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保护与利用

字号:T|T
2022-02-25 11:13 来源:文博中国

江西吉安,是一座散发着“红、绿、古”三色的城市。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与高楼大厦相映成趣,愈发透着历史悠悠的气息。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就坐落在市北门街243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

 

 
 

旧址的前世今生

 

 

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原为北门天主教堂。始建于1912年,是由法国一名女教徒用8年时间捐建而成的。1920年建成后,成为天主教在吉安的传经布道之所。1924年前后,为“屯军场所”。是吉安保留、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占地面积为2651.3平方米,建筑面积5226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线条流畅,虽经历特殊年代,但墙体上斑驳可见的革命标语让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依然保留着革命斗争的痕迹,使其于闹市中静稳深情地守护着烽火岁月的秘密。

 

图片

旧址大门

 

图片

旧址内景

 

这是一座不平凡的教堂。说起它的不平凡,不仅仅是因为它曾是吉安最大的欧式建筑,还因为它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1926年9月,叶剑英随北伐军新编第二师自广东入吉安驻扎北门天主教堂。1927年初,叶剑英在吉安就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负责吉安城防。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与蒋介石彻底决裂。4月28日晚,他与左派军官共产党员张克等,在师部驻地的后花园(北门天主教堂内),以庆贺自己的生日为名,摆酒宴,秘密商讨局势的应对和起义的机构问题。

 

叶剑英亲拟了致武汉国民党政府的“通电反蒋”电文,并批示适当时机举行武装起义。5月6日,叶剑英起草的《驻吉安二师通电讨蒋》电文发出。并明确向部队宣布:“愿意革命的留下,愿意拥护蒋介石的就走”。通电讨蒋后,叶剑英发表声明:“蒋介石叛变革命,我才反对他,我并不要靠他送给我巴掌(任命师长),而是靠我对革命的认识”。不久,叶剑英离开吉安,经南昌往武汉,寻找共产党,并于7月上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土地革命时期,从1929年9月至1930年10月红军共发起九次攻打吉安的战斗,1930年10月4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下,攻占吉安,时任红军第一军团的军团长兼红四军军长的林彪,率红一军团从吉安城北的螺子山、真君山方向攻克吉安,进城后,率红四军及军部驻扎于北门天主教堂内。红军占领吉安,成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江西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建立了红军第一支工兵连,第一次统一了服装,第一次一次扩充红军一万八千人,第一次一次性筹集了六十万大洋和大批医疗器材。1930年11月19日,红军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革命围剿撤离吉安。1936年北门天主教堂为“吉安天堂医院”。1951年5月,更名为“吉安市工人医院”。1953年底易名“吉安市立医院”。1970年命名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现产权归国有。2000年7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吉安市革命历史陈列馆。

 

 
 

旧址的历史价值

 

 

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驻地旧址)是集建筑和艺术于一身,其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处珍贵的革命历史陈列馆。叶剑英率领北伐军新编二师在此“通电讨蒋”,这里是叶剑英同志走上革命道路标志的地方,为研究北伐军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素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图片

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及陈列馆

 

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红四军军部驻此,这里是中央苏区在吉安地区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与实物佐证。同时,旧址左路始为教会医院,可以说这里也是吉安现代医学的发源地。

 

旧址教堂建筑风格接近17、18世纪后流行的“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而厅堂顶部都是从下往上缩,形成尖形穹窿顶的形制,又有“哥特”风格的影子。

 

 

 
 

旧址的保护利用

 
 

 

存在问题

 

 
 

北伐战争开始后,江西境内战火频仍,旧址破败十分严重,其用途多有改变,做过军营、医院、宿舍、食堂等。又因产权归属存在争议,无法实施有效保护,近现代居民因居住的需要拆改、围隔,致使旧址内部格局面目全非。前花园改为菜地,后天井见缝插针,搭建了多栋棚户建筑。

 

维修保护

 

 
 

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2017年6月,北伐军新编二师驻地旧址(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维修陈展项目经报国家文物局许可、省文物局批复,该项目由吉安市吉州区文广新局具体负责实施,包括本体维修、陈展工程、环境整治三项工程。

 

1. 保护的目的与任务  

 

真实、全面地保存并传递其文化价值。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人为破坏。

 

2. 保护的基本原则  

 

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旧址(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维护,采用的保护措施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尽可能多地保留各个时期有价值的遗存,不追求风格式样的统一。

 

3. 保护与加固处理  

 

任何加固措施都不得损害原物,都应保证文物建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保护其形不受损坏,历史信息不受破坏。维修古建筑砖、石作部分不得用混凝土作固结施,所有修复的部分都应有详细的记录档案和永久的年代标。

 

4. 坚持四保持原则  

 

保持原来的形制,保持原来的建筑结构,保持原来的建筑材料,保持原来的工艺技术。旧址维修所有的新旧木构件,均用ACQ喷涂三遍作防虫防腐处理,榫卯部位用注射灌注法注入,隐蔽部位在掩蔽覆盖前均作防虫防腐处理。

 

旧址主体建筑修缮工程历时16个月,严格按照“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并再现旧址原貌。

 

 

合理利用

 

 

 

旧址的保护工作,在设计和施工上确保了欧式建筑风格的特色,利用工作也非常有特点,建筑中的复原展示与旧址中的革命历史文化展相互映衬,互有补充,展示了历史,传承了红色基因。

 

旧址蕴含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信息,将该旧址修缮利用好,留住城市记忆,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的发展理念高度吻合,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是对将来的负责,对促进吉安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有着积极意义。让静止的图片、静止的文物和沉睡的故事生动起来,鲜活起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认识、宣传吉安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九打吉安红四军军部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1)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精品陈列

 

为让后人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以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现旧址内主要为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展览,以吉安城区环境为背景,以历史人文为依托,以古城为载体,留住记忆,展示城区红色革命史,通过复原陈展、场景再现、艺术品渲染及文图等丰富的陈展形式,融合“通电反蒋”“九打吉安”两大革命事件上,展示古城吉安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历程。陈展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共分七个部分:序厅,第一部分为江南名城,第二部分为革命烽火,第三部分为九打吉安,第四部分为抗战风云,第五部分为迎接解放,第六部分为叶剑英同志旧居陈列室(单体建筑)。自开馆后,许多市民自发前来参观“打卡”,其中不乏年轻人。他们说:“在课本之外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红色历史更能感受吉安这片土地的红色革命文化。”还有的外地游客打卡红色文化旧址,觉得很有意义。

 

(2)宣教红色文化,发挥教育功能

 

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创新宣教形式利用旧址的自身条件开展活动,整合社会资源,使旧址的红色基因得到广泛宣传。利用旧址在本地域内的影响力开展活动使其有生命力,除了固定的展览外,还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不断强化教育功能。与学校、社区确立共建合作关系,利用场馆资源,开办有关的培训、讲座和读书活动,同时建立网上纪念馆,使互动更为便捷、生动。利用现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拍摄“革命文物说党史”纪录片以及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同时还利用小程序为大家提供预约党课服务,每周一次,限额30人左右。

 

(3)发展红色旅游,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利用红色资源让人们在旅游中,通过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熏陶,留下深刻印象。红色旧址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通过旅游方式传播会更深入人心。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和生态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品牌。

 

(4)发挥红色文化,开发文创产品

 

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丰厚,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以红色文化为思想基础,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促进旧址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达到以红色文化引导文创,以文创品牌传播红色文化的目的,实现文化助力脱贫攻坚,有效推动革命老区全面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