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水考古木材精细构造及性能研究表明,在地下埋藏期间木材的解剖构造、化学组分及化学结构、纤维素晶体结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等发生了较大改变,带来最大含水率增大、基本密度减小、力学性能降低、吸湿性升高等问题,这些结构和性能的劣变对饱水木质文物出土后的保存极为不利,及时脱水定型可以延长木质文物的保存寿命[1]。但脱水过程中水分的迅速蒸发会使饱水考古木材细胞壁因表面张力而塌陷甚至引起木材变形[2][3],这种变形具有“不可逆性”[4]。脱水加固是饱水考古木材保护的最关键的步骤,因而脱水加固材料与技术的研究是饱水木质文物保护领域的重点和难点[5]。本文从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质材料修复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在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加固方法上取得的成果进行概述,评述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局限性,以期为我国考古出土饱水木质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参考指导。
物理处理法
自然干燥法
自然干燥法是将饱水考古木材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使其水分尽可能缓慢地挥发,最终达到脱水加固效果的目的。饱水考古木材在自然干燥初期试样质量下降较快,干燥后期试样质量平稳变化[6]。有学者利用沙埋法对饱水考古木材进行自然干燥,发现其含水量降低曲线稳定,最终也能达到脱水加固的要求[7]。自然干燥法适用于木材组织没有损伤、力学强度尚可的木器(如椁板、木棺等)。但此法需要稳定的环境,耗时较长。
冷冻干燥法
冷冻干燥法中木材需要历经预冻、减压、加热、升华等几个步骤[8]。使用膨胀性较小的填充材料取代细胞中的水分后再进行冷冻干燥,能够避免冷冻时水的膨胀导致的木材冻裂。有学者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对饱水木质文物进行了干燥处理,经处理后的木构件颜色自然、质感良好、尺寸稳定[9]。刘东坡等[10]对出土元代木构件进行乙二醇预浸渍-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取得较好效果。王飞等[11]采用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对木质文物进行脱水定型,取得较好的尺寸稳定效果。另有学者[12]使用聚乙二醇预浸渍-真空干燥法,对曾经使用聚乙二醇加固过的出土木质文物进行二次保护,在脱盐脱色后进行二次脱水加固操作,取得较好效果。
卢衡等[13]总结了冷冻干燥法在竹简、木俑、独木舟等多个案例上的应用,使用PEG、乙二醛、海藻糖等前处理剂对饱水木质文物进行热浸,再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法,均能够取得相当好的脱水定型效果。但现有前处理剂的环境和生物稳定性有待提高,另外脱盐、抗菌、预加固等前处理工艺也有待深入研究。
另有研究者采用风冷冷冻干燥法,对一批最大含水率高达1200%的严重糟朽木质文物残块进行脱水加固实验,取得较好尺寸稳定效果。此种方法有望通过风冷设备的设计研发,解决冷冻干燥法对文物体量的限制[14]。
超临界流体干燥法
罗曦芸等提出传统的干燥工艺存在着处理周期长、渗透压过高容易导致木材细胞壁坍塌、文物清理不干净、干燥过程中内应力过大等缺陷,于是引进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用于饱水木材的脱水[14][16]。穆磊等[17]以“南海I号”船体部分木构件为研究对象进行CO2超临界脱水实验,干缩率与健康木材相近,发现该方法对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的脱盐有显著效果。利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进行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处理的突出优势有以下几点:(1)消除干燥应力;(2)提高脱水效率,缩短干燥周期;(3)外观更接近固有色泽,消除填充剂降解产物对文物的伤害;(4)杀菌、干燥同步完成[16,19,20]。但这种方法设备容积小,投资大,适用于珍贵的小件文物。
化学处理法
挥发性化学试剂置换法
我国最早用于饱水漆木器脱水方法是使用挥发性化学试剂置换,即将饱水考古木材浸泡至醚或醇中,再浸入丙酮溶液使其置换掉木材中的水分,最后用乙醚置换木材中的丙酮并用硬蜡将乙醚密封至木材中[21]。硬蜡配合醇醚连浸法在保持木材尺寸稳定性方面有明显效果,但硬蜡处理耗时过长。有学者使用草酸脱色、甲醇溶剂脱水,再由含松香虫胶的甲醇溶液进行渗透、干燥等获得了较好的脱水加固效果[22]。挥发性化学试剂置换法可提高木质文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效降低木质文物的吸湿性,加固过程有一定的可逆性,缺点是耗时长,有火灾隐患。
聚合加固法
聚合加固法是先用小分子化学单体浸渍木质文物,再利用加热、辐照等外界条件或引发剂使小分子单体原位聚合,或者使用其聚合物的固化进行脱水加固的方法。聚合加固法常用的聚合原料种类众多,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乙烯基树脂、乙二醛、三聚氰胺甲醛树脂[23]等含醛树脂、有机硅树脂[24]、改性松香树脂[25]、ε-己内酯[26]等。该法可提高脱水加固效率、提升木质文物的尺寸稳定性及视觉美感。但此法不遵循“可逆性原则”,渗透有限,需要控制聚合条件。
1.乙烯基材料。乙烯基材料多以丙烯酸树脂、乙烯基乙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为主[14][28],饱水考古木材保护应用过的材料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7]、丙烯酸酯[30]、过氯乙烯树脂[31]、聚醋酸乙烯乳液[32]等。乙烯基树脂材料的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腔内而不与细胞壁反应,木材与聚合物之间的化学键合较弱,细胞壁与聚合物之间易发生分离导致木材发脆,热聚合过程和酸碱性催化剂也可能对木质文物造成损伤[33][34]。陈家昌等[28]采用复配水溶性丙烯酸树脂(主要成分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对饱水漆木器进行了脱水定型加固试验,三向干缩率接近于0,与相同浓度的PEG600相比脱水速率和抗吸湿性能显著提高。王飞[11]以水溶性单体丙烯酰胺(AM)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单体聚合-冷冻干燥联用法对木质文物进行脱水定型,单体在木材内部发生自由基聚合,生成的高分子填充在木材纤维结构内部并以氢键与细胞壁结合,干缩率在5%以内。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体系中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形成聚合物并与细胞壁接枝,可避免增强过程中纤维素降解造成木材脆性增加。周逸航等[37]采用电子转移(ARGET)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加固考古木材,使用2-溴异丁酰溴CH2Cl2溶液对饱水考古木材样品进行修饰,以C-Br键作为锚定点,再用催化剂、还原剂和配体将甲基丙烯酸丁酯或苯乙烯接枝共聚到剩余的细胞壁上,达到增强细胞壁而不填充细胞腔的目的。处理后木材样品抗缩率高达98.5%,并保留细胞内腔可供以后再处理。
2.乙二醛。乙二醛易溶于水,吸水后能形成水合物填充在器物中,通过羰基聚合固化[38],具有普适性强、可重复处理、操作简便、渗透快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饱水竹木漆器的脱水定型。为避免乙二醛在潮湿环境下的吸湿与析出,有学者对乙二醛法进行改良,提高乙二醛在漆木器物内部的聚合效率和聚合物稳定性。陈华锋等[39]使用表面活性剂-乙二醛复配溶液对出土饱水漆木器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处理后乙二醛与纤维素分子形成交联填充在木胎结构中。吴昊等[40]通过加入适当的引发剂,使乙二醛聚合并附着在细胞壁上。
3.密胺树脂。与乙二醛法机理类似,树脂中的羟基和氨基等活性基团与细胞壁羟基通过氢键、醚键等发生化学交联,从而充胀木材细胞[41]。三聚氰胺甲醛(MF)密胺树脂强度高、不易燃、亲水、各向同性,可通过单体-预聚物-聚合物分步聚合,是应用较早的不可逆饱水木质文物处理剂。早期学者曾使用Arigal C树脂对木质文物进行处理,保护步骤是浸渍后通过60℃以上高温热聚合[42],但因试剂毒性被Kauramin800取代,后者可以在50℃至室温下聚合。
王晓琪等[43]的研究表明Kauramin800能填充在考古栎木细胞组织的各层结构中,与纤维素、木质素等形成大量氢键,形成网状交联,起到整体加固作用,但材料分子量大,仅能通过纹孔或细胞壁S2层上降解形成的大孔隙渗透,在木材细胞中分布不均。为避免甲醛的使用,郝锌颖等[44]将三聚氰胺-乙二醛(MG)树脂与乙二醛复配(MGR)加固剂应用于饱水考古木材的脱水加固中,样品形变尺寸在准许范围内。
除毒性问题外,此方法存在处理剂渗透不足、反应复杂、反应进程难以调控的问题。低极性的聚合物与极性的木材成分相容性较差,与酸碱性催化剂和高温反应条件共同导致聚合产物普遍发脆。自然降解导致饱水木材内部呈酸性,易使处理剂在渗透到木材内部之前就提前发生催化聚合[45][46]。
4.有机硅树脂。有机硅树脂兼具有机、无机化合物的特性,具有渗透性、防水性、耐老化性好的优点,可修饰性强,反应比较温和。乙氧基硅烷[24]、有机硅氧烷[48]等有机硅材料应用于饱水木质文物中,是利用单体原位聚合形成聚合物网络结构对木材基体进行加固。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高的木材具有更好的溶胶-凝胶转变效率[48],有利于严重降解的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
国内文物保护领域应用较早、较广的有机硅单体是四乙氧基硅烷(TEOS)。研究表明TEOS在溶胶凝胶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易导致木材开裂[48],因此需要引入有机链段,或以有机集团基因修饰的硅氧烷为前驱体,在分子水平上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的凝胶网络结构,提高凝胶网络结构的韧性,并能起到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以减小溶剂挥发的应力。
1990年代初,有学者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OS/MTMS)和2-十七氟辛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HFOETMOS)在真空条件下浸渍木材,该溶胶经原位缩合后形成凝胶网络,防水的同时有效改善尺寸稳定和紫外线稳定性[51],对腐蚀真菌的抵抗力也有所提高[52]。使用固含量大于15%的硅溶胶可以改善木材的力学稳定性,但是通常需要使用添加剂来进一步改善与细胞壁的粘附性、耐候性和抗真菌性[53]。
近年来,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Poznań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的课题组评估了十几种含不同功能性官能团的有机硅氧烷对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含烷氧基和较短烷基链的或含附加化学基团的有机硅化合物能与木材组分形成稳定的键合,如含高疏水基团的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ES)处理后木材尺寸稳定效果最好,抗缩率高达98%,而具有长烷基链的烷氧基硅烷、以高亲水性吡啶环结链的烷氧基硅烷,则不能有效地稳定饱水木材[54][55]。
填充法
填充(非聚合)脱水加固条件较易控制,因而木质文物脱水加固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填充法。填充法较易渗入木材内部,对器物起到脱水加固作用。利用水溶性化合物置换饱水考古木材中的水分,代替水分的支撑作用,可实现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型[5]。
1.明矾-植物油法。明矾-植物油法始于1850年左右,作为主要的木材脱水加固方法使用了近百年[57]。该方法中将饱水考古木材浸入高浓度明矾溶液中煮沸数小时后取出并气干,涂上大量植物油(亚麻油、桐油等)并再次干燥,干燥结束后涂融化的蜡/天然树脂封植物油于木材表面,以阻止空气和水分进入木材[23][59]。经后来的研究发现,明矾的高吸湿性会使木材表面布满黄色粉末,造成木材开裂、收缩、弯曲等缺陷[57]。此外,明矾处理后木材内部酸性增大(pH在1到2.5之间),诱使木材降解[61]。
2.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PEG处理法于1950年代早期问世[62],直到今天仍被广泛使用[63,64,65]。PEG法是将木材浸入PEG溶液或PEG/醇混合溶液,根据木材的尺寸和降解程度,处理过程需几天至几十年。PEG在木材中的浓度可以达到70%甚至更高,处理后将多余的PEG从木材表面清除[21]。不同浓度的PEG 4000[59]、PEG2000[6]以及不同分子量的PEG溶液分步脱水加固法被用于世界各地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加固,当分子量大于1500时不易渗入正常木材细胞壁[69],但PEG3000可渗入考古木材细胞壁[70]。PEG4000在细胞水平上分布较均匀,PEG脱水加固后考古木材孔隙孔容降低、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提高、尺寸稳定性增大、吸湿性能随PEG分子量增大而降低。除以上优点外,该方法所需材料和设备廉价易得,短期处理效果较好。
但是PEG的长期处理效果有待改善。用于饱水考古木材加固的PEG是一种吸湿性相对较高的低聚物,会导致木材因吸收水分而发生顺纹开裂现象[71],甚至使木材与其内部残存的化学物质(比如硫酸盐)发生化学反应[72]。木材内部的金属离子会和PEG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副产物,包括聚醚在内的副产物都有可能使木材进一步降解[38],降低其性能[74][75]。以瑞典Vasa号沉船为例,经PEG长期处理后,船木逐步失去内部结构完整性,木构件缓慢发生形变下垂[76],部分木材的抗压强度降低达50%[77],个别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凹陷[78][79]。由于PEG处理后饱水木质文物长期保存效果不佳,该方法需要更好的替代方案[80]。
3.糖类。糖类是一种沿用至今的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剂。蔗糖应用最为广泛。使用蔗糖法需先清洗饱水考古木材再将其浸泡到浓度逐渐增大的蔗糖溶液中直至达到平衡。有研究表明蔗糖的脱水加固性能优于PEG[81],尤其是抗收缩率可达87%。但蔗糖的体积会随着水分含量变化而产生较大波动,蔗糖水解产生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产物具有极强吸湿性,有可能因吸水过多而造成木材形变甚至诱发降解[81]。此外蔗糖处理后木材表面常有棕色粘稠状沉淀物,影响木质文物外观。
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乳糖醇[83]、海藻糖和三氯蔗糖等非还原糖的处理效果优于蔗糖,不会出现PEG和蔗糖的副产物问题[84][85]。海藻糖和三氯蔗糖[86]与蔗糖结构相似,有不少学者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过大量研究,证实其稳定性好且不易发生化学反应[87,88,89]。研究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对人工模拟饱水木材的加固效果,发现这两种非还原糖可提升饱水考古木材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90][91]。
另有研究表明,在PEG溶液中添加海藻糖比仅使用PEG的效果更好[92]。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可改善饱水木质文物的颜色,且尺寸稳定性接近甚至优于PEG的加固效果[93],木纤维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提升程度大于PEG。当前试验室研究结果显示,三氯蔗糖和海藻糖具备替代PEG进行饱水木质文物长期脱水加固的可能性。
有学者从尺寸稳定性、吸湿性、抗菌性、强度等多方面评估了海藻糖、木糖醇、壳寡糖和乳糖醇的加固效果,发现溶液浓度为40%~60%的木糖醇具有最佳的加固效果,添加壳寡糖能够提升其抗菌性[83]。采用乳糖醇/海藻糖和甘露醇/海藻糖混合水溶液作为冷冻干燥预处理剂,可以在少量的糖载量下显著提高饱水木质文物尺寸稳定性[95]。
4.纳米颗粒及复合材料。海洋出水沉船中存在大量硫铁化合物、木材自身降解以及PEG等加固材料产生的酸性物质,会给文物的长期保存带来隐患,近期有学者开展基于碱性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纳米颗粒的保护材料研究。金属氢氧化物或碳酸盐纳米颗粒能与硫化铁、有机硫和多种其它酸性硫化合物反应,生成不溶的碱金属硫酸盐和碳酸铁或氧化物,可有效中和木材和加固剂老化过程中产生的酸,阻止木材组分降解。碱金属氢氧化物可以作为碱源,持续提供中和酸所需要的氢氧根。目前针对此种材料应用于考古木材脱酸的研究较多,但重点评估脱水加固效果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Giorgi等人[96]采用Ca(OH)2纳米颗粒的丙二醇溶液处理Vasa号沉船的松木和栎木样品,处理后木材pH接近健康木材,有效阻止了饱水考古木材纤维素的水解。有学者发现尺寸较小的Mg(OH)2纳米颗粒比Ca(OH)2更易迁移,渗透深度可达2厘米[97]。由于木质素可能被碱性介质降解,又有学者研究了使用碱性较弱的碳酸盐BaCO3和CaCO3纳米颗粒脱酸的方法,可以稳定木材中的硫酸盐、加快木材中黄铁矿的氧化[98]。但碳酸盐颗粒在木材中的渗透速率较低,渗透10毫米需近一年时间[99]。
Giuseppe Cavallaro等人[100]采用埃洛石纳米管/蜂蜡复合材料对木质文物进行脱水加固实验,埃洛石纳米管形成的无机网络有效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处理后木材尺寸稳定性显著提高,最小体积收缩率为6.2%。随后,该课题组又研究了埃洛石纳米管/酯化松香纳米复合材料[101]、PEG1500/氢氧化钙-埃洛石纳米管[102]、三嵌段共聚物PluronicF108/埃洛石纳米管[103]三种复配加固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少量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有利于加固剂渗透,并能将纳米管输送到木质素管道中,可有效去除饱水考古木材中的水分。该方法将纳米管作为储层负载材料,有望解决纳米材料作用时间短、易流失的问题。
生物质材料修复法
生物质材料修复法使用的材料多源自天然材料,如细菌等微生物、动物羽毛、贝壳或者植物体等,利用生物质纤维素、动物蛋白等对饱水考古木材进行脱水加固。目前生物质材料修复法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纳米纤维素、类木质素
已有研究表明细菌纤维素在植物纤维间可以起到搭桥作用,并能很好地与植物纤维结合[104]。有学者将生产纤维素的醋杆菌与小块的饱水考古木材一起静置培养,通过测定木块处理前后的湿重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细菌纤维素对木质文物有一定的修复作用[105]。许多其他生物质材料,比如纤维素醚(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烯丙基纤维素等及其衍生物)[80][107]、壳聚糖[108][109]等也因其可提升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而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
首先是纳米纤维素及纳米复合材料加固剂。波兰学者[110]使用棒状纳米纤维素对饱水考古榆木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后的榆木形貌特征与健康木材相近。意大利学者[111]用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可有效提高木材的力学性能,且与木质素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使用时效果更好。有学者在纳米纤维素溶液中加入羟丙基纤维素,该方法对饱水木质文物的脱水加固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纳米纤维素,抗压强度可提高115%,且对木材颜色影响较小[112]。
Zarah Walsh等[113]以英国Mary Rose号船木为对象,研究了壳聚糖、瓜尔胶和2-羟乙基纤维素对考古木材的影响。研究表明瓜尔胶的加固效果较好且增重率很低,可减小加固剂对文物负载压力,这一点对木质沉船等大型文物尤其有利。壳聚糖能够与金属离子螯合,可持续捕捉铁离子以减少对木材的长期危害。该课题组还利用芳烃修饰的壳聚糖与葫芦脲的主体-客体相互作用合成功能化的加固凝胶。该材料是由天然聚合物构建的动态交联超分子聚合物网络,能够螯合木材中有害的铁离子,有效增强了饱水考古木材的结构稳定性,生物抗性较好且具有可逆性。另有学者采用壳聚糖溶液-冷冻干燥法处理严重降解的木质文物。处理后木材强度增加,最大渗透深度约1厘米,并能够保留木材开放的结构以备其他脱水加固材料的再处理[108]。
近期也有少量以木质素的类似物作为脱水加固材料的研究报道。McHale等[115]用Cu-salen配合物催化异丁香酚聚合,生成具有类木质素结构的寡聚物,其乙酸乙酯溶液能够作用于细胞壁表面。随后又尝试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异丁香酚在木质文物内部原位聚合,生成了具有β-5′结构的寡聚物[116]。但此方法获得的产物聚合度较低,尺寸稳定效果尚不明确。
低聚酰胺
由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制备的低聚酰胺类材料,因其水溶性和低分子量,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相容性。例如角蛋白,来源广泛储量巨大,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纤维状结构蛋白,对酸和微生物具有一定抗性。
Kawahala等[117]回收废液中的水解角蛋白对两种饱水考古木材进行脱水加固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抗收缩效果,抑制了木材的紫外老化速率,发现羽蛋白碱水解液的尺寸稳定作用显著大于羊毛角蛋白水解液,可能是因为鸟类羽毛β-角蛋白分子量小,能够穿透细胞壁,与木材细胞壁成分更好地交联。鸡、鸭、鹅三种鸟类羽毛角蛋白的氢氧化钠水解液中,鸭毛角蛋白对饱水考古木材的脱水加固效果最好,可能与结晶性有关。与PEG相比,角蛋白处理可增强细胞壁,提升木材力学性能。处理后的木材颜色外观变化小,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抗性,缺点是吸湿性改善效果不佳[118][119]。
结语
饱水考古木材脱水加固的目标是:1)在保证木材不收缩和变形的前提下去除木材中多余水分;2)用其他物质替换木材中的水分并提升木材的力学性能;3)脱水加固方法可逆。现有的饱水木质文物脱水加固方法各有利弊。
自然干燥法、冷冻干燥法、超临界干燥法等物理方法进行脱水的优势在于不添加任何外界新材料,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化学试剂对文物造成的潜在危害,但使用情形较为局限。其中冷冻干燥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是与预脱水材料结合使用,还是对脱水装置设备和工艺进行改良,均有相当好的效果,在未来研究中扩大腔体容量、减少加固剂使用量、降低设备成本和运行能耗,是冷冻干燥法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关键。
化学处理法中,填充加固法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利用聚合物材料置换文物中的水分,同时固化填充在木材基体中,其优势在于加固效果良好,处理方法简单、普适性强;聚合加固法使用的材料则普遍具有更好的渗透性,能够在木材基体内部原位反应,优势在于渗透程度好、处理时间短,可以通过调控聚合保留木材天然孔隙,便于后续抗菌剂等保护材料的渗透。但二者共同的问题在于使用的脱水加固材料性能各异,可能在处理过程或保存过程中对木质文物产生副作用,如明矾法导致木材酸化,PEG和糖类易吸湿,树脂类材料导致木材塑化开裂和老化问题。对此,通过复配和加入引发剂体系等方法改良PEG法、乙二醛法等传统脱水加固方法,另外也在继续探索新型材料。
无机纳米颗粒材料虽然单独使用时的尺寸稳定效果尚未明确,但其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持续性解决木质文物酸化问题,在脱水加固材料降解造成酸化的木质文物二次保护上有重要作用。合成聚合物材料中,有机硅树脂兼具有机、无机物特性,力学强度、抗菌、耐老化等性能良好,但种类较多,性能差异较大,处理不可逆,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谨慎遴选适合文物的单体,使聚合过程人为可控。低聚酰胺、纳米纤维素等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比起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与木材基体相容性更高,反应条件温和,来源广泛、环境友好,具有诱人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但目前仅是实验室探索性工作,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尤其在提高木质文物的尺寸稳定效果和力学性能上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