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跨学科合作,10月27日至28日,由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上博东馆成功举行。来自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家海内外文博机构、科研院所与高校的50余位代表参会,共议“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前沿课题。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主持,党委书记汤世芬致辞。致辞中回顾了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及馆藏青铜器研究历程,从建立国内博物馆系统首个古代青铜技术实验室,到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再到率先设立“中国古代青铜制作技术”专题展厅,全方位展示了上海博物馆在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上的成就。汤书记指出,青铜技艺的探索与研究,是回溯历史的必然要求,期待本次与会专家的充分交流,共同推动青铜技术的研究发展,为揭示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贡献出新力量。

汤世芬书记致辞

黄河副馆长主持
研讨会共设六场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青铜器制作技术、陶范工艺、表面装饰、矿料产地溯源等多个研究方向展开探讨。会议上研究议题融合了形貌观察对比、科技检测分析与模拟铸造实验等多维技术手段,实现了艺术阐释、考古发掘、材料分析与科技检测的深度交叉,为精准揭示青铜制作技艺的复杂内涵与演进逻辑提供了有力支撑,彰显了跨学科研究范式在传统工艺阐释中的创新价值。





会议报告
会议的讨论环节气氛热烈,参会代表们就报告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各抒己见,尤其对青铜器发展演变与制作技术之间的关系,检测数据界定与工艺方法对应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现场讨论
本次会议成果丰硕,不仅系统地呈现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古代青铜器制作研究中的运用,还进一步拓展了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既有认知,彰显出青铜铸造技术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前沿潜力。正如前辈学者们在领域内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与积淀,在为青铜器研究构筑了坚实学术基础的同时,其学术精神与治学方法薪火相传,引领了新一代学人继续推动青铜铸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并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开拓出中国古代青铜器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新局面。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