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自唐以来,历朝皇帝敕建宫廷庙宇,特别是明代达到了史上的鼎盛期,建筑逐渐规范、有序。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单体建筑,以及小品建筑等,处处体现皇家建筑的霸气,在中国现存的道教建筑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在世界上也是独特、稀有的。妙化岩位于武当金顶以西距清微宫1km的逍遥峰,为人工修凿的岩洞,面积约120㎡ 。根据碑文及《太和山志》所载得知,元代就应有妙化岩,到明代有重修,此后再无任何资料记录关于妙化岩的修缮资料。
二、现状勘察
(一)现状描述
妙化岩位于清微宫西侧的逍遥峰,岩洞内现存砖石殿一座及部分遗址。
1.砖石殿
砖石殿坐北朝南,面阔一间,进深一进,南北长5.8m,东西长7.25m,建筑面积约42.05㎡,占地约150㎡ ,殿后与岩洞相接,洞内存水井一口。
(1)地面
殿内地面现被浮土遮盖,局部可见原有墁地青石板0.4m×0.4m,岩洞内地面保留原有墁地青石板0.4m×0.4m;大门槛垫石长1.5m、宽0.2m,门砧石长宽各0.32m,门轴洞0.1m;殿内置丹床三座、香炉基座一个,丹床分别位于殿东西两侧及北侧,香炉基座位于北侧丹床正面;东西两侧丹床长2.73m、宽0.75m、高2.02m,北侧丹床长2.81m、宽0.835m、高2.095m,香炉基座长2.4m、宽0.75m;后檐墙正中开一门洞通往后部岩洞,门洞高3.11m、宽0.82m,岩洞入口1.45m处设置3阶垂带踏跺,踏跺长0.82m、 宽0.25m、高0.23m,两侧垂带长1.22m、宽0.34m;岩洞内有一人工开凿长1.6m、宽1.55m的石坑水井。
(2)墙体
上身墙体为青砖砌筑混水墙,下碱墙室外为石雕须弥座,室内采用条石砌筑。
砖石殿大门为砖券门,门宽1.5m,东西侧前檐墙各开两券两伏砖券窗,高1.1m、宽0.89m,青砖砌筑墙体,墙厚0.95m;两侧山墙、后檐上身墙采用长0.38m、宽0.13m、高0.19m青砖砌筑,后檐墙从2.88m处开始发券,采用长0.35m、宽0.18m、高0.08m条石卧砌。
室内下碱墙从1.28m以下均采用长0.7m、宽0.16m条石砌筑,室内墙面为浅黄色面层。下碱墙须弥座样式与武当山永乐年间修建其他古建筑群须弥座比例、纹饰等基本一致,自上而下可清晰看出其上枋、上袅、束腰、下袅、下枋、圭角等部分,材质为石质,束腰有花草纹样式,转角部分有竹节柱,圭角部分雕刻有如意云纹样,长2.9m、高1.08m。
(3)屋面
现存前檐及两山部分冰盘檐及西侧山花残墙,长3.6m、宽0.9m、高1.4m,其余部分损毁严重。
2. 岩体及周边现状
(1)岩体
妙化岩岩体为东西向,东西长约 25.7m,洞深11.9m,岩体材质以绢云石英片岩及绿泥石英片岩为主。
(2)周边现状
妙化岩西侧与砖石殿紧连处遗留一截墙体,长2.4m、宽0.9m、高2.8m,其余建筑基址被淤泥覆盖不可见;建筑左侧另有一处山洞,现有道人在此修行;妙化岩的右侧岩壁距离地面高约3m处嵌有元代石碑一座,神道地面可见部分青石板及散落石栏板。
(二)残损现状
1. 砖石殿
(1)地面
殿内地面浮土枯叶掩盖原有墁地,可见局部青石板,并多有缺失破损和移位的现象;洞内地面保存基本完好,洞内栖居蝙蝠,导致洞内岩壁和地面布满黑色粪便,地面湿滑;砖石殿大门两侧、殿内地面及岩洞内两侧垂带上和石坑水井右侧均堆放大量垮塌、散落的青砖;通往岩洞的阶条石部分歪闪,室内三座丹床保存基本完整,由于屋面垮塌不存,失去遮蔽,丹床现状风化较为严重,丹床表面均附着浮土青苔,北侧丹床奎角部分移位,西侧丹床须弥座束腰处风化严重,雕刻纹饰模糊;香炉基座局部破损,部分沉陷掩埋。
(2)墙体
前檐墙上身墙残损严重,只余部分砖券门和西侧封堵砖券窗。前檐墙东侧部分已全部垮塌,西侧部分残损严重,且上身墙歪闪已十分严重;底部须弥座部分未见明显沉降;东侧前檐墙现采用垮塌青砖胡乱堆放而成,区别于西侧前檐墙一顺一丁砌式。后檐墙的起券部分缺失严重并覆盖植被杂草。两侧山墙均存在风化严重、青砖缺失的现象,西侧山墙存在0.1~0.15m的两条裂缝,向西侧歪闪严重。
室内外墙面风化严重,抹灰层大部分不存;现存抹灰层边缘部分与墙体连接不紧密,部分抹灰层表皮酥碱剥落。
须弥座整体保存完整,局部构件残损;大门东侧须弥座部分断裂、移位,开裂长度约1m,转角处束腰和竹节柱全部缺失;须弥座雕刻纹饰比较清晰,部分风化严重。
(3)屋面
西侧现存四层石质冰盘檐,东侧现存两层石质冰盘檐,两侧冰盘檐于山墙处保存基本完好,于前檐墙处各只余约1m和0.5m,每层冰盘檐高0.12m;西侧山花残墙残损严重,部分青砖松动移位,其余屋面构件不存;因该建筑部分屋面暴露在洞顶外侧,推测为顶部落石导致屋面垮塌不存。
2. 岩体及周边现状
(1)岩体
岩洞表面布满植被杂草,岩体基本稳定,未见贯穿性裂缝。
(2)周边基址
妙化岩建筑基址表面覆盖大量淤泥及散落青砖,与砖石紧连处墙体墙头布满植被杂草,墙体风化严重;元代石碑现保存较好,从初步勘察情况来看,目前石碑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石碑所处位置较高,需后期进行进一步勘察;神道地面裸露在外的青石板,存在歪闪。妙化岩临山崖,相邻崖底区域可能散落砖石殿屋面垮塌构件。
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造成砖石殿屋面损毁严重、墙体歪闪,殿内现存石质文物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造成石质文物保存的历史价值逐渐消亡,修复妙化岩砖石殿屋顶是为了更好保护殿内现存文物。
据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的《大岳志略》里关于清微宫妙化岩的图样绘制,妙化岩砖石殿屋顶样式为单檐歇山式,与现存屋面形制一致。
根据现存冰盘檐、室内拱券砖等石质构件实测数据及现场查勘结果,妙化岩砖石殿出檐 0.5m、内拱券高5.03m、冰盘檐高0.49m、收山0.59m、散落筒瓦宽0.13m、方椽宽0.06m;结合同时代、同类型砖石殿,尤其是岩庙建筑屋顶、墙体、须弥座、拱券门样式等方面相关构造尺寸进行比对分析(以武当山隐仙岩、榔梅祠及一、二、三天门为调查对象),为妙化岩屋面细部构造提供依据。
经过对比分析,各建筑屋面瓦件随建筑体量大小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建筑体量上榔梅祠与妙化岩最为接近,因此,我们以榔梅祠为参照对象对妙化岩细部构造进行修缮。因妙化岩位于半山的岩洞处,正面临山崖,所处位置偏远,从岩洞周边散落的瓦件、方椽等构件推测,妙化岩屋面构件极有可能垮塌后掉落在崖体下方,因此,在修缮中应对崖下一定范围内进行清理,发现的建筑构件可作为修缮的重要依据。
(二)砖石殿其他部位修缮
1. 砖石殿
(1)地面
清理殿内地面浮土枯叶,对移位松动墁地青石板予以调平归安,破损和局部缺失青石板维持现状,不做处理,配补缺失部分石板;对歪闪移位的香炉基座及石板等调平归安;清理妙化岩砖石殿大门两侧、室内地面及岩洞内两侧垂带上和石坑水井右侧堆放的青砖,清理时仔细甄别,收集的青砖予以编号记录、归放整齐,后期用以墙体砌筑的材料;清理岩洞内岩壁和地面黑色粪便及室内垃圾杂物;室内三座丹床保存基本完好,对丹床表面浮土枯叶进行清理,调平归安松动移位构件,其余维持现状,不做处理;对于调平归安后的石活构件,采用传统白灰浆灌注加固并打点勾缝,勾缝时应将灰缝塞实塞严,不可造成内部空虚。
(2)墙体
清理墙体表面杂草植被,东侧前檐墙按照现存墙体一顺一丁砌式予以重砌,砌体材料可使用前期清理收集的完好青砖;鉴于西侧前檐墙歪闪已十分严重,且存在明显安全隐患,拟对其予以局部拆砌;对山墙0.10m裂缝处灌浆加固。
清理后檐墙及东侧山墙浮土杂草,对松动砖块采用传统白灰浆进行灌浆加固,缺失部分未造成安全隐患的不做处理;按照两券两伏砌筑方式恢复半圆券砖券门,恢复西侧封堵砖券窗并参照其形制恢复东侧砖券窗,砖券门券脸砖尺寸为长 0.22m、宽0.13m、高0.11m,砖券窗券脸砖尺寸为长0.22m、上宽0.11m、下宽0.8m、高0.13m;对所有空松的砖石砌体灰缝进行勾缝修补,防止草籽或雨水的渗入,可采用传统白灰浆材料进行填补操作。填补应与原始结构相匹配,与原始灰面齐平,色泽统一,填补必须充盈整个裂隙,填补时应对周边进行必要防护,避免流挂污染;对内外墙面层风化、酥碱的砖石,在不影响本体结构安全的情况下,维持现状,不做处理;如有危及墙体安全的,应对风化、酥碱的砖石剔补修复,可将风化、酥碱部分剔除干净,用砂浆依原样和原尺寸修补整齐。
室内外墙面抹灰层维持现状,缺失部分不再重新补抹。现存抹灰与墙体连接不紧密的边缘部位,采用有机硅树脂进行黏结封护,防止面层继续剥落;对抹灰表皮酥碱剥落严重部分,喷涂硅酸乙酯,减缓面层酥碱,其余墙面不做处理维持现状。施工前,应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确保加固措施有效且对文物本体无损害后,方可全面实施。
东西两侧须弥座整体保存完整。小心清理表面浮土青苔,减缓须弥座表面纹饰的继续风化;对于断裂构件,采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黏结。对于不影响整体稳定性的残破构件,不做处理;对于歪闪移位的部分,应调平归安并用传统白灰浆灌注加固且打点勾缝,勾缝时应将灰缝塞实塞严,不可造成内部空虚。
须弥座存在一定程度风化,束腰部分纹饰尚较为清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已经委托具备石质文物保护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武当山所有石质构件进行专业评测和长期监测,本次工程不涉及石质文物的防风化处理。
(3)屋面
清理屋面杂草根系,对两侧山墙保存较好的冰盘檐调平归安后用传统白灰浆材料灌注加固,前檐墙冰盘檐按每层冰盘檐高0.12m的尺寸进行添配;按照砖石殿拱券砌筑方式,采用长0.35m、宽0.18m、高0.08m条石砌筑,条石材质应与原条石一致,拱券顶上填充传统白灰浆,其上铺设望砖,砖缝之间要勾抹白灰膏,根据室内现存拱券高度,确定屋顶正脊高度为7.3m,并恢复椽、飞檐、角梁和脊兽等仿木砖雕构件的补配安置。施工前对妙化岩周边环境进行清理,如发现构件实物,按照发现的实物尺寸进行恢复,图纸和文本方案中的构建尺寸参考武当山其他砖石殿建筑,仅供参考;根据残留的筒瓦及方椽等构件恢复屋面瓦件及椽板等,屋面瓦件采用2号灰筒板瓦,瓦件的制作必须严格按传统工艺进行, 确保质量;与岩体接驳处屋面铺装底瓦便于屋面排水,与岩体连接处铺设20mm防水卷材,后按照歇山屋面施工流程恢复屋顶:苫背—瓦垄平面定位—瓦垄高度定位—垂脊—翼角瓦—调戗脊—瓦面施工—调大脊—调博脊—屋面清垄、擦瓦。
2. 岩体及周边基址
(1)岩体
妙化岩表面布满植被根系,岩体基本稳定,材质完整,未见贯穿性裂缝,存在一定程度风化。由于勘测条件所限,需要地质勘察人员采用专业设备进行精细勘察,确保岩体的地应力。
(2)周边基址
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武当山古建筑群妙化岩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文物保函〔2015〕2123号)对妙化岩周边掩埋基址不予揭露,维持现状。
建筑西侧遗留墙体维持现状,只将墙头杂草根系清理,清理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避免对墙体造成损害,墙体顶面油灰勾抹严实,已填埋的遗址维持现状,此次工程不予以揭露和清理;清理妙化岩道路表面杂草植被,针对凹陷移位的青石板予以调平归安。
因砖石殿西侧的元代石碑置于岩壁之上,从初步勘察情况来看,目前石碑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待施工工棚搭设后对元代石碑稳定性做进一步勘察,若有必要,对石碑进行灌浆加固或对碑沿与岩体较大缝隙部位填塞石块进行加固,确保石碑稳定。
全面清理妙化岩周边环境,重点清理山崖底部区域;寻找砖石殿屋顶散落、缺失构件,为后期修复屋顶提供实物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