不能对文物造成损害。
 
(3)高标准建设技防。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点多面广,技防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工作周期长。要进行系统梳理,建立线路改造清单、新建工程清单、利旧提升清单,分年度安排资金,逐年实施。要因地制宜,避免“过度管理”。技防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要实事求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不要片面追求“高大上”,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比如木结构或者砖木结构文物,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在火灾隐患区域可以采用热成像(火点监测)设备。未经发掘的重要古墓葬,可以用电子围栏、地波探测、音柱等。要明确职责,加强维护。技防设备不能一装了之,后期的日常检测和保养维护也同样重要。在和工程中标单位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意在合同中明确后期服务要求。要加强培训,守住末端。监控室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人员流动性强的问题,对他们的培训要经常性、常态化,确保会熟练使用设施设备。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加强部门间的交流协作。善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如萧山区为了加强茅湾里窑址的安全管理,建立了区文物部门、执法队员、乡镇和村文保员、属地民警、监控室工作人员作为群成员的微信工作群,可以高效便捷地处置突发问题。要完善文物违法查处机制,通过考核引导、规定办案数量要求等鼓励文物执法队员办大案、要案。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公开曝光加大文物行政处罚典型案例曝光力度。要完善文物安全检查评估机制,做好每年一次的文物安全检查评估工作,全面摸排文物安全隐患、提前防范化解文物风险、精准科学施策。这项工作杭州市已经连续开展两年,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完善活化利用机制,树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工作理念,通过建设遗址公园等方式带动考古勘探发掘、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价值研究,实现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传承。
 
四是突出工作重点,攻克薄弱环节。古遗址、古墓葬占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管理难度也最大。要开展科学评估,精准实施安防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适度适用、稳定可靠、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的原则,达到及时报警、提前防范的目的。要强化数字化赋能,加强隐患闭环整改。2022年,杭州市积极推进文物安全监管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工作,建成上线了“钱塘BAO物”“天目文保”“萧山文物安全监管”等数字化应用。通过数据贯通、多跨协同,重塑业务流程,形成安全监管工作闭环,提高巡查覆盖率和及时率、隐患发现率和整改率。要积极运用无人机和图斑比对等技术,提升安全监管效率。杭州市文保中心、杭州市文化市场执法队目前都已经配备了无人机,在日常文物安全检查和执法检查中开展了积极的应用,并且和市航拍协会合作,开展无人机实操培训。大运河(杭州段)全长103.07千米,杭州市运用图斑比对技术对运河两岸建设行为进行监测,在有效防范法人违法、保护运河两岸历史风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