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调研了清华大学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期间,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的保护研究工作受到了充分肯定。作为清华简的一线保护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直全力以赴地保护着这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清华简的长期保护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经验,在此与从事简牍等文物保护的同仁交流,希望能够得到指教,以改进我们的工作。
一、竹简浸泡液的更换频次
清华简入藏时,竹简表面附着有较多从墓葬带出的污垢,部分竹简已经生有霉斑。在保护团队进行揭剥、去污、浸漂、杀菌等一系列抢救性保护处理后,清华简便进入了长期的浸水状态保存阶段。为防止竹简被细菌等微生物侵蚀,在浸泡清华简的蒸馏水中会加入特定浓度的杀菌剂。
浸泡液是清华简最直接的保存环境,浸泡液的状况直接反应了竹简的保存状况。在清华简入藏早期,浸泡液的更换(俗称“竹简换水”)要频繁一些。一方面是由于清华简入藏时出于文字保护的需要,去污不可能很彻底;另一方面是由于清华简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墓葬棺液等已经渗透到竹简内部,竹简内部的污物是逐渐渗出的。经过多次浸泡液更换后,竹简状况逐渐稳定,污物渗出大为减少,于是竹简浸泡液的更换工作变为半年左右一次。2019年,专门为保存清华简而建设的文物库房正式启用,清华简的保藏条件大为改善,竹简换水工作也越来越精细化,不再轻易进行大规模换水。我们综合杀菌剂的有效期及每盘竹简浸泡液的状况来研判是否需要进行浸泡液更换。只要杀菌剂在有效期内,并且竹简浸泡液澄澈透明,没有污物渗出及悬浮物出现等情况,就不进行换水。
目前,距离清华简上次换水已逾一年半,绝大部分竹简浸泡液的情况良好,只有个别盘浸泡液有些许浑浊物出现,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换水。换水工作的精细化,换水频次的降低,对于十分“娇气”的战国竹简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换水过频会对竹简带来一定损伤,即使这种损伤往往并不为肉眼所见。
二、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在清华简浸泡液监测中的应用
三、清华简库房的环境质量管控
四、清华简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精细化清污
五、清华简及其数字编号铭牌的绑缚
清华简竹节断裂处的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