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砂玻器(Fritware)的起源与发展

字号:T|T
2022-03-18 19:05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Fritware是中东地区的一类独特器物,对其性质和技术史学界尚有不同认识,国内对此关注甚少。Fritware又被称为stonepaste, artificial paste或 kashi,它具有独特的胎体配方,制作原料一般为重量比10:1:1的石英砂、frit和黏土(图1)。因此,有时fritware也被称为quartz-frit或quartz-frit-clay paste。Frit是玻璃生产中的半产品,即Tite等所称的glass fragment,意为玻璃熔块,国内有学者将fritware译为“熔块胎”。

 

图片

图1   砂玻器的胎体原料——石英砂、玻璃熔块、黏土

 

烧成以后的fritware胎体主要由石英晶体(砂)和玻璃相(玻)组成,其中以石英颗粒(砂)为主(图2)。根据制作原料和烧成后的物相组成,不难看出fritware既不属于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的陶器,更不属于瓷器,而是古陶瓷体系内的一类特殊制品。因此世界古陶瓷体系至少有四大类制品——陶器、瓷器、釉砂(faience, 或glazed quartz)和fritware。

 

很多中文文章将fritware器物归为伊斯兰陶器,不利于准确认识其在世界古陶瓷体系中的地位,需要一个名副其实的译法。目前译法“熔块胎”容易给人误导——“胎体原料或组成主要为玻璃熔块或玻璃相”;另一方面,以“ 胎”为名无法体现fritware 作为一大类上釉陶瓷制品的地位。综合fritware 技术特点,并考虑到玻砂一词目前的定义实际是指glassy faience 或compact faience (此处另文解释),我们建议将其译为“砂玻器”。相应地,lusterware(即luster fritware)可译为“ 虹彩砂玻”,青花、蓝绿彩等品种可称为青花砂玻、蓝绿砂玻等。

 

图片

图2   Fritware胎体SEM图(背散射模式),深灰色部分为石英晶体,浅灰色部分为玻璃熔块形成的网络 (Tite, 1994)

 

关于砂玻器的起源,国际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从石英砂的利用出发,认为砂玻器脱胎于釉砂;另一种从玻璃熔块的利用出发,认为砂玻器起源于公元9世纪两河流域一种羼玻璃熔块的陶瓷制品。但釉砂说无法解释砂玻器最独特的原料——玻璃熔块的出现。另一观点所提出的羼玻璃熔块器物,实质上仍为陶器,应称为“夹玻陶”或“羼熔块陶”。从单一原料、技术出发来判断砂玻器的诞生,对其起源缺乏整体认识,难以阐释发明、利用原因,结论往往导向欧洲中心主义——伊斯兰陶工的偶然发现。

 

文章借鉴科学社会史的视角,勾勒出砂玻器起源的文化背景,提出“百川归海”说。砂玻器的起源不能单纯通过某项技术、工艺的发明或生产中的偶然发现来理解,而是一个“百川归海”的宏大进程。砂玻器的创烧,首先离不开埃及、两河流域在持续数千年的釉砂-玻璃生产传统里对石英、玻璃等原材料的熟悉,其次直接得益于夹玻陶技术与釉砂技术在埃及的融合。此外,埃及地区釉料、彩绘陶、虹彩玻璃等施彩、上釉技术的影响不容忽视。主要论据有三:①9世纪两河流域创烧的“夹玻陶”是砂玻器的前身而非起源;②公元11世纪多种技术在埃及融合为砂玻器;③砂玻器是中东地区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其起源可能与阿拉伯实验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文章厘清了一些陶瓷制品与砂玻器的关系。公元9世纪两河流域创烧出一种带金属光泽的釉上彩器物,考古学家称之为luster fritware、lusterware或luster pottery,中文译作虹彩陶、拉斯特彩陶等。该器物实质上为“夹玻陶”而非砂玻器,因此luster pottery一名更准确,可译为“虹彩釉陶”。公元11世纪埃及地区基于砂玻器体系生产的虹彩制品是真正的lusterware或luster fritware,即虹彩砂玻。在砂玻器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中东地区烧制的虹彩砂玻、仿中国青瓷、青花、蓝绿彩、Izinik(包括壁砖)等制品(图3)均应纳入其范畴。

 

图片

图3   几类砂玻器制品

 

砂玻器代表了中东地区与中国高温陶瓷生产工艺截然不同的技术体系,这一体系是对东西方陶瓷、玻璃烧制工艺的广泛整合,也为古陶瓷界贡献了众多釉料。砂玻器曾与中国古陶瓷有紧密互动,然而国内少见此类制品的出土记录。文章呼吁考古文博界对砂玻器有更多的关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