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景观建筑文峰塔价值探析 ——以湖北钟祥文峰塔为例

字号:T|T
2021-12-01 14:53 来源:文物之声

钟祥文峰塔又称白乳高僧塔,位于湖北钟祥郢中镇东南隅龙山之巅。始建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初为土塔。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在原土塔外部加砖石,建为截面圆形实心砖石覆钵式塔。该塔塔式独特,通体雪白,似竖立的巨笔,寓意文风鼎盛,还因古郢中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极盛,故名此塔为“文风”,俗称文风塔,也称文峰塔。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嘉靖帝御敕修建塔前龙山报恩寺,将最具古郢中人文精髓的文峰塔罗入其中,施予维修保护。塔为典型明代喇嘛式佛塔造型,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自下而上由地宫、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通高21.96米。塔刹立于覆钵之上,材质为铁制,形制奇特,由塔脖子、刹杆相轮、宝盖、利刹冲天戟四部分组成,刹杆上串有三个“元”字。尤为特别之处,该塔建造了远多于常规13重的21重相轮,为国内现有古塔中的唯一,该塔也是我国各地文峰塔中第一个仿照喇嘛塔式样建造的文峰塔。

 

图片

                

文峰塔肇始的缘起

风水学说。清代高见南《相宅经纂》载:“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文笔塔”。钟祥文峰塔,古人选址古郢中镇东南隅龙山之巅,这与风水学说自东晋唐宋以来逐步发展,明清时期兴盛相关。

 

道教思想。战国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载“道起于一,其贵无偶”,“一能成阴生阳”,“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认为四时寒暑的推移变迁都依赖“一”的作用,有了“一”,就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旦掌握了它,它就有无穷的妙用。高塔笔立于高山之巅,远眺如同一巨型“一”。文峰塔的广泛修建,无不反映当时民间道教思想的普遍认同,地方渴望借助被赋予神秘力量的文峰塔改变当地落后、闭塞贫穷的社会心理。

 

考试制度。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读书入仕成为深入社会各阶层的理念,寻常百姓人家无不谆谆告诫子弟苦读入仕,由民入官,方能享受荣华富贵,改变一地、一个家族和一个家庭、个人的命运。读书当官,升官即得荣华富贵成为明清时期社会风尚。文峰塔象征文风极天,登峰造极,造塔之风流行各地,钟祥郢中古镇文峰塔就是当时社会景象的真实写照。

                

文峰塔赋予的作用

象征性作用。文峰塔象征本地人才辈出,风水最佳,以高塔昭示过往行人此地为风水绝佳,人才荟萃之地。旧时,中国南方的一些村镇,民间深信造塔可以改善当地风水,旺文启智,可以利学业,旺功名与事业。按照旧俗礼请当地阴阳思想家根据传统风水学说勘定的位置建造文峰塔,是一种极具象征性的建筑物,象征“文风极天”、“登峰造极”。

 

标志性作用。文峰塔建造的位置或建在城镇附近的高山上,或建在城镇附近的江河畔,或建在城镇城墙上,不一而出。钟祥文峰塔造型如同一支朝天高举的笔锋,通体雪白、凌然高绝,成为钟祥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

 

祈祷性作用。人们按照一定的仪轨,通过选择本地恰当的位置,建造一座文峰塔祈祷一方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祈望当地多出人才,多中科举,永世繁荣昌盛。通过各种造型、雕刻、文字、图案、人物等元素的多重组合呈现于文峰塔的各个部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和憧憬。

 

心理暗示作用。峰塔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安抚当地人们不确定或不安的情绪。不断给人以心理暗示,激发人们不断努力奋斗,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观赏性作用。建造一座文峰塔,往往是为了完善自然景观的不足,达到区域地理环境构成的完美。它的造型、装饰、雕刻、绘画、书法等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一座文峰塔就是一处风景,无不吸引四面八方文人墨客凭眺远方,登临咏唱,各抒情怀。一些地方在风景名胜造塔,提升了知名度,成为游人必去的观赏点。

 

培文风作用。文峰塔的兴建往往受传统住宅风水吉凶观的影响,它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培文风,用以兴文运,聚气补缺,点化江山。地方文风塔用以满足当地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祈盼形成影响一代又一代积极进取的文风,促进一方文化的兴盛与发展。引导一方学子苦学耕读,多出人才,劝人积极入世,以修身立德立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造福天下。

                

文峰塔蕴含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思想。《周易》的阴阳平衡学说和《尚书》的五行及五行生克理论成为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讲的就是一种阴阳平衡和谐关系。《尚书·洪范》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及五行相生,讲的是五行生克制约关系。钟祥文峰塔平面形式为四正四维的八角形,为偶数即阴数为成数;塔露盘(相轮)的层数为21层,为奇数即阳数为生数。仅从结构构造的一个方面,就将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从官方建筑到百姓民居,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全过程 ,都存在风水意念。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 钟祥文峰塔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文峰塔位于钟祥市城关郢中镇东南隅的龙山之巅,塔南有龙山报恩寺旧址,北倚莫愁湖,西临明元佑宫,东邻明显陵、天子岗。塔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三教合一思想。道教讲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儒家讲“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佛家讲“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此处风水塔的构思,塔刹,冠表全塔,在佛塔中,是佛的象征;塔刹上三个金属“元”字,象征着乡试、会试、殿试三元及第,体现儒家理念;宝珠上的八卦符号,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反映道家精神。完美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表达了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和三教在信仰崇拜体系上的合一。

 

以人为本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以人为本,自强不息,求人、求天、求神,不如求己。此处文峰塔造型如同一支朝天高举的笔锋,通体雪白、凌然高绝,展示了一种卓然处世、文采飞扬的神韵,蕴涵着华夏民族崇尚文明、孜孜追求的精神理念,表现了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力促“顺乎天而应呼人”的社会变革观念。

 

和而不同思想。重和谐与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区别与对抗是西方文化内在基因。“和而不同”的理念渗透在中国文化基因里面,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文峰塔集儒、释、道建筑文化于一身,建造形制是最初由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古建筑传统逐渐发展演变融合而来,但儒释道精神各自犹存,真切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求同存异”思想。

                

文峰塔寓有的价值

历史价值。佛塔又称窣堵坡,是印度佛教中埋葬佛陀(或舍利子)的坟冢,印度早期佛塔外观像一个倒覆的佛钵。文峰塔是吸收印度佛塔式样的中国式风格高塔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钟祥文峰塔始建于唐末,明初重建,清代重修,其功能从最初的白乳高僧佛塔到倡导文运的文风塔,经历了从高僧“浮屠”到倡导“文运”的演变,从而也见证了古塔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变化的历程。钟祥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峰塔以其深邃的意蕴,集中展现了钟祥历史文化的内涵,并成为其标志性建筑。

 

科学价值。文峰塔建造形制为覆钵式喇嘛塔,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继承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有别于原来的窣堵坡,造型特点鲜明。钟祥文峰塔整体结构由地宫、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该塔构思巧妙,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稳重大气,一气呵成。与周边山、水等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天成。塔体犹如一座古塔的塔刹在平地上放大修建而成,风格别具、艺术独特,不失为研究中国古塔不可多得的建筑实体。

 

艺术价值。钟祥文峰塔建造工艺精湛,传统建筑手法突出,其建造工艺着重表现在塔身和塔刹上。塔刹,冠表全塔,在佛塔中,是佛的象征。在风水塔中,则是高层建筑的标志。从建筑艺术上讲,塔刹是全塔的精华部分。文峰塔刹杆高大,刹杆串套21重相轮,且每个相轮均用异形青砖仿木结构形式出现,镶边装饰,层层相扣,结构严谨。刹顶上三层覆盘式宝盖、顶部椭圆形珠宝、刹顶。塔刹上三个金属“元”字,宝珠上的八卦符号,都反映了宋及明清以后的文峰塔人文昌盛、天人合一的功能作用。覆钵式喇嘛塔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地区很少见,而像钟祥文峰塔如此特殊造型的喇嘛塔则绝无仅有,是研究我国佛塔建筑的重要历史遗存。

 

审美价值。古代风水上追求的是风水宝地的环境,背山面水,阳光充足,风景优美。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居住者心旷神怡,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钟祥文峰塔作为单座建筑,从整个形制到各个结构部件,利用各具形态的仿木石质构架的组合,古代工匠对各构件的形状及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质感,按照设计者的构想进行多种艺术加工,达到了塔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成为此处风水景观的组成部分。该塔通体纯白,采用白石台基,白色的墙、柱、门、窗,每层塔檐下用各色彩画,加强了阴影部分的对比,创造出一种高大、庄重、肃穆而又绚烂夺目的艺术效果。古塔建造者,通过一座塔把当地原本单调的景观环境,变成生动活泼,同时又富有思想内涵,充满文化气息的风水景观。

 

民俗价值。文峰塔是一种风水文化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衍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有登塔、登山、登楼等登高的习俗,江汉平原楚之腹地荆襄(荆州—襄阳)地区尤甚。楚国建筑多以高台建筑为主要特色,如章华台(今潜江龙湾遗址)、兰台(今钟祥“古兰台”遗址)、云梦台、九重台等台榭建筑,均是楚人会盟诸侯或宴会宾客和游乐赏景必登之处。登高是楚地重阳节标志性习俗,沿袭至今,民间还认为登塔可以趋吉化凶,带来好运。千百年来,登高等民俗成为凝聚、维系同宗同乡关系的精神纽带。坐落乡间的文峰塔成为乡间公共空间,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旅游价值。文峰塔作为历史文化景观建筑,自然成为当地一大人文旅游景观,直观地体现了江汉平原楚文化核心区域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审美理念、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特征。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承载了浓厚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集文化、景观和功能于一体,具有独有的旅游价值。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守护的一件件文物,一处处文化遗产,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当代价值、文化精髓提炼出来、阐释出来、展示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于当代社会。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