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旧址类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以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为例

字号:T|T
2022-01-12 10:51 来源:文物之声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应着力提升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水平,综合考虑保护维修与展示利用的有机结合,让革命旧址活起来。本文以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为例,探索革命旧址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

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现状与价值

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从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来安源考察工人状况开始,历时近十年,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建军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留下了一批承载安源精神的革命旧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历史内涵丰富,建筑价值突出,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的实践颇具特色,在革命旧址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领域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旧址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牛形山下,房屋坐北朝南,总面积1266平方米。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于1923年4月搬迁至此,后由刘少奇主持、工人们自愿捐款捐工建造了讲演厅。

图片

建筑艺术价值。该建筑分前后两栋,前栋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共14间,最初为萍乡煤矿局职员合股经营的“协兴”洋货店,后作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办公场所;后栋为四层楼房,工人称之为“讲演厅”。“讲演厅”外形模仿莫斯科大剧院,由安源机械工人金春海设计,于1923年10月18日动工修建,次年5月1日竣工。楼房顶高17米,第二、三、四层外墙均为玻璃装潢。楼内每层四角的栏杆上雕刻有花果绿叶,十分精美。厅内长23米、宽18米,正面筑讲演台一座,台前正厅可容纳800人,并设有靠椅226把。台对面及左右,共建通楼三层,第一层可坐300人,第二层可坐150人,第三层可坐100人。讲演台上悬挂横匾和幕布,整座楼房十分壮观。

图片

历史文化价值。安源路矿是近代中国煤炭工业的先驱之一,这里也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之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是全国工人运动的旗帜。安源革命斗争时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是工人的指挥机关,平日里即是工人的教育机关,是安源工人革命运动的活动中心。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作为这一光辉历程的见证者、承载者,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

科学研究价值。该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早集资、最早自行设计、建设规模最大、建筑风格最具特色的工会大厦。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建造、使用过程和俱乐部建筑本体,是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资料。建筑为枣红色的外墙,设有延伸出的屋檐、轿式的吊顶并建有小阳台、栏栅院,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是红色安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安源被誉为中国的“小莫斯科”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的保护与利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安源镇工会在该建筑内办公。1954年国务院拨款对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进行全面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1955年决定创办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并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筹办领导小组。1956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正式成立,在此楼中陈列展出部分照片和文物,后作为毛泽东1930年9月率领红军来安源召集军民干部会议旧址陈列开放。1980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将整座楼房维修,作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重新陈列开放。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对该旧址进行过多次维修与维护。

为让更多观众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能够走进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参观学习,2021年该旧址又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按照维修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和尽可能减少干预的原则,分别该旧址进行了墙体、油漆、梁架、木柱、屋面和地面等方面的修缮。

墙体修缮。铲除了2008年维修时将外墙面全部加粉的红灰粉刷层,恢复清水墙面,对于部分表面酥碱、剥落的红砖进行砖灰修补;表面风化的红砖视其残损程度采取不同的维修方法,酥碱深度小的不作修补,清理干净即可,深度较大的进行剔除平整、调砖灰补抹平整、勾缝处理,深度严重的采用订制原规格红砖替换。

梁柱修整。对旧址讲演厅木柱开裂变形等采用先把柱身顺纹裂缝修整成几何形,然后用干燥的杉木依样作形,用木条嵌补,并用耐水性胶粘结,用竹钉钉牢,再用刨子或扁铲做成随木柱外表形状;柱子墩接采用“巴掌榫”墩接柱与旧柱搭交,长度不少于40厘米,两端各用一道铁箍加固。

屋面揭顶。采用将屋面揭顶维修,更换碎裂补配缺失的瓦件,不够的瓦件按原瓦件材质、规格订制,重新盖瓦严格按照搭七留三的要求施盖;凿除近年维修局部捣抹的水泥砂浆防水层,拆除破损严重的防水毛毡,为了更好地防水,于望板上改铺2道SBS防水卷材。

构件油漆。采用铲除残留漆皮,依照现存木柱油漆颜色,重新粉刷暗绿色油漆,现存穿枋、额枋、楼板和天花板油漆,重新粉刷暗红色油漆;将基层和水灰清理干净,用油灰施靠骨灰地仗,然后再刷漆,刷漆要求三遍成活,下道油饰必须在前道油漆收干后进行。

自全国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旧址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除保证正常参观之外,还开展了现场情景教学、专题授课、微党课、安源革命歌舞表演等系列宣教活动。让20世纪20年代在安源工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讲演厅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下一步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将全面做好文物的展示利用,根据旧址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实物展示、标识展示和模拟展示等方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发挥旧址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等职能。

革命旧址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几点启示

以真实性确保政治性。革命旧址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政治性。革命旧址作为革命历史的见证,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最强劲的武器。而真实性本身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修复是根据历史学、自然科学、美学、材料学的特征来认识文物、修复文物的方法论。对文物的修复具有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诉求,需要在这两种诉求中获得平衡。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独特的历史价值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多个层次,具象化反映在建筑的整体和细部。因此,在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这类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展示利用过程中,就应该将真实性放在首位。展现的内容都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考证和出处,保证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俱乐部旧址的修复与改造,无论是对色彩的还原,还是结构的加固,某种程度上都会是一种“二次创作”,这就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开展各类访谈调查,并借助新技术进行方案推演和完整记录。真实性的探究也是革命旧址内涵再挖掘的过程,将不仅是保护的依据,也成为展示利用的鲜活素材。

以完整性提升可读性。作为红色基因库的革命旧址,其内核是“精神”,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打动人心,则需要实现多元素整合展示、感性讲述。文物的完整性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完整性要求必须完整地保护文物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状态。建筑作为凝固的历史,演进的过程往往使其积累出更多价值。罢工后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除了具有独有的历史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科学研究价值、建筑艺术和景观价值。在俱乐部旧址这类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过程中,要完整保护建筑本体及其周边环境,也应科学保留和呈现风雨百年的建筑生命史,兼顾各类型价值承载体的保护,还要考虑更大范围的背景,如与其周围近20处相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等的时空联系,从而立体地还原俱乐部旧址的时空历史环境。不仅完整保留和展现各方面的价值内涵,也能整体提升旧址层次感、场景感。

以感染性提升情境感。革命旧址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展示利用上。观众在欣赏建筑本体的同时,对发生于此的革命历史有更多的认识与认同,沉浸其中感受历史,感知革命精神,是最关键和核心的着力点。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精神内核”,结合建筑本体特色,增添复原陈列、宣传教育、参与体验等内容,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这些项目必须紧贴历史,如陈列展览可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布置,或还原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氛围。这种布置一定要有确凿的史料依据,包括陈展品的式样、材质、颜色等都必须与年代相符,让展示更加真实可信,让历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使观众走进旧址便能感同身受,配上宣讲或相关活动,使红色精神通过各种途径呈现和传播,帮助观众真正读好、读懂革命旧址的价值内涵。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