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举了山西现存四座古建筑的现状及维修情况,分析了古建筑维修所面对的问题,探讨古建筑未得到维修的原因。最后提出新的维修措施与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新时代中国,国力强盛,在经济内循环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如何补短板,是每个建筑师值得深思的话题。中国古建筑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是中国建筑界的骄傲。它有别于西方建筑,形成独特的东方木构体系,延绵几千年。然而古建筑保护这块领域,淹没在新时代建设浪潮中,鲜少被人关注。山西有着大量的古建筑遗产,因年久失修,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如果不积极抢修,很可能等不到维修方案出来,就已经坍塌。
1. 古建筑现状及维修情况
古建筑由于建造年代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现状也参差不齐。现以山西四座古建筑为例,介绍其现状和维修情况。
1.1 芮城广仁王庙
芮城广仁王庙(如图1所示)俗称五龙庙,是当地民间用于祈雨的龙王庙。始建于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
图 1 广仁王庙(五龙庙)
整座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体现了唐代建筑风格。因年久失修,屋脊鸱吻被盗,屋顶漏水严重,木构件损毁。
2013年万科基金会通过“龙·计划”对其进行修缮。并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改造提升。将整个庙宇空间改造成一座室外古建筑科普博物馆(见图2),同时也作为当地村民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
图 2 室外古建博物馆
经过本次落架大修,补齐鸱吻,解决屋顶漏水问题,妥善安置墙上碑刻。本次改造既提升了周围环境,又加强了文物保护与管理,还保留当地民俗活动空间,使古建筑得到保护与延续。
1.2 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在建筑界举足轻重,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东北角转角辅作变形严重(见图 3),下用木柱支撑,屋顶出现漏水问题。2017年国家文物局对其做了批复,强调做好监测,没有采取维修措施。时隔两年,东北角坍塌变形问题尚未解决。
图 3 佛光寺东大殿东北角转角辅作
1.3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状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见图4),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 三年公元1056年),为世界最高的楼阁式木塔。20世纪50 年代塔身出现倾斜和扭曲。如今木塔二层西南角倾斜严重。是否需要修缮,如何修缮,维修方案论证多年,未付诸实施。一直寄希望于后人能找到最适合古塔结构维修的办法。既能够保证“修旧如旧”,又能彻底解决存在的各种隐 患,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图 4 佛宫寺释迦塔
1.4 高平市米山镇显圣观现状
高平市米山镇地处长平之战古战场———大粮山下。显圣观(如图5所示)位居米山镇米西村内,坐北朝南,为一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018m2,现存文物古建筑3座,南侧的山门与北侧的三清殿在中轴线上,三清殿西侧是二层建筑吕祖阁。根据对现存的三清殿、山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 结合当地建筑构造特征分析,推断现正殿、山门应为元代遗 构。因年久失修,屋顶坍塌,斗拱腐朽。
图 5 高平市米山镇显圣观
2. 古建筑保护难点分析
从以上四处案例来看,同为古建,有些经过修整,而有些面临坍塌风险。古建筑保护与维修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重视程度不够
古建筑得不到维修跟当地政府和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城镇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和古建筑留存产生矛盾,尤其是文物等级较低的古建筑没有得到保护。各部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规划,让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2.2 缺少技术支持
国内缺少维修大型古建筑的技术案例。尤其是那些规模越大,保护等级越高的古建筑,各部门比较谨慎。虽然急需维修,如佛光寺东大殿、释迦塔。但由于缺少技术支撑, 维修方案论证多年,迟迟没有结果,只能先跟踪观测。
2.3 缺少资金
山西古建筑面临废弃坍塌的现状,大部分还是维修资金不到位问题。如米山镇显圣观,因没有资金支持,坍塌至今。近日在上海、深圳社会各界企业及个人的资助下开工修缮,终于提上日程。广仁王庙由于得到万科基金支持,进行了很好保护。
2.4 缺乏专业修复人才
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自身没有相应的维修团队。而社会上的工匠,缺乏对某一古建筑的深层次研究,选择现代常规工艺取代古老技艺,无法对古建筑进行妥善修复,从而使古建筑丧失最初的价值。
3. 古建筑现状及维修情况
3.1 维修不够积极,对“修旧如旧”存在错误认识
古建筑维修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修旧如旧”目的在不破坏现状的情况下,恢复原有形制。“恢复到原因形 制”,需经过论证,不能臆断。2002年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为修缮活动提供法律依据。由于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古建都是文物保护单位,而文保单位管理办法是以“保护”为主。只强调保护原状,没着手维修。
3.2 没有在一千年时间维度中看待维修的意义
千年古建维修,应该放在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去看待。一千年后,再来看当代的维修,替换过的木构件也变成那时人们眼中“古人的维修痕迹”。替换的构件也有一千年历史。没有历代古人的维修,佛光寺、南禅寺都不会走到今天。
3.3 没有认清木材的材料特质
“中国古建筑以其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 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之林,被称为以木结构体系为主的东方建筑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它的保护与维修,也必然要根据它本身的特色来进行。”[1]木构件的特征就是容易腐朽。没有一根木材能风吹日晒几千年而不腐朽。没有历朝历代的修整,今天也看不到保存上千年的古建筑。另外,斗拱等建筑构件的模数化和可替换性,在建造之初就已经预留好维修替换可能。这是东方木构体系的建筑智慧,也恰恰证明木建筑是随着年代的更替,要不断维修更新。这有别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石砌建筑维修方法,拿来主义不可取。
3.4 对文物保护准则认识不够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里全面阐述了当今国内如何开展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法准则。“第9条强调不改变原状:是文物古迹保护的要义。文物古迹的原状是其价值的载体。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可以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方面内容。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所有保护措施不得妨碍再次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是可逆 的。”[2]对坍塌的古建筑而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是阻碍维修的真实原因。腐朽的木构件只有替换才能解决古建安全问题。尽可能用相同材料恢复到旧有的形制,而不是 “不改变文物原状”。那种为了更多保存古建筑历史信息, 硬是留存半截未腐朽的柱头,减弱柱子的整体性和承重能力,这种维修理念是违背材料力学的。
4. 维修措施及建议
4.1 政策制定
古建筑得不到维修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重视度不够。文物保护部门重视了,但又面临资金等问题。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参与维修,给予政策支持。
4.2 资金筹措
其一:对于山西当地政府缺少维修资金问题,国家加大文保专项资金投入,盘活旅游资源,补贴维修亏空,形成良性循环。其二:各省以对口支援形式,精准帮扶。发挥全民抗疫,精准扶贫精神,包干到省。每个省份帮扶一个县市, 对口支援。其三:接受社会捐赠,社会捐赠乐助是历代古建筑维修资金主要来源,也是民间乐善好施文化传承的一 部分。
4.3 技术团队建设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古建维修小组,专人负责监管及维修。发现需维修情况,及时上报制定维修计划。修前, 修中,修后,做好维修记录。加快古建维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化进程,执证上岗。加快维修队伍间的观摩与学习,提高维修技能。
4.4 文保展览建设
建议在文保紫线控制线外新建博物馆,展呈替换下来的旧料和建材。方便溯源,也可供游客参观、教学与科研。增加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展示传统工艺。
5. 结语
中国的建筑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必将拥有辉煌壮丽的明天。新时代中国,国富民强,经济内循环模式开启,文化上面也应该自信自强,补齐短板。古建筑维修保护方面现处在行业短板,大量古建岌岌可危,等待维修。社会应该重视古建筑保护,积极维修。只监测论证不修复,永远不会犯错,也没有争议与指责,但并不能解决古建筑修缮问题。应该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在抢救中探索新路,在维修中总结经验,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古建筑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