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汛期及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天气期间的文物安全管理

字号:T|T
2022-04-14 16:18 来源:中国文物报
近年来,汛期受强降雨等天气影响,造成文物严重受损情况时有发生,如2015-2016年汛期受暴雨台风影响造成的洪水、泥石流等灾害使湖北有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损。福建省有40处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2020年汛期,中国南方的持续强降雨使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迹因灾受损,这其中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市的镇海桥,这是一座长约131米的7孔石拱桥,由于受洪水冲击,桥体出现垮塌,桥面基本被冲毁,损坏严重。

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江西婺源县彩虹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桥面和桥廊。此外,位于安徽旌德县的乐成桥也在洪水中倒塌。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汛期不到一个月时间,南方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又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等地遭受暴雨袭击引发洪灾,多处文博单位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影响。由此可见,做好汛期特别是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文物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必须加以研究提前做好防范。


完善预案积极准备
我国地缘辽阔气候复杂,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抗灾能力不同,防灾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提前作出分析预判,主要包括:一是历史受灾情况。为吸取教训寻求对策,就需要对历史记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二是周边环境变化。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多数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将影响文物保护单位抵御极端天气灾害能力,应当详细勘查对比分析,找到隐患部位。三是权威部门预测。我国的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在每年汛期或台风、暴雨到来前,根据大气变化情况对可能遇到的极端天气作出科学预测,会向社会发出预警,此预告应被文博单位视作防灾准备的重要依据。

龙门石窟景区水位溢出河道

在全面分析预判的基础上,应对本单位已有的防灾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及时调整防护重点,并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组织准备。每个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各种工作小组,提前做好救灾准备。二是应急准备。根据防汛防灾预案拟定出多个应急行动预案,及时组织应急演练。三是物资准备。防汛抢险物资主要包括防汛抢险工具与设备和防汛设备物资。各单位应根据防极端天气灾害影响的需求,提前适当备齐物资,其种类和数量应根据需要而定。

排除险情做好防护

提前排除各类险情是进入汛期前或台风、暴雨到来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做“实”。
一要突出防范重点。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在汛期或遇到极端天气时可能出现的险情是不一样的。如博物馆主要是馆藏文物和观众的人身安全;古建筑可能是台风暴雨导致房屋倒塌,雷击或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地下排水不畅淹没建筑物等;古桥年久失修结构不稳,容易遭山洪冲毁;大遗址或考古工地大多处于低洼处,四周排水困难很可能被雨水倒灌或遭泥石流淹埋,等等。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灾害排除不同险情,突出重点做好防护。

二要抓住重要环节。在每年进入汛期或台风暴雨前排除险情的相关环节是不一样的,如古建筑排险重点是把好“上下”“左右”环节。上下即包括:清除屋面落叶杂草,更换碎瓦堵漏,修理墙边树枝,检查防雷设施;左右即包括:台风来临时预判古建筑结构是否稳固,是否需要做临时加固处理。又如博物馆主要担心的是突遭强降雨四周排水不畅或形成洪水倒灌,使馆藏文物被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极端天气能否及时科学预告关闭场馆或组织疏散观众,确保人员安全。再如考古工地最怕的就是被洪水或泥石流冲毁,使地下文物和考古成果消失。这就需要提前分析周边的排水条件,准确分析判断找到风险隐患,这是做好防范准备的基础。

三要科学检测。在汛期雷雨季节到来前,文物博物馆单位应主动协调,联系相关检测机构对防雷装置、室内电路、电器设备、消防器材、应急供电设施以及防汛器材设备物资等进行科学检测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这是应对极端天气影响的重要保障。

加强协调加大巡察

文物保护单位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和使用单位,且分布在城市农村、田野山区,有的文物管理部门机构小、人员少,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文物点,自身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十分有限,必须依靠属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

首先,要加强工作协调。要将汛期及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期间文物安全管理纳入地方政府整体应急防范内容,积极与气象、应急管理、消防、水利防汛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沟通协调,主动接受他们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争取必要的防汛应急器材和设备。博物馆及城区的文物保护单位要与附近的社区和街道、公安派出所、文物保护志愿者等联合成立防汛抢险应急小分队,一旦出现险情,基层一线的这支应急力量能及时发挥保护文物的作用。
 

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

其次,要明确保护责任。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应通过政府专题会议、书面文件告知、电话通知等方式进一步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属地法律责任和使用者的安全保护责任。对于重要的古桥、大遗址、古墓葬群等田野文物要提醒所在村镇,落实看护人员和安全责任人。正在进行中或还未移交的考古工地,应协调考古单位明确安全责任,及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第三,要加大巡察。在防汛或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期间,各类博物馆和对公众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建立应急值班制度,明确带班领导,加强值班值守,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同时,要适时拉动应急小分队,检验其应急处理能力。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巡察督察,检查各单位防汛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安全隐患是否整改。对防汛工作不重视、准备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要通过各种方式督促其落实。

严密组织科学抢险

在汛期或遭遇强台风强降雨时,对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造成的影响形式是不一样的,但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科学的抢险方法。如当汛期遭遇长时间的强降雨,博物馆发生雨水倒灌时,应用编织袋或覆膜编织布装土在大门外或低洼进水处筑成挡水堤,防止更多的水涌入展厅或地下仓库,并用抽水设备及时向外排涝。同时,对处于积水处的文物应组织内部人员搬运至安全处。当对公众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遭遇强台风强降雨,古建筑屋面部分被风吹坏、建筑物墙体被水浸泡时,应及时排除建筑物内积水,屋面用雨布临时遮挡防漏雨,待天气晴朗时再修补屋面。在此之前应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及时关闭停止开放,以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当古桥遭遇特大山洪,其结构受到严重威胁时,一般有临时加固和临时拆除两种方法,但实际处理时比较复杂。

2021年7月河南暴雨时河南博物院门口被淹

文物被文博人视作比生命还重要,这是由深厚的文物情怀决定的,但在防汛抢险过程中还是应当提倡科学救灾,合理排险避险,避免人员伤亡。

灾后自救降低损失

在每年汛期或强台风、暴雨过后,文物会遭受不定程度毁坏。如福建省福鼎市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佛教名寺资国寺,受超强台风影响毁损严重,门楼被吹倒,寺院建筑物上的瓦片几乎全被掀掉。尤为严重的是,20多间建于唐宋时期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的木质结构建筑被台风吹塌,几乎全部毁损。近年来,类似受台风和暴雨影响造成古建筑倒塌或屋面被掀翻,大遗址和古墓葬群被泥石流掩埋,古桥被山洪冲毁消失的案例时有发生。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在台风或暴雨过后应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尽可能降低灾害损失。

一是清理受损文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也要做好清理登记工作。对于屋面被掀翻的古建筑,要用防水布覆盖作临时保护,防止雨水再次浸湿造成结构或墙体二次受损。对于已被吹倒的古建筑,要清理构件和展示文物,并集中堆放到安全位置。对于被洪水或泥石流冲毁的考古工地,要组织排水和清理,防止地下文物流失,并及时指派专人看护。这些临时性保护措施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或避免次生灾害给文物造成更大损失。

二是收集文物构件。各地文物管理部门或文物保护单位要提前对沿河下游村民进行保护文物宣传教育,及早做好相应准备。这方面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浙江温州泰顺的廊桥被冲垮后,沿岸群众自发寻找冲毁的建筑构件,在倒塌后的几天内几乎找回了大部分木构件。

 
 

浙江温州泰顺廊桥被洪水冲垮

江西婺源在很短的时间内也确认搜寻到的彩虹桥构件有:东侧引桥与一号墩间的大梁一根,枋五块,平盘一根,以及部分损坏的构件及小构件若干。这为今后原样修复古桥奠定了基础。

三是环境清扫防疫消毒。水灾过后,要请卫生防疫部门进行专业消杀,防止微生物繁殖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同时组织全体员工对室内和周边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四是统计上报受灾情况。在汛期或台风暴雨到来时,各文物博物馆单位要加强值班值守,并时刻保持通信联络畅通,若发生重大险情要及时上报。灾情上报一般分文物系统和地方政府两个渠道,此项工作要有专人负责,上报口径和数量要前后一致。

五是编制修缮或重建方案。根据文物受损情况,在采取临时性保护基础上,对受损文物的修缮或重建由专业机构编制方案,并要求方案编制人员认真查阅文物历史资料,详细踏勘受损文物现场,力求做到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样恢复。

国家文物局曾在汛期下发过紧急通知,要求各文物、博物馆单位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针对古桥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古建筑垮塌和古树名木倾倒等灾害风险,制订应对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预案,增强突发性灾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做好汛期和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天气期间的文物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必须引起各文博单位的高度重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