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保护的方法论探索与实践

字号:T|T
2023-05-12 16:40 来源:敦煌研究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组织编写的,是在总结中国几十年的文物古迹保护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国际先进的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完成的。根据《准则》的基本原则、程序和理念,结合古代壁画保护的特殊性,本文总结了壁画保护方法论十二步,即:全面调查保护对象、价值评估、壁画保护现状评估、确定壁画保存的理想状态、确定壁画保护的现实目标、壁画保护方案比选、壁画保护修复材料和工艺筛选、保护方案详细设计、壁画保护修复实施、壁画保护修复档案建设、壁画保护项目评估、壁画长期监测和日常维护。本文以莫高窟第85窟和第98窟保护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例,阐述了《准则》在壁画保护中的基础性指导作用,说明了凡是违背《准则》程序开展的保护工作将会给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进一步验证了《准则》的科学性。

 

0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编撰的背景

 

 

      中国近代文物古迹保护的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专业建筑师的主持下整修了一批古建筑。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保护整修的项目大量增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值得探讨的保护理论。通过系统总结经验,取得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共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古迹保护理论的条件已经成熟。另外,我国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制订了一些有关文物古迹管理和保护工程的法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对相关法规进行专业性阐释,并形成相应的行业规则。此外,在中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及其价值取向也面临新的课题。因此,拓展保护理念,坚持保护原则,为文物古迹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明确的保护工作准则已势在必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保护文物古迹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众多专家组织了各类国际性保护组织,很多国家签署了各类国际保护公约,不少国家还制订了符合本国国情的保护规则。成立于1965年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是一个国际非政府专业组织,从事古迹、建筑群和考古遗址的保存、保护、修缮及研究。其前身发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成为该组织共同遵守的主要行动指南。由于该组织在专业上的重大国际影响,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该组织成员有建筑师、工程师、城镇规划师、考古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文物保护工作者、遗产地管理者等。

 

      中国是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成员国,应当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作出贡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简称《准则》)即是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组织编写的。1997年,国家文物局组建了“准则编撰项目组”,成员全部为中国专家并邀请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参与工作。1998年国家文物局又组建了以局长为首的《准则》编撰顾问组,对《准则》的起草和修改进行指导。编制过程中,中、美、澳专家多次有针对性地考察三国的古迹遗址及其保护工作,在高度总结中国的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威尼斯宪章》和《巴拉宪章》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纲领性文件。2000年10月10日,在承德举行的中国ICOMOS大会上获得原则通过[1]。国内外专家对这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2,3]。

 

02

《准则》的主要内容

 

 

      《准则》文本由三部分组成:《准则》本身,分序言和5章,共38条;《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是对《准则》条文的解释,共16章;《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释》,用86个文物保护案例对准则条文和阐述进行解说。

 

适用对象、宗旨

 

      《准则》适用的对象通称为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与地下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予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可移动文物。

 

      《准则》的宗旨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是指为保存文物古迹实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

 

保护原则

 

      《准则》提出以下主要的保护原则:

 

(1)必须原址保护;(2)尽可能减少干预;(3)定期实施日常保养;(4)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5)正确把握审美标准;(6)必须保护文物环境;(7)已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8)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9)预防灾害侵袭。

 

文物保护工作程序

 

      文物保护是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准则》中规定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程序表中的6个步骤之间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且研究工作要贯彻始终。“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挽回的。前一步工作失误,必然给后一步造成损害,直至危害全部保护工作,因此必须分步骤按程序进行工作,使前一步正确的工作结果成为后一步工作的基础。”

 

      所有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对保护对象全面深入的评估之上。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关系到我们即将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是否恰当。文物保护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没有全面充分的评估、深入细致的研究,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

 

      《准则》提出的文物保护工作程序可以说是它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概括《准则》的基本内涵:程序、评估、研究、监测、保养。也就是说,保护工作必须按程序进行;评估在保护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各项研究工作应贯穿于保护工作的全过程;日常保养维护和监测作为非常重要的保护措施,应予以高度重视。如果我们能在各类文物保护工作中认真落实这五方面的内容,相信会少犯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减少保护性破坏。

 

03

壁画保护方法论探讨

 

 

      根据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理解和在莫高窟第85窟保护项目以及其他壁画保护项目的实践,按照壁画保护的特点,我们初步将壁画保护工作总结为十二步(见图1)。分别阐述如下:

 

图片

图1 壁画保护程序图

 

(1)全面调查保护对象:主要开展的工作有文献资料、历史干预信息、考古资料等的收集,保存环境与保存现状的初步调查与了解。

 

(2)价值评估:根据中国文物保护准则要求,依据现场调查资料,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将壁画的价值按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进行详细评估。

 

(3)壁画保护现状评估:利用照相机和测试仪器,对壁画进行摄影拼接成图后,进行壁画病害类型和分布调查,绘制壁画病害图,进行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的分析测试,初步分析病害成因,并根据假设病害成因,通过布设环境监测设备和模拟试验,开展壁画病害机理研究,查明壁画病害成因。

 

(4)确定壁画保存的理想状态:综合以上调查和研究,确定出壁画保存的理想状态,判断壁画是否需要进行干预。如果不需要干预,进入日程维护,需要干预进行下一步工作。

 

(5)确定壁画保护的现实目标:壁画保存的状态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达不到理想状态,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或管理手段实施干预,才能达到或接近我们认为的理想状态。对必须干预的保护对象就应该确定一个现实的保护目标,以使保护工作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在确保状态稳定性的前提下,还要保证保护对象的真实性、完整性。

 

(6)壁画保护初步方案比选:针对壁画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可行的初步保护方案,并分析各种方案之间的优劣。

 

(7)壁画保护材料、工艺筛选:针对拟定的初步保护方案,通过分析不同保护材料的性能,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开展保护材料与工艺的筛选工作,优选出可行的保护材料。

 

根据室内试验的结果,在现场不太重要的部位开展小范围的试验,并对保护效果进行评估,最终筛选出可行的保护材料和保护工艺,为保护方案详细设计提供依据。

 

(8)保护方案详细设计:根据以上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壁画保护实施设计,达到修复人员可完全按照设计开展壁画保护修复的设计深度。

 

(9)壁画保护修复实施: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和修复人员,承担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在实施全程设计人员应参与和指导。

 

(10)壁画保护修复档案建设:在壁画保护修复过程中要做好修复档案的建设工作,为今后的保护和研究留下翔实的资料。保护修复档案应当包括保护过程中所有的资料。

 

(11)壁画保护项目评估:壁画修复过程中需进行多次保护项目的评估,发挥各学科专家的作用,确保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利用最小的和适度的干预达到大家认为理想的保护状态。

 

(12)壁画的长期监测和日常维护:通过一次保护工程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保护问题,因此,保护修复项目的完成,并不是壁画保护工作的结束,还需进行长期监测和日常维护、保养,以确保保护工程的效果和对壁画的及时有效保护。

 

04

壁画保护案例

 

莫高窟第85窟壁画保护

 

      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项目是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合作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4],也是《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试点项目,旨在采用《准则》要求的程序开展相关调查评估研究工作,找到壁画保护的科学程序。

 

      在过去数世纪里,莫高窟洞窟遭受着不同类型的病害影响,包括地仗层脱落、颜料层起甲、盐害等。1997年,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始了为期8年的保护修复项目,旨在研究并了解壁画与塑像的不同病害,以便实施恰当的保护措施。

 

      该项目作为《准则》在壁画保护领域的试点,形成的一套壁画科学保护程序,已经应用于莫高窟其他洞窟以及殿堂和墓葬壁画保护中。

 

壁画和塑像

 

      第85窟绘有350平方米的壁画。主要壁画绘制于晚唐时期,后经五代与元重修。此窟绘有代表莫高窟晚唐时期最高艺术水准的一些壁画,主要包括17幅绘制精美的佛教经变画。

 

(1)制作材料与绘画技法

 

      莫高窟开凿于由砂砾岩组成的松散崖壁上,壁画的制作工艺为用泥土、细砂和植物纤维的混合物作为壁画地仗,涂抹于开凿石窟的四壁和窟顶,使泥壁壁面平整便于作画,之后在地仗上敷以粉层;在粉层上以红黑线条勾勒出线描草图,用天然矿物颜料和有机色料在壁面上作画。

 

(2)塑像制作工艺

 

      塑像的制作使用了与绘制壁画地仗层相同的方法,即在以芦苇包裹的木头骨架上涂抹泥层,塑造成型,然后敷彩。

 

病害现状与成因

 

       根据《准则》,在项目开始时对第85窟进行了现状调查,然后进行了壁画病害机理分析。

 

(1)现状调查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被废弃的数百年里,第85窟一直暴露在外,崖面风化、风沙和洪水侵蚀使壁画和塑像产生了较多病害。

 

       中美合作壁画现状调查小组联合对第85窟壁画保存现状展开调查[5,6],分析了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7]。第85窟壁画病害包括盐害、起甲、空鼓脱落等。壁画空鼓是第85窟最严重的病害,一些空鼓的壁画有脱落的危险。最近一次壁画的脱落发生在1996年,主室西披的一大片壁画由于空鼓病害而脱落了。

 

       通过现状调查,制作了第85窟病害分布3D模型(图版1)。该模型展示了第85窟的病害现状,壁画脱落区域(黄色)集中于四壁下部和后部,窟顶角落;壁画空鼓区域(红色)在整窟都有发现,但主要集中于石窟后部。

 

图片

图版1 莫高窟第85窟病害分布3D示意图

 

       对以前壁画处理的记录和历史照片进行了研究,从病害图中显示(图版2),此窟壁画病害自东向西加重,南北两壁西侧及西北为病害最严重的区域。

 

图片

图版2 莫高窟第85窟壁画病害调查图

 

       通过类似莫高窟第85窟等壁画保护项目,我们形成了相关现状调查的技术规范[8,9]。

 

(2)病害成因

 

       通过对壁画的病害成因、病害机理以及劣化速度的调查、分析后发现,第85窟保护之前的病害既有突发的,也有持续发展的。洞窟四壁下部的湿气侵入以及盐分活动,导致了壁画制作材料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病害发生[10,11,12,13]。我们可以减缓引起这些病害的大部分因素,但无法移除壁画中的所有盐分。因此,了解盐害发生的过程,制订预防性保护措施,是降低壁画劣化速度比较现实的手段。

 

保护

 

        过去对莫高窟的保护常专注于实际的修复,有关壁画病害成因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20世纪70年代已经治理过的有些病害,如酥碱和地仗层空鼓有复发的现象,并导致了壁画进一步地劣化与脱落。因此,对保护材料和保护修复工艺的研究以及病害的综合治理成了第85窟保护项目的主要内容。

 

       在弄清了病害成因和机理后,通过大量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筛选出一套壁画脱盐材料和工艺[14,15,16,17]。经过严格的筛选与测试,从八十多种不同配比的灌浆材料中,筛选出了最佳的适应于第85窟的壁画空鼓灌浆加固材料。

 

       遵循最小干预、最大兼容和可再处理的原则,利用上述保护技术对第85窟壁画进行了保护。尤其是采用脱盐处理这一关键步骤有效降低了含水灌浆材料和来自岩体和空气中的水汽所造成的可溶盐运移所带来的损害,避免了盐分在壁画表面结晶。

 

日常监测及保养

 

       在完成第85窟的保护后,定期监测壁画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壁画区域进行定期现状监测,在监测期间对监测区域进行检查和拍照。利用莫高窟崖顶设置的全自动气象站和洞窟内的监测系统,监测大气降水、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日照、风速和风向等相关气象因子。并根据监测结果采用适当的环境控制措施。

 

      适当的环境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与盐分有关的病害发生。比如在降雨期间关闭洞窟的密封门可以大大降低窟内外空气的交换率,从而保持窟内湿度的稳定,减少可溶盐的活动。

 

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

 

     我们按照标准要求,开展了对莫高窟第98窟的壁画保护项目。第98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底层,建于五代(924),在敦煌遗书中称“大王窟”。由前室(殿堂)、甬道、主室三个部分组成,前室已塌毁,在莫高窟属大型洞窟。壁画的主要病害为大面积空鼓、地仗酥碱、颜料层起甲脱落,且主要分布于洞窟主室西壁及南北壁的西侧。

 

     该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做过多次修复,主要措施是对空鼓壁画实施边缘加固,对酥碱壁画和起甲壁画进行过修复加固[18]。到了20世纪90年代,空鼓和酥碱病害再次发生。修复人员试图采用泥浆对空鼓壁画进行灌浆加固,但随即出现了泛白现象,究其原因是浆液中的水分激活了地仗层中的可溶盐导致的结果。为了不致造成更大的问题,修复人员立即停止了修复工作。这时中美合作团队正在第85窟开展空鼓壁画和酥碱壁画的保护修复研究,而第98窟的病害类型和分布与第85窟非常相似,于是,我们对第98窟仅采用了临时性的保护措施,期待第85窟的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应用。

 

      根据第85窟的经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业已形成的壁画保护程序,先后开展了环境监测、壁画现状评估、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分析、壁画病害成因研究以及修复材料和工艺的筛选。目前修复人员正在利用适合于该窟的壁画灌浆材料和脱盐材料开展保护修复工作。

 

      本文希望通过该窟可溶盐和水汽运移的监测研究来说明研究工作在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19,20,21,22],第98窟岩体内的可溶盐主要以硫酸盐和氯盐为主,两者的含量比较接近。从易溶盐总量来看(图2),在表面到100cm内的总含盐量呈降低趋势,洞窟西壁岩体表面至60cm处含盐量高于岩体整体含盐量。第98窟西壁的盐分主要分布在0—35cm深处,是岩体内盐分的富集区;从35—100cm处的平均含盐量为前者的1/3。

 

图片

图2 岩体内总含盐量随深度变化曲线

 

      通过监测发现,岩体内的相对湿度随深度逐渐增加(图版3)。在60cm处,岩体内的相对湿度达到致使可溶盐溶解的程度,也就是65%左右,在95cm处达到90%以上,在深125cm处超过100%,说明已经有凝结水产生,而过去我们总认为莫高窟的岩体是比较干燥的。研究和监测表明,岩体内一定湿度的空气可以造成可溶盐的溶解并随着湿度梯度的作用向岩体表面运移最终到达壁画地仗层,形成盐分的富集并导致壁画的损害。

 

图片

图版3 莫高窟第85窟不同深度湿度变化图

 

图片

图版4 盐腐蚀老化后石材形貌图

 

      由此可见,深入的监测和研究可以为病害机理研究提供依据,而病害机理的研究又为我们筛选合适的保护材料和保护修复工艺奠定基础。过去的教训和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只有按照科学的壁画保护工作程序,全面开展评估工作,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工作不致出现大的失误。

 

05

结语

 

 

(1)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出五个关键词:程序、评估、研究、监测、保养。保护工作必须按程序进行,评估在保护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各项研究工作应贯穿于保护工作的全过程,日常保养维护和监测作为非常重要的保护措施,应予以高度重视。

 

(2)在《准则》的指导下,通过大量实践,初步凝练出壁画保护方法论十二步。结合莫高窟第85、98窟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了违背《准则》所提出的程序的保护工作都会给文物的保护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尽管每个遗址或文物古迹有其自身的特点,赋存环境不同、建造材料不同,存在的保护问题也会各异,但保护工作的基本程序是相同的。在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只有切实领会《准则》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严格遵循保护程序,融会贯通,才能创造性地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工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转给子孙后代。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