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至8日,欧亚草原论坛——匈奴考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楼A101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在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欧亚草原论坛由中蒙两国协力共办,本年度主题为“匈奴考古”,未来会继续围绕欧亚文明研究的多元重大议题开展,每年一届,双方轮流承办。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基于各国在欧亚草原考古领域深度合作所积淀的累累硕果与深厚情谊,论坛在开放协同、互鉴共进的学术氛围中展示交流了匈奴考古的最新进展,为推动跨国合作走向深入、共绘欧亚草原文明研究新图景提供了宝贵平台。

参会人员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影
11月7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考古楼A101报告厅举行。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主持,崔剑锋副院长代表主办方向远道而来的各国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崔剑锋副院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彭明浩作开幕致辞,他指出,匈奴作为古代欧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对理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特殊价值,论坛汇聚了中、蒙、俄三国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展示、探讨近年匈奴考古的最新成果与深刻思考,展现了三国学者的深度合作与深厚友谊,对深化跨国合作、推进古代欧亚文明研究有重要意义。

彭明浩副院长作开幕致辞
随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席团办公室主任巴亚尔巴图尔·阿迪亚苏伦致辞,他表示匈奴考古作为蒙古国考古学的核心方向,百余年来在深度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论坛三国学者共享研究成果、同议未来方向,这种跨越现代国界限制的学术交流对于推进理解欧亚古代文明的整体面貌有重要意义。

巴亚尔巴图尔·阿迪亚苏伦主任作开幕致辞
会议期间,来自蒙古、俄罗斯、中国的17位专家学者,围绕“匈奴遗址的田野新发现与区域比较研究”“匈奴文化墓葬的形制、等级制度与丧葬观念”“匈奴时期的艺术、文化交流与手工业考古研究”三大主题展开学术报告与专题研讨。
主题一“匈奴遗址的田野新发现与区域比较研究”共进行4场学术报告,聚焦于近年匈奴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的最新进展,强调跨区域、跨时代的比较视角。与会学者介绍了克鲁伦河流域分布的城址与建筑、“三连城”(Talyn Gurvan kherem)、都日利格那日斯遗址(Duurlig Nars)等代表性田野工作成果,综合探讨了匈奴政治与礼仪空间规划、丧葬制度与社会层级、人群迁徙与身份延续等重要议题。


主题一学者发言与讨论
主题二“匈奴文化墓葬的形制、等级制度与丧葬观念”共进行6场学术报告。与会学者从墓葬形制、丧葬观念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匈奴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背景下所呈现的丧葬制度特点。研讨内容覆盖匈奴墓葬的结构特征、分期断代、区域差异以及汉化现象等重要议题,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深化了对匈奴社会组织、等级制度及其与周边文明互动关系的理解,为匈奴考古与民族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主题二学者发言与讨论
主题三“匈奴时期的艺术、文化交流与手工业考古研究”共进行7场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围绕匈奴艺术品、手工业技术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展开探讨,通过对织品、瓦当、铁器、马具、岩画等实物材料的研究,系统揭示了匈奴在手工业生产和艺术创造方面的技术特点与文化融合机制。相关成果拓展了匈奴物质文化与艺术史的研究路径,进一步丰富了匈奴考古的学术内涵。


主题三学者发言与讨论
11月8日下午,论坛迎来闭幕式,由彭明浩副院长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倪润安作总结发言。倪润安教授指出,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匈奴历史,但因材料有限,认知一度较为薄弱。近年来,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积累与研究方法的探索深化,学界对匈奴遗存逐渐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本次三国学者间的深入对话提供了条件。本次会议围绕匈奴城址、墓葬、手工业、艺术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展开深入交流,是跨国合作的良好开端,为未来更深入的协同对话奠定了基础。

倪润安教授作总结致辞
随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额日格真·格勒道尔吉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为各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未来将努力克服语言障碍和地理空间等挑战,通过多种渠道持续推进合作交流。他特别指出,匈奴灭亡后部分族群进入中原,其文化因素在汉地考古中也时有发现,这种汉匈之间的双向融合值得深入探讨。

额日格真·格勒道尔吉所长作总结致辞
彭明浩副院长总结,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学术观点的交流,也增进了学者之间的友谊,期待明年的研讨会上各方继续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合作内涵。会议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彭明浩副院长总结
本次研讨会以高质量的报告内容和开放包容的对话氛围,成为欧亚文明研究领域国际合作发展的新节点。欧亚草原论坛将承续本次研讨会的前瞻成果与开放精神,继续推动交流与协作成为古代欧亚文明研究深化拓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