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边疆历史 熔铸文化自信 呈万千新气象​——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探索与实践

字号:T|T
2025-11-10 18: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工作安排,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在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大力支持下,在市(州)、县(市区)普查机构密切配合下,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吉林省‘四普’办”)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取得了丰硕普查成果。

一、把握态势,厚植历史底蕴,高标准完成现阶段普查工作任务
深刻领悟文物普查是赓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实践。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全省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万余处(具体数据待第三阶段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验收发布为准),省内重要新发现15处,各项数据增势明显,超出预期。
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丰富的历史遗存纳入文物保护体系,这些历史遗存印记着吉林的发展变迁。旧石器时代晚期,作为黑曜岩石器工业最主要的原料产区,长白山地区成为东北亚地区人类演化、迁徙和交流的中心。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研究东北地区民族形成、融合及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汉代政治与文化势力的北渐促使吉林省的政治与文化版图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吉林省全面融入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汉唐时期,孕育和造就了夫余、高句丽和渤海三大区域文明,不仅是中华文化璀璨星河中的重要篇章,更是东北亚地区异彩纷呈历史舞台上闪亮的明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不断发展,并深刻影响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历来为东北亚地区各国所关注,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物证,对于维护我国历史主权和文化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宋迤至明清,吉林成为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聚集地。近代以来,吴大澂勘界守土、吴禄贞保国戍边、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勇赴国难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长子情怀”,吉林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争,展现抗争与奉献交织的吉林担当,谱写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吉林大地上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吉林聚焦重点领域细化部署推进普查》简报,充分肯定了吉林省的做法。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暨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吉林省做书面交流,体现了对吉林省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认可。
二、聚焦优势,传承奋斗基因,五个维度保障普查工作高效推进
(一)吉林力度,高位推动,保护机构设置全面加强。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查工作,2024年省委两次召开省委专题研讨会和省委专题会,研究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四普”工作。迅速组建了省、市(州)、县三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各地宣传部长和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工作会议,安排工作任务。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题督办会,督促落实“四普”工作是会议重要内容之一。省委宣传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吉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省级协调工作机制,印发了《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吉林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压实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责任。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文件督导普查经费落实。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举办吉林省习近平文化思想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题培训班,切实提升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机构建设,高位统筹,部署加强文物保护机构设置。调整后,全省9个市(州)、60个县(市区)均设立文物保护机构且机构全部提格,编制大幅度增加。初步建立了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等定位清晰、分类科学、功能明确的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二)吉林广度,充分合作,统筹协同顺畅高效。吉林省文物局分别与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省宗教事务局、省林业和草原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局11个厅(局)联合发文推动各领域普查工作。单独部署教育领域、文化设施、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文物普查,开展边境调查,不断扩宽文物普查领域。
为了保证按时完成普查工作,统筹调度有限的普查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援。吉林省“四普”办安排长春市双阳区支持辽源市东丰县等6个县(市区)普查工作。协调东北师范大学考古方向博士生、硕士生增援桦甸市普查工作。组织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磐石市4个等文物大县(市区)进行帮扶。通过“以市带区”等方式,吉林市、白山市集中骨干力量与区里普查队员共同开展普查工作。对于市辖区力量薄弱的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等直接由市里组队,承担区级普查任务。长春市、白城市、延边州、松原市积极开展对县(市区)巡回指导,帮助解决问题。
(三)吉林深度,科学谋划,普查创新务实见效。设置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项目领队,按照项目制安排工作。调查、录入、认定、公布的“四维一体”工作模式,使“四普”工作行稳致远。对“三普”以来文物保存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奠定基础。提出在“四普”中采集土地性质信息,为今后文物系统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依托伪满皇宫博物院文博数据中心平台自建“四普”省级综合管理系统,确保普查数据安全。
关注古树名木、铁路遗产、“三线”建设遗产、水利、气象等领域,进行排查,防止遗漏。为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183棵古树名木建立“四普”档案,挂牌保护。开展了柳条新边本体构成专项考古调查项目、中东铁路(吉林段)本体构成专项考古调查项目,作为“四普”关联项目,补充到“四普”当地数据库中,中东铁路(吉林段)专项调查成果日趋完善,为后续修编保护规划提供支撑。
重点开展“五个全覆盖”,一是长城资源调查“全覆盖”;二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等重点区域普查“全覆盖”;三是边境调查“全覆盖”;四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供线索“全覆盖”;五是各地结合本区域资源特点专题补充调查“全覆盖”。
(四)吉林精度,关口前移,数据质量严格管控。严格工作标准、严肃工作机制、严密工作程序,规范“四普”工作。吉林省“四普”办先后印发了15个规范性文件,指导地方普查工作。开展了省级培训试点,探索出一套可推广的“双阳模式”。各市(州)相继举办市级培训班,累计培训425人。任务清单化、工作图表化、操作手册化,标准模板化、专班机制化的“五化闭环”工作方法在普查中应用,让“四普”更加高效有序。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综合管理系统(省级端)对9个市(州)随机抽取共302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抽查,对60个县(市区)进行在线巡检,开展三级联审、交叉互审、专家会审,更好地保证普查数据质量。
(五)吉林温度,应保尽保,保护意识持续提升。省委宣传部牵头,以“四普”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吉林文物,吉林省新闻联播开设“守护与传承”专栏进行专题报道。“文化中国行”聚焦“四普”,展示“四普”工作。吉林广播电视台“文化下午茶”栏目与吉林“四普”同频共振,时刻记录普查瞬间,以纪录片和短视频的形式播出。新华社、《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网等也对普查跟进报道。央视新闻频道、国际频道对榆树市新发现夫余国时期墓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了吉林省普查成果的影响力。吉林省在全国首个设计并使用文物普查标志,展现精神标识,在遴选标志时得到网友的热情投票。普查队员自制小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量较高,提升了群众保护意识。
榆树市村民赵某将其早年在挖自家冬储菜窖过程中发现的古代青铜鍑、青铜锸各一件主动上交,根据上交文物的鉴定意见和勘探结论认定此处为夫余国时期古墓葬,登记为“四普”新发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靖宇县灰狗窝战迹地遗址旁,一名农民大哥自发在文物保护标志牌前竖立红旗,尽管他说不清地名来历,却笃定地讲述父辈相传的故事:“杨靖宇将军在这打过仗,他带人打跑了鬼子。”他们不懂抗联编制,却深知宁死不屈的气节,百姓用朴素行动守护革命文物,为新入职的普查队员上了生动的“初心课”。2025年4月2日,长春市二道区政府因征收范围内吉林柴油机厂职工医院属于未定级文物,继续实施棚户区改造则不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决定撤销2023年2月16日作出《长春市二道区人民政府关于吉柴医院旧址地块棚户区改造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决定》,这是“四普”期间地方政府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举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一实验室被认定公布为未定级文物,校方表示,“此次被列为文物,对学校而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学校将积极做好保护工作,守护好这份历史,传承好这份精神,让‘农院故事’继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下一步,吉林省“四普”办将认真学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进会暨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要求,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部署,全面有序完成文物认定公布、验收、出版普查成果等工作。
三、拥抱趋势,挺起文化脊梁,担负起新使命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了吉林省文物家底,增强了边疆文化认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迸发赋能发展之力,文物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文化即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使集安高句丽这张世界级文化名片的含金量持续提升。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让古老的文物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伪满中央银行旧址等文物建筑变“警示性文化遗产”为“历史课堂”,满铁图书馆旧址经过精心改造升格为新华诗歌书店运营,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后焕新开街,关东军司令官官邸、丰乐剧场旧址、东本愿寺旧址、伪满首都警察厅旧址修缮陆续完工,将作为咖啡馆、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投入使用,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经岁月的文物,正以亲民之姿,融入生活,回归人民,让人民品味美好生活的香醇。
接下来,吉林省“四普”办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建立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着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