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 潘菲: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修复案例——元版《通志》第七册的修复

字号:T|T
2022-02-21 17:30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图片

2022年1月7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正式结项并取得圆满成功。该项目不仅保证了修复任务的完成,还先后完成了近十项相关科研项目,研发了所需的修复材料,如瓷青纸、粉蜡笺等,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现将相关成果予以分享。

 

 

(本文发表于《文津流觞》2021年第1期。引用请以原刊为准。感谢潘菲老师及《文津流觞》编辑部授权发布!)
 
作者/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潘菲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共著录有三部《通志》,一部在元版史部,另二部在明版史部。待修册即为元版《通志》,元大德三山郡庠刻元明递修本,共一百四十册,现存情况较为复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甘肃省会宁县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均有存藏[1]
该待修册为其中第七册,四眼线装,高34.9厘米,宽22.2厘米,压实厚1.5厘米,平放厚1.9厘米。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

图片

图1  修复前该册的正面、背面

该册书曾因受潮而受霉。书皮为蛋青色笺扣皮,整体颜色已不均匀,并伴有褪色。前书皮天头有淡紫色霉痕,部分缺失,周围纸张略粉化,前书皮内侧纸絮化,伴有淡紫色霉痕。前护叶天头被霉侵染,亦留下淡紫色霉痕。前书皮地脚右侧及前护叶靠书脊侧磨损严重,有缺失。后书皮右侧、天头右侧、地脚左侧和地脚均有缺失。前后护叶均有絮化现象,并伴有霉痕。订线已断。该书书品较为宽大,前、后第二张护叶均钤印“大三玺”,即“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耋之宝”“太上皇帝之宝”。正文第一叶钤“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继鉴”;正文最后一叶钤“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印。书的内里较为整齐。书叶为皮纸,多叶书口处有或短或长的开裂,亦有磨损。部分书叶书口处有折叠、卷翘,书脊处包角缺失。前书皮疑有贴过书签的痕迹,但书签已佚。对照其他待修册,并观察书脊上下,能看出该书曾配有包角,现已佚失。

图片

图2  前书皮及护叶霉烂的天头
书籍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因为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逐渐破损,无法卒读,必须经过修复,才能阅读使用。历代修复者在修复的过程中,或是为了保护,或是出于喜好,或是为了存藏等等原因常常会对书的装帧作出改动。而且为了藏书装帧的统一、美观,常常截去边沿;又或是书边沿有破损,修缮颇为费力,不如一裁了之,省时省工。这样书的尺寸也就越来越小了。此册待修的《通志》,书脑极其狭窄,与之书品并不匹配。加之书叶上有三十个左右的书眼,远远超出所需,疑是前人多次裁切后多次变换订线位置所致。这也意味着此书有可能经历了多次改装。而此册四张护叶无论是钤有“大三玺”还是空白,均只有下捻眼和订线眼,书皮亦只有订线的四眼,说明该册可能经历宫中改装,或换或添了新的护叶与书皮。

图片

图3  护叶仅有书捻眼和订书眼

图片

图4  书叶书脑处布满书眼

书口有时是部分开裂,有时是全部开裂,这是古籍常见的一种破损。为了及时阻止版心继续被磨损,降低书叶被撕裂的风险,就需要将书口重新溜好。溜书口前,先观察整册书书叶的状况,选择书口磨损较小或书口没有开裂的书叶,确定书叶的宽度,从而避免单叶溜口过宽或过窄,影响后期书脊的装帧。溜书口时,依据书口位置附近的颜色,选用色度适中,质地轻薄却不失韧性的皮纸,并综合考虑书叶纸张厚度、书口磨损程度、书品大小等因素,将它们撕成合适宽度的条,贴补于书口处。较之于裁切的溜口条,这样的溜口条,贴时毛边可以自然铺于书叶背面,既增加了与书叶的紧密程度,又降低了书叶被溜口条边沿硌坏的可能。在后期锤书时,会有着比较好的效果;而到装订时,书口也会比较自然,较大程度上避免了书口的翘、翻。

图片

图5  溜好口并压平的书叶

图片

图6  书叶折好、墩齐后书口平整、自然

纸张作为古籍的载体,既怕火又怕水,其损坏的形式主要有变质与物理性损坏两大类。絮化是皮料纸文献常常出现的一种损害现象。它往往是由受潮起霉引发的,受到该种损害的古籍,书叶往往如棉花一样蓬起,纤维稀松,甚至变质,导致古籍难以翻阅,甚至分不清叶与叶的界限,书叶上的文字也会因此出现错位、不清楚等多种问题。该册书的前书皮及内侧纸,以及前后护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絮化的现象。考虑到絮化纸张整体状况良好,而前后第二张护叶又均印有乾隆的“大三玺”,为避免影响古籍的文献信息与装帧形制,故不更换,而是对前书皮、内侧纸以及各个护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修复中,不拘泥于补纸搭口的宽窄,而特别注意采取了隐补的技法,在加固絮化位置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补纸与絮化边沿衔接生硬给书叶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对于“大三玺”附近絮化的部分,不仅需要保证不影响玺印,还需要合理承托絮化的部分。

图片

图7  前护叶的絮化情况

图片

图8  后护叶的絮化情况

图片
9  前书皮内侧纸修复中

 

“天禄琳琅”藏书流传过程中,除了受到贮藏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该册有部分书叶,书口下角处有折叠与卷翘,应是在翻阅、摆放或运输时造成的。这种损害看似轻,但长此以往,纤维老化、断裂,就可能出现纸张的部分脱落,造成文献的缺失,装帧的损伤,形成难以挽回的物理性损坏。遇到这种情况,则须先观察折叠、卷翘处是否已断裂。如若已有多叶断裂,并伤及文字,即便断裂面积不一致,也要做好标记工作,以防接错。而该册书并没有伤及文字,折叠、卷翘处弹性较好,故在修复中采取正常压平的措施,让其舒展自然。

图片

图10  部分书叶书口处折叠、卷翘修复前、修复后
为了保持原装帧形制,并不影响阅读,在装订时,选择原眼订回。但因本册曾被多次改装,书脑狭窄,书眼繁多,有些书眼几乎相邻而下,有些书眼甚至已经打在版框上;加之此部《通志》册数众多,为了整体的一致性,在下捻和订线时,就要特别仔细分辨书眼。尤其像书捻的位置与状态,应是在修复开始的拆解时,就做好记录,以备之后的装订复原。在订线时,虽然是按书皮和护叶上原有的四个线眼订回,但因书叶压平后,书眼也随之平整,整册书又较厚,在正式订线前,还是要对四个订线眼进行疏通,以免中间出现走位到其他书眼,影响整体的装帧与古籍的保护。

图片

图11  下捻中

本册包角已经佚失,但本部书其他册均有包角,为保持整部书的统一,补配包角。由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边缘部分常有磨损,不仅书的边沿存在弧度,书的前侧、后侧常常大小也不一样。上皮时,要先确认书皮的前后、上下,再比对书皮的位置,之后顺着书的边沿、窝折,最后用两股线按书皮上的原眼订回。

图片

图12  修复前的后书皮

图片

图13  修复后沿边上好的后书皮

图片

图14  修复后该册的正面、背面
本册书由于受潮起霉,致其絮化、缺损并留有淡紫色、红褐色霉痕,不仅对书的本体造成了伤害,也影响了其装帧的完整与美观。而翻阅、摆放或搬运时的不小心,也给纸张带来了机械性损伤,亦给装帧带来了困扰。这也启示我们,合理的贮藏手段与使用方式,可以保护古籍,减缓古籍受到损害的速度,延长它们的寿命;若不合理,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产生的附加强力或作用,会加速古籍的损害,缩短古籍的寿命。因此,对于古籍来说,如何贮藏、如何使用与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1]刘蔷:《天禄琳琅见知书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29页。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