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铜剑楼让藏书文化“活”起来

字号:T|T
2025-11-14 17:14 来源:姑苏晚报

在江南的烟雨里,一座楼阁做了二百年的书香长梦。此楼名为,铁琴铜剑楼。

近日,苏州市方志馆铁琴铜剑楼分馆开馆。1500平方米的馆内,收纳着地方综合志书、年鉴、文史类藏书达2200多种13000余册,涵盖了江苏省、苏州市及常熟市的重要历史文献与地情资料,其中包括常熟独有的《中华再造善本》8000余册。铁琴铜剑楼,这座饱经风霜的藏书楼,再次被时代的聚光灯照亮。

书香里的代代传承

 

乾隆年间,当瞿绍基在常熟古里镇建造“恬裕斋”时,或许并未想到这座藏书楼会跨越两个多世纪的风雨。

图片

常熟文脉绵长,自宋代以来,藏书家层出不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瞿绍基深受常熟优良藏书传统的影响,以藏书为乐,他不惜工本搜罗古籍、整理珍本,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恬裕斋”,取自《尚书》“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意,寓意着修身养性、福泽后代。

瞿绍基对文化的虔诚与守护,在其子瞿镛的身上得到延续,瞿镛也甚爱读书、藏书。后父子二人因偶得古铁琴一张、古铜剑一口,尤其喜爱,遂以“铁琴”“铜剑”命名瞿氏藏书之楼,卓然于江南众多藏书楼之林。此后,铁琴铜剑楼又经瞿秉渊、瞿秉清、瞿启甲、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递藏,瞿氏五代历时二百余年,积书十万余卷,其中不乏宋元孤本、海内秘籍。

尤为可贵的是,铁琴铜剑楼从不将典籍束之高阁,它始终向真正的求知者敞开大门,古籍善本供学者抄录传阅,甚至资助寒门学子赴京赶考。书斋里翻书声、研墨声、时而的叹息与轻笑交织成曲,那是文明在古今之间最动人的唱和。

如今的铁琴铜剑楼,已不见当年插架万轴、书盈四壁、高朋满座的景象。但书香,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苍老。走进楼内,楼主与藏书的故事在眼前交织呈现,在代际接续中见证着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传承。

乱世中的文脉守护

 

聚书难,藏书难,护书更难。

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战火燎向江南,战乱4年,值此文化生死存亡之际,第三代楼主瞿秉渊、瞿秉清7次携书避祸,在兵荒马乱中守护文明火种。战乱初定,这批藏书被完好无缺地运回常熟。他们一边悉心整理、抄录、校跋先辈遗珍,刊刻《汲古阁集》等古籍;一边不惜重金,四方访求散落的藏书,致力于恢复书楼旧观。铁琴无声,但奏响了古文化的乐章;铜剑不出,却守护了最珍贵的价值。

当使命传到第四代楼主瞿启甲手中时,动荡的时代继续考验着文化的守护者。他力避清廷购书,果断将全部藏书转移至上海密藏,抗日战争时期,他再次冒险将藏书隐匿于上海租界,使国宝免遭日寇掠夺。他主持刻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影印《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提供81种家藏宋元珍本作为《四部丛刊》的影印底本,极大地推动了古籍的流通与研究。此外,他还倡建常熟图书馆并出任首任馆长,捐赠家藏图书,化私为公,惠泽桑梓。

一生为护书奔波的瞿启甲,在弥留之际,留下掷地有声的遗命:“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第五代楼主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兄弟遵父遗命,新中国成立后将藏书及文物捐赠国家。当私藏化为公器,当一家之书成为天下之物,文明的种子便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五代坚守终得圆满,漂泊两百年私藏,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新时代的文化重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必然的消逝中,什么值得守护?在有限的生命里,什么能够永恒?铁琴铜剑楼的回答在风中飘散:当个体的生命选择与文明的长河相融,有限便触碰到无限,须臾便化为永恒。

如今清代四大藏书楼中巍然独存的铁琴铜剑楼,作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继续履行着传播文化的使命。2023年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完成第三次展陈更新,以新的面貌再迎八方来客。此番更新,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巧妙统筹空间,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底蕴编织交融。电子光影、灯光音效、实物陈列与场景叙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既蕴含传统文化又兼具当代价值的文化场域。

有形的琴弦终会锈蚀,无形的文化琴弦却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颤动。

在馆内,轻触屏幕,古老的藏书楼名便带来流光溢彩的“灯光秀”;推动数字画轴,能与往昔文人墨客同频共振,吟咏唱和;拨动感应琴弦,洁白的卷轴上便会浮现先贤的读书箴言。游客轻移便换景,动动手指参与互动,江南藏书文化的脉络与瞿氏五代守护的历史,便以完整又生动的方式,在眼前徐徐展开。

同时,铁琴铜剑楼纪念馆也积极链接国家图书馆等相关资源,在纪念馆内有机融入了古籍阅读、印刷参与、研学创作等相关内容,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更有趣味的参观体验。

琴有无弦之音,剑有不出之锋,楼有空荡之盈。古老的遗产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活态文化。瞿氏五代守护百年的文脉,于此重获新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