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土遗址主要病害及保护建议

字号:T|T
2022-01-06 22:12 来源:文物卫士

摘  要:在对南方地区的几个土遗址进行保护调查时,发现一些遗址表面上有孔洞状的破坏,这种状况对遗址是破坏,因此需要查明原因。在遗址上找到了导致孔洞的生物,根据生物鉴定确认是一种叫蚁狮的昆虫为了进一步探明蚁狮的破坏区域及其破坏形态,对几个相关遗址开展了病害状况调查。发现蚁狮的破坏区域主要是在遗址松软的表面上,蚁狮的活动一方面破坏了土遗址的外观,另一方面导致土遗址表面疏松,加剧了遗址粉化的速度。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蚁狮的破坏提出了保护建议。

关键词:土遗址;病害;蚁狮;治理措施

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但是由于土体本身强度低,再加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保存情况整体上比较差存在着许多病害。如表面风化、盐结晶破坏等材料病害;以及开裂、垮塌等结构病害;和生霉,长草等生物病害。 

在对考古遗址的保护中,我们发现了另外一种生物导致的病害,即蚁狮导致的病害,对病害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找到了病害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一、考古遗址的生物病害

考古遗址处于自然环境中,各种的病害都有存在,包括材料病害、结构病害和生物病害等。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考古遗址的保存状况大不相同,例如西北地区的土遗址都是干燥状态,原形保存较好;而长江以南地区的土遗址多数坍塌损毁,被草木掩盖而难以寻找。

(一)考古遗址常见的生物病害

对于发掘后展示状态的考古遗址的生物病害来说,南方潮湿地区容易出现,而华北地区也有,但是各不相同。国内的考古遗址中的生物病害,可见如下几个典型的例子。

例子1:成都杜甫草堂唐代遗址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客寓成都,至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离开成都之后为世人留下的重要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修建工程中发现了唐代的遗迹,发掘面积总计1020平方米,包括唐代的房屋基址、亭台遗址以及水井、排水沟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唐代碑刻和其它唐代历史文物。

为了保护遗址防止破坏搭建了临时性的保护棚,但是并不能控制遗址的生物因素影响,遗迹出现了地下水的上渗、局部渗水、土体风化以及霉菌生长。在这些病害中霉菌生长最为严重,草堂的霉菌主要是苔藓,由于地下水的上渗以及雨水的作用,导致遗址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这就为苔藓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苔藓主要生长在遗址的表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物病害。苔藓植物能分泌一些酸性物质,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降低土壤黏聚力;苔藓生长繁殖能力很强,覆盖于土遗址表面,直接影响到土遗址文物的历史信息和观赏价值。(见图1)遗址在后期修建了展示馆,但是保存状况仍不乐观。

图片

图1 杜甫草堂唐代遗址早期的表面苔藓

例子2:通辽哈民忙哈遗址

哈民忙哈史落遗址(如图2)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偏南约20公里处,西南距通辽市区约50公里。遗址埋藏条件良好,出土遗物丰富。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因失火坍塌的房址、还有保存相当完整的房屋木构架痕迹,以及大批非正常死亡人骨的罹难场所,凡此现象证明该遗址是遭遇突发事件而废弃。
图片

图2 哈民忙哈遗址俯瞰

哈民遗址处于科尔沁沙地腹地,遗址属于沙土、结构松散,很容易产生破坏。发掘后遗迹经过1-2年的室外自然条件影响,遗址破损严重,主要病害有灰尘积聚、人骨变色掉落、部分遗址的受潮以及生物病害。由于遗址周边是杨树林,玉米地和沙漠,生物活动频繁,遗迹的生物病害主要有蚂蚁、以及天牛。天牛的存在破坏了遗址的表面形态,对土体表面产生机械破坏,形成很多的空洞。(如图3)

图片

图3 遗址中发现的天牛

除此之外,土遗址中的生物病害还有许多。高昌故城发育的生物病害有主要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生物巢穴病害,主要有鼠洞、鸟巢、蜂巢等多见于建筑基础生土部分;第二类是生物粪便污染病害。麟州故城城墙上长年植物生长,尤其是酸枣树,根系进入城墙内部,影响了古城的景观,破坏了城墙的内部结构。

(二)考古遗址的特殊病害

在近几年对南方地区考古遗址病害调查中,在几个遗址上发现了坑洞状破坏,这是一种特殊的病害。

例子1:晋江磁灶窑遗址

磁灶窑(如图4)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烧造外销陶瓷为主的重要窑口,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窑。其烧制的产品品种繁多,器形多样。

图片

图4 磁灶窑遗址现状

根据调查磁灶窑遗址的主要病害有:土体脆弱,表面风化,灰尘积聚,局部潮湿,生物生长,淤泥存在,白蚁危害等在遗址上有一种特殊的病害,就是在土体表面有一种圆形的浅坑。这种虫坑呈漏斗形,周边有松散的土堆。主要分布于遗址两侧未烧结土体上,零星分布于窑床烧结土的裂隙处及烧结土与窑壁结合处,在遗址中下部分布较为密集,但在最下部汇水区域附近分布极少。遗址的四条窑址和一个作坊遗址中均发现了此类虫害,其中窑址2、3破坏尤为严重。(如图5)

图片

图5 窑床与窑壁结合处虫洞高发

例子2:深圳铁仔山遗址

铁仔山古墓群遗址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大道立桥头西边北侧一家饲料厂区旁。自1983年开始至2000年,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后数次在铁仔山抢救发掘出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墓近360座,发现了“嘉平四年”(公元175年) 的纪念墓,出土了东汉人头的纹砖,大批陶瓷器、铜器、玉器等重要文物。

铁仔山古墓群遗址虽然地势较高,但是位于南粤多风雨区域,长期受气候环境变化、温度高低差、潮湿干燥反常等影响,造成隔梁普遍出现干裂、削蚀、坍塌、下陷。蚂蚁、猪屁虫、白蚁、蚯蚓等虫害造成土层松动危害到隔梁土层的稳定,大部分隔梁已正在或已失去了发掘时的原面貌。在铁仔山遗址中也发现了和磁灶窑遗址同样的生物病害,该虫洞呈圆形漏斗状,周围有松散的土,主要分布在遗址中土壤较疏松的地方。(如图6)

图片
图6 遗址概况和生物孔洞

例子3:合浦草鞋村遗址

草鞋村遗址位于合浦县廉州镇廉南社区草鞋自然村,周江下游西门江东岸, 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古城西北区域经考古发掘,发现了制陶工场遗址,遗址内有多口汉代水井,出土大量汉代瓦片,1993年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城内遗址制陶手工作坊区原地保留和展示的有2处窑址和4处水井, 其中窑炉遗迹破坏严重。窑炉本体受到风化剥蚀、植物根系破坏、微生物破坏, 其中本体开裂最为严重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水井侧壁为砖体砌筑而成,局部可见风化、松动现象,植物根系已深入砖体空隙之间,若不加以及时保护,水井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在草鞋村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孔洞,病害形态也是呈圆形且周边有松散的土堆,主要也是出现在土壤比较疏松的位置。(如图7)

图片

图7 窑炉遗迹及生物破坏
 

二、蚁狮的种类确定

在遗址上进行病害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小虫子的遗体,经过在视频显微镜的观察,科学鉴定该类昆虫为蚁狮。

蚁狮别名地牯牛、沙猴、倒退虫、沙牛等,隶属脉翅目,蚁蛉科。(如图8)蚁狮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蚁狮主要食物为蚁类,占 49.7%,其次为鳞翅目 幼虫(21.8%)、同翅目若虫(98%)、双翅目幼虫(8.3%)和半翅目若虫(6.7%)。幼虫生活于干燥的地表下,形状似沙和尚的头,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居沙地,筑漏斗形凹坑(2.5-5公分深,口部 2.5-7.5公分宽),用腹部为犁,用 头部承受掘松的颗粒,并将其抛出坑外。然后自己埋在坑底,仅露上腭在外, 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如图9)蚁狮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广西、 广东,福建、河南、河北等省区。

图片

图8 蚁狮

图片

图9 蚁狮巢穴及行为模式

根据调查辨认,确定在遗址上钻孔导致遗址局部破坏的虫子就是蚁狮。蚁狮主要是在土遗址未烧结的松软土体中活动,它对土遗址产生的病害很严重,一方面破坏了土遗址的外观,另一方面导致土遗址表面疏松,加剧了遗址粉化的速度。

三、治理保护措施

由于蚁狮对考古遗址有破坏作用,所以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蚁狮进行处理。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增强土遗址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对于蚁狮的治理可以采取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1)由于蚁狮不营群居生活,单独个体依靠捕食过路的其他昆虫生活,长期藏于地表之下,不在地表活动。因此现场直接灭杀应以胃杀和触杀为主要形式。依靠药物渗透到土壤下层直接杀灭。

(2)因为蚁狮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松软的土体中,通过增加土体的强度,可使蚁狮不能钻孔,从而达到防控效果,而对土体的加固,可以使用多种加固材料。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加固剂,是北大考古系根据土遗址防风化要求开发的 材料在多处遗址的试用,显示出好的效果。

(3)依靠环境的控制,去掉附近蚁狮活动的条件,这样蚁狮就不会在遗址生存活动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