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漆器工艺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字号:T|T
2022-03-21 10:15 来源: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

中国科学院大学特别研究助理韩宾博士与重庆师范大学(凡小盼)、重庆云阳县博物馆(陈昀)、岛津公司北京分析测试中心(高洁)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Michel Sablier)等单位的学者,对重庆李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剑剑鞘表面的漆器残留物进行热裂解-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扫描电镜等综合分析,文章近期在线发表于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漆,也称大漆、生漆,是古代常用的天然涂料,有“涂料之王”的美誉。《说文解字》释“桼”字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形象地说明了漆液的涂料用途。我国有着悠久的漆器使用历史,早在距今八千年时期的井头山遗址中,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漆器。漆膜耐腐蚀、稳定性好,多以木为型,髹漆成器,极具实用及观赏价值。

 

亚洲的漆树大致可分为三类,其分布区域如图1所示。山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含有特征漆酚(urushiol);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在越南及我国广西、台湾地区有分布,含有特征虫漆酚(laccol);缅漆(Gluta usitata),多分布于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含有特征缅漆酚(thitsiol)。

 

作为高分子材料,漆膜耐酸、耐碱、耐热、防腐,难溶于液体溶剂,常规方法难以分析。热裂解-气质联用法需样量少、样品制备简单、分析速度快,是表征髹漆材料、漆器加工工艺常用的分析方法。同时,电镜-能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能够对漆器中使用的无机矿物组份进行分析表征。多种科技方法综合科技分析能够揭示古代漆器所包含的“潜信息”,为古漆器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传播交流提供重要证据。

 

图片

图1 亚洲主要漆树类型的分布

 

巴国是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始于西周,消亡于秦并巴蜀,前后历时八百余年。巴国强盛时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在西南地区创造了灿烂独特的地缘文化。巴楚为邻,虽多有征伐,但同时也存在技艺与文化的交流现象。楚系漆器,富力清奇,应用广泛,在战国时期高度发展,文物众多,学者多有关注及分析研究。相较而言,巴地漆器的科技分析却付之阙如,加之史料记载粗疏,难以探究巴地漆器生产使用的全貌。因此,通过对巴地重庆李家坝遗址(图2)出土青铜剑剑鞘表面的漆器残留物(图3)开展科技分析,可以获取巴人制作及使用漆器的相关信息,是深入研究巴国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图片

图2 重庆云阳县李家坝遗址

图片

图3 李家坝遗址墓葬2003YLM11剖面图、俯视图以及出土带剑鞘青铜剑的正反两面照片

 

图片

图4 漆器样品的表面形貌及内部层次的显微观察

 

图片

图5漆器样品的SEM-EDS(钙、磷元素)以及拉曼光谱分析

 

通过显微观察(图4)可知,分析漆器样品在漆灰层零散分布着直径不一(大颗粒300μm×170μm; 小颗粒20μm×50μm)的白色颗粒。通过SEM-EDS mapping 可知白色颗粒的分布与Ca、P元素分布吻合。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图5)可知,白色颗粒的主要成分为羟磷灰石Ca5(PO4)3(OH)。通过样品的热裂解-气质联用分析检测到特征漆酚(urushiol),说明漆液源于山漆,同时检测到漆器中存在植物油(图6)。得益于全二维气相色谱对复杂组份样品分离效果的提升,漆器样品中的多环芳烃组份(PAHs)得以有效分离并鉴定表征。由图6可知,全二维分离实现了不同组分的分离,解决了多组份在一纬气相色谱分离中的共流出现象,提高了对未知化合物鉴定及量化分析的效率,突显了其在复杂组份考古有机残留物分析中的优势。

 

图片

图6 漆器样品的热裂解-气质联用以及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分析

 

通过对李家坝漆器残留物的分析,首次在巴地漆器中发现了以骨粉打底漆灰层的髹漆工艺。骨粉打底的髹漆工艺与同一时期九连墩楚系漆器的髹漆工艺有相似之处,表明巴、楚之间髹漆工艺存在交流与联动,相似的髹漆工艺流行于巴、楚。从后世《说文解字》《髹饰录》等对骨粉打底的描述可知,这一源于战国时期的髹漆工艺对后世髹漆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环芳烃组份的存在表明在髹漆过程中使用了植源性的炭黑作为黑色颜料调节漆器的色彩呈现。

 

本研究得到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重庆师范大学人才引进项目基金的支持。

 

论文参见

Bin Han, Xiaopan Fan, Yun Chen, Jie Gao, Michel Sablier. The lacquer crafting of Ba state: Insights from a Warring States lacquer scabbard excavated from Lijiaba site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2022 (42): 103416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2.103416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