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曲新楠:考古器物绘图

字号:T|T
2025-11-07 11:46 来源:湖南考古
考古器物绘图

2025年10月26日下午,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曲新楠博士在华容县七星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做了题为《考古器物绘图》的学术讲座。参加人员包括湖南省田野考古技能人才培训班全体学员、七星墩遗址考古队成员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部分同志。讲座之后,曲老师还现场指导学员绘制七星墩遗址出土的陶器标本。

图片

讲座现场

图片

曲老师现场演示器物绘图

曲老师开篇便点明了考古绘图的核心价值——它是连接考古实物与研究成果的桥梁。相较于文字记录的抽象、摄影的视角局限,考古绘图以“精准”为魂,既能准确标注遗迹遗物的真实尺寸,又能通过剖面、剖视图清晰呈现内部构造,甚至可以针对性突出局部细节或完成残缺器物的复原。正如讲座中展示的“铜长信宫灯局部剖面图例”,灯体、人体、右臂的剖视与灯盘俯视结合,将这件汉代文物的精巧结构直观呈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张合格的考古图纸,就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物说明书”。

曲老师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绘画侧重美术视角,依赖视觉修养与手部技巧,理论基础是艺术理论与透视学;考古绘图则站在科学角度,以画法几何学为根基,必须借助规、尺、板等工具完成。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素描基础能为图纸增添立体感与美感,而机械制图的原理则确保了文物形态的准确性。这种“科学骨架+美术血肉”的特质,决定了考古绘图者必须具备“三栖能力”:熟练掌握绘图原理与方法、拥有扎实的素描基础、具备一定的考古专业知识。三者缺一不可,就像绘制人物俑时,既需要用坐标法精准测量比例,也需要凭借素描技巧把握形态神韵,更需要结合考古知识理解俑的时代特征,才能让图纸既“精准”又“传神”。

讲座的核心部分,曲老师系统讲解了投影原理、视图排列与制图方法,其中“坐标法”的实操步骤尤为让人印象深刻。从确定XY坐标轴、将对称圆形器的直径与X轴重合,到用T形尺测量器物特征点的横纵坐标,再到将测量点连成轮廓线,每一步都暗藏“考古智慧”——比如用同心圆纸测量残器口沿直径,用米格纸构建绘图坐标系,这些细节背后,是对“忠于原物”原则的坚守。而视图排列中“六视图”的逻辑,以及各视图间点与线的对应关系,则表现了考古绘图的“全面性”绝非偶然,而是通过严谨的投影规律,让平面图纸具备了还原立体器物的能力。

曲老师还介绍了半剖、全剖、局部剖等七种剖视图类别,每种方法都对应着不同的文物呈现需求:结构简单的对称器物用“半剖”(四分之一剖),既能显外又能示内;需要完整展现内部构造时用“全剖”;而对于表面有精美花纹的器物,“局部剖”或“隐剖”(虚线画断面)能在不破坏外观完整性的前提下,揭示内部细节。最巧妙的是“旋转剖”与“附加剖”,前者将断面旋转90°正对视线,后者将剖面移至器外,这些设计仿佛是为文物“量身定制”的观察视角,让我们得以在图纸上“拆开”文物,却又不损伤其分毫。

讲座尾声,曲老师强调的“学习要求”——忠于原物、细心观察、注意文物保护、勤学苦练,更像是对考古绘图者的“职业训诫”。考古绘图的过程,既是与文物对话的过程,也是对考古工作者耐心与严谨的考验:测量时多一毫厘,图纸便失了精准;观察时少一分细致,便可能遗漏关键特征。而“注意文物保护”的提醒,更让我们明白,绘图不仅是记录,更是对文明遗存的敬畏与守护。

最后,在曲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现场绘制七星墩遗址出土陶器标本,很多学员是第一次接触考古器物绘图,但通过现场实物讲解和自己动手绘制,初步掌握了器物绘图的基本技巧,所有学员均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图片

学员现场绘图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