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十周年
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以26个世居民族的多元文化格局,孕育了卷帙浩繁的古籍瑰宝——从傣文贝叶经到彝文典籍,从藏文藏经到纳西族东巴经,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献,是中华文脉在边疆的生动印记。自2008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云南省图书馆挂牌成立以来,云南便以“守护古籍 赓续文脉”为誓言,探索出一条贴合边疆实际、凸显民族特色的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之路。十余年间,从“县县都有普查员”的基础夯实,到“民族古籍专项保护”的深度突破,从资金人才的困境破解,到“线上+线下”的模式创新,云南的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不仅填补了基层保护力量的空白,更让多民族古籍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特色做法:
构建民族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体系
云南的古籍保护志愿服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两个阶段的梯度发展,其中2012年至2016年为自主培育阶段,在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指引下,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率先针对全省16个州市、129个区县的基层古籍工作者开展普查培训,依靠自筹资金和骨干力量自发培育志愿服务体系,短短数年便组建起200余人的古籍普查骨干队伍,实现了“县县都有古籍普查员”的目标,同时完成对全省图书馆、博物馆等存藏机构的初步调研,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至今进入系统升级阶段,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支持下,云南连续8年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将服务从单一普查拓展至修复、调研、数字化等多元领域,针对傣、彝、藏、纳西等民族古籍的特殊性,先后实施“纳格拉洞藏文保护”“彝文古籍修复”“傣文古籍文献提供中心”等专项项目,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民族文化保护需求。

为确保志愿服务高效落地,云南以省古籍保护中心为依托,构建起全方位工作体系。在统筹协调志愿者方面,实施“三端一体”的工作机制:“招募端”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人才库,优先选拔古典文献、民族语言等专业学生;“培训端”邀请国家级修复导师,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专家授课,通过“理论+实操+带教”确保志愿者掌握民族文字识别、古籍著录等专业技能;“管理端”实行“时长登记+总结表彰”制度,通过颁发证书、评优激励保持队伍积极性。
在受援单位需求对接方面,采取“问题导向+精准支援”的工作机制,结合基层上报与实地调研两种方式。2025年,通过与出版界的前期交流,我们精准获取了云南出版集团有大量古籍存藏的有效信息,随即确定了云南出版集团为新发现的古籍存藏单位。在2025“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行”活动中,我们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文化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古籍编目专业委员会,以云南出版集团为重要站点,经过两周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古籍普查登记3600余部33000余册,审校数据3600余条,顺利实现跨行业古籍普查,成效显著。另外,对家底不清的少数民族古籍,我们组织专家与民族古籍识读志愿者深入德宏、丽江、普洱等地的63个调研点,摸清10633册(卷)民族古籍的存藏现状。
丰硕成果:
数量可观、质量过硬、影响深远
十余载深耕,云南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交出了一份“数量可观、质量过硬、影响深远”的答卷,不仅破解了基层保护难题,更让多民族古籍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云南古籍普查工作累计覆盖50余家公藏单位,登记汉文古籍及民国线装文献5.6万部48万册、藏文古籍2285叶、傣文古籍1.6万部2.3万册(含贝叶经),彝文古籍127部230册,汉文古籍普查完成率超95%。有2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有81部少数民族古籍;5家单位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家是民族古籍存藏单位。修复工作成果同样丰硕:通过“以干代训”模式,志愿者团队在专家指导下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2022册11.5万叶、彝文古籍286册1.5万叶、藏文古籍2882叶、傣文古籍35册1140叶、东巴古籍40册491叶,修复拓片90幅,其中“纳格拉洞藏经”修复项目更被列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成果。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25年,云南累计招募培训注册文化志愿者近500名,开展服务30余次,服务总时长近4万小时,许多志愿者毕业后投身古籍保护领域,成为基层单位的业务骨干。社会影响力上,“抢救修复云南民族古籍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云南省古籍普查登记”先后入选2013年、2016年文化部“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2023年“云南省古籍普查登记”再获云南省学雷锋志愿“五个一批”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云南省古籍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摘得金奖。此外,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网、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官方媒体多次报道“云南行”活动,让“民族古籍保护”走进大众视野。
未来展望:
拓展服务模式、完善合作机制
站在十余年实践的基础上,云南针对新时代古籍保护需求,规划出“特色更鲜明、服务更高效、影响更广泛”的发展方向。其一,深耕民族文字古籍专项保护,依托三个(彝族、藏族、傣族)“民族古籍保护研究服务中心”和国家级藏文古籍修复基地、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制定各民族文字古籍普查、修复技艺规范,填补规范空白,同时将民族古籍保护与非遗传承结合,增强文化独特性传播。其二,推动古籍保护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比如构建“云南古籍志愿服务数字平台”,实现线上培训、数据审校、修复进度可视化等;整合“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等资源,建立“云南古籍数字资源整理志愿服务系统”,开放志愿者参与数字化标引、全文校对等整理工作,让古籍资源可看、可查、可用。其三,构建古籍保护人才长效梯队,联合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将志愿者培训纳入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尝试建立“志愿者、基层馆员、业务骨干、行业专家”四级人才培养体系,选拔优秀志愿者深入基层参与保护实践,利用业务骨干带动基层馆员专业水平的提升,选拔业务骨干参与省级以上古籍保护专项课题,推荐至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和行业内相关顶尖机构学习交流,为培养下一代行业专家奠定基础。

在服务模式方面,一方面打造“线上接单+线下建站”服务闭环:线上搭建需求发布平台,由基层单位提出普查、修复需求,志愿者根据专业特长(版本鉴定、民族文字识别等)“接单”,省古籍保护中心统筹协调;线下设“古籍保护流动服务站”,携便携设备上门服务,破解基层“找服务难”问题。另一方面推动“保护实践+文化活化”双向赋能:在普查、修复基础上,新增古籍活化项目——组织志愿者设计文创、开展“典籍里的云南”宣讲(进校园和社区)、打造“跟着古籍游云南”研学路线,推动古籍走向大众,扩大社会参与。此外,建立“需求精准画像”服务机制:开发“云南古籍存藏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整合藏量、破损、需求等数据,按“紧急程度、文物价值、地区覆盖”排序,制订年度志愿服务计划,避免服务重复或遗漏。
在合作机制方面,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网络:政府端争取将志愿服务纳入省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获专项经费;企业端深化与公益机构合作,探索项目冠名引资金;研究端联合科研机构设立“古籍保护志愿服务研究基金”,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云南经验”。同时,考虑发起“西南地区古籍保护志愿服务联盟”,联合川渝黔藏等地古籍保护中心,共享培训资源、普查数据库,开展如“西南民族文字古籍联合普查行动”等,形成区域协同效应。此外,尝试建立“公益合伙人”制度,吸纳企业、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成为合伙人,开通公益捐赠通道,推动社会力量从“旁观”转为“参与”,壮大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