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析论——问题、对策与前景

字号:T|T
2022-01-19 21:08 来源:文博中国

图片

按照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界定,文化遗产涉及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动产(一切有价值的文物)和不动产(建筑物),考古遗产以至古树名木等。本文所述文化遗产系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所有文化遗产,既包括保存于澳门的各时代的重要实物所有文化遗产、艺术品、文献、手稿及图书资料等动产,又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动产以及历史文化城区,特别是《澳门被评定的不动产2021》所列62项纪念物、49项具建筑艺术价值的楼宇、11项建筑群和25项场所。作为澳门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资源,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到澳门文化战略的高度。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及毁损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就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已认知的传统技艺,施用于从认知到利用全过程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澳门回归以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相较于国家文物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国际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趋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和专业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亟待提升。

 
 

 

 

 
 
 
 

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领域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从澳门经济、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领域在科研平台、科技人才、成果转化、科技投入方面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是:

 

科研平台缺少,科技人才匮乏

 

在现代条件下,建立自成一体、相互协作的科研体系,以及形成一定数量与规模的科研机构,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澳门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的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平台数量极少,稍具实力的科技机构仅有澳门城市大学和苏州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建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本澳的科技人才匮乏由来已久,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才在总量质量、专业结构、创新能力以及人才管理等方面,仍与现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澳门缺少引进高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人才(包括个人及团队)的有效政策。这一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扭转和解决。

 

研发力量薄弱,成果转化欠佳

 

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以自发分散研究模式为主,不仅科研硬件设施不足,科技开发能力薄弱,而且缺乏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纽带,未能形成合力。同时,普遍存在“唯项目”或“无项目”的现象。囿于科技产出着重论文发表,或是“重技术研发、轻市场调研”,以及缺乏通晓专业技术知识且长于商业化运作的科技产业化人才,导致科研理论和成果未能从实验室转化到技术应用,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既缺少常规性的成熟适用创新性技术,又没有国际性或地区性影响的科研成果,科技含量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此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结合不密切,也是造成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的原因之一。

 

科技投入偏低,资金配置不足

 

科技投入是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GDP中所占比重,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准。遗憾的是,2010-2019年澳门科技投入所占本地GDP的比重仅介于0.04%-0.23%,与国际上认定的1%的比例相距甚远。既显著低于中国内地平均水平(2019年内地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为2.23%,2020年上升至2.4%),又大幅低于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江门、中山、肇庆等中等城市。科技投入长期偏弱,势必给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资金配置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一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冲击,以博彩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易于引发经济剧烈波动,随之而来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更加剧科技投入整体不足的状况。

 

 

 
 
 
 

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文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科技保护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理论和成果向技术应用转化,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等方面,对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科研平台,优化揽才政策

 

针对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平台数量不足的现状,首先应加强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扩大科技部挂牌的“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规模,完善研究方向布局,聚焦岩土质文物风化、水盐侵蚀等主要病害形成机理和发展预测方法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其次,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本地文化遗产资源及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可由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是澳门的刚需,应进一步增加特区政府人才发展委员会的职能,负责研究更加开放的揽才政策措施及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执行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对于澳门紧缺的高层次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人才。同时,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文化遗产科技保护课程,加强科技人才的职业与管理培训,建立健全跨学科、跨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以及高级专业人才跟踪服务机制,促进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的提升。

 

加强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澳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位置和作为中葡桥梁的纽带作用,积极与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等内地机构、葡语国家以及世界遗产城市组织(OWHC)开展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交流与合作。如澳门城市大学与葡萄牙埃武拉大学的“欧盟重点实验室遗产科学分析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对澳门及南中国的文化遗产物质分析和保护研究,在推动遗产科学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应该有针对性地汲取优秀科技资源参与本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采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并重、学科交融与技术集成相辅、传统技艺和高新技术结合的科学方法,促进科研理论与发明成果向应用研究直至试验发展的转化。同时,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属于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边际效益。因此,应由特区政府文化局、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研究课题和工程课题,探索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本澳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应用水平。

 

增加科技投入,设立专项基金

 

增加科技投入是发展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事业的基础和前提,建议完善和发展澳门的科技投入政策,既要把科技拨款和科技投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又要保障增加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在本地GDP中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投入总量,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基础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开放性、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丰富和完善社会捐赠等资金来源渠道。还可以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基金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科技开发基金,由项目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鼓励本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专题性的科学研究,有效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辐射以及带动作用。

 

 

 
 
 
 

澳门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前景

 
 
 
 

 

澳门回归之前,澳葡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并不重视,既无政策规划,又无资源投入。特区政府成立以来,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支持科技研发,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基础建设、合理制定科技政策、建立科研管理机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政策制定方面,2000年特区政府颁布了《科学技术纲要法》,提高澳门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移能力,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为提高本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011年又发布《科学技术奖励规章》行政法案,规范了对澳门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制度。2014年,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生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治基础。此外,特区政府集中资源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增加科研投入、促进科研合作、资助科研人员等。同时,中央政府也通过政策支持拓展澳门的科技发展空间。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构建长效机制支持港澳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组织实施。自2019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面向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依托单位试点开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申请或联合申请资助,鼓励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爱国爱澳青年学者自主选择课题方向开展创新研究。近年来,广东省也推出多种措施加强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通力支持,加之特区政府的政策推动,成为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在治理体系方面,2001年特区政府成立了科技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科技事务。2004年又设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负责对相关的教育、研究及项目的发展提供资助。2014年设立咨询组织文化遗产委员会,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15年,澳门文化局将所属文化财产厅改名文化遗产厅,负责协助制定和执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被评定的不动产的修复计划,采取必要措施应对可能危及被评定或待评定的不动产的情况。2020年,特区政府提出合并重组原经济局和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等单位,创设经济及科技发展局,进一步优化了科技治理体系。此外,2022年底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投入运作,将有助于保障世遗建筑安全。

 

目前,澳门特区政府已着手制定《人才引进制度》以及高端人才计划、优秀人才计划和高级专业人才计划,首先重点引进高新科技、文化体育、大健康、现代金融等优先发展的四大新产业以及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层次人才。其中,高端人才计划不设定限额,由特区政府主动邀请和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成就非凡的稀有人才;优秀人才计划针对专业行业中表现卓越的领军人物,高级专业人才计划则面向具有较高学历、专业技能或丰富专业经验的紧缺人才,采取定额、定向、定点的方式,作出科学估算,厘定引进额度上限。同时,设立人才引进审核及建议委员会,统筹人才引进工作,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评审机制,以及严谨、可行的审批程序。《人才引进制度》将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法律草案并交立法会审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澳门高等院校攻读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及工程学专业的本地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修读科技类博士课程、申请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方向博士后的澳门籍人士也在增加,为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结语

 
 
 
 

 

澳门回归以来,文化遗产科技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仍滞后于文化遗产保护发达国家及祖国内地的发展态势。因此,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以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主线,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改善文物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质增效。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