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办“科技与战争”系列讲座,本期是系列讲座的第八期。2025年10月24日,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牛力老师应邀作题为《全面抗战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设置与调整》的学术讲座。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丁兆君副教授主持。

中国近代大学的研究院所设置,可追溯至1920年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3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正式确立了“院—所—部”三级组织结构体系,推动了各大学研究院所的规范化设立。全面抗战时期,成为中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研究院所经历了从顿挫到恢复、再到规模扩展的演变过程。牛力老师指出,战时环境对学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与此同时,因留学渠道受阻导致的师资短缺问题也日益凸显。教育部在此期间加强对各大学的统筹指导,积极推动研究院所的设立与重组,体现出明显的国家需求导向特征。
本报告以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重点剖析教育部在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该作用如何逐步影响乃至重塑大学的学术版图。值得深入探讨的是教育部与中央研究院之间围绕学术领导权所展开的博弈——此类博弈不仅体现了两大机构在理念与资源层面的竞争,也与朱家骅、陈立夫等人之间的观念分歧密切相关。牛力老师指出,两机构间的博弈,不仅影响了战时学术体制的构建,也对战后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大学研究所逐渐被纳入大学学科体系之中,其身份从过去面向国家需求的半独立学术机关发生转变,这一转型对大学研究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冲击。
本次报告不仅帮助同学们厘清了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全面抗战时期教育部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这一探讨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民国教育史的认知维度,也传递出在民族危难时期,国家力量统筹学术建设以支持抗战救国的历史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启示与现实意义。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围绕教育部在大学研究院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研究院所的经费配置,以及如何组织科研人员等知识分子群体实现“科研救国”等议题,与牛力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牛力老师对提问逐一作出回应,并就部分问题进行了延伸阐述。整场讲座历时两小时,在热烈而专注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