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传统写印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字号:T|T
2025-11-04 16:24 来源:复旦大学

2025年10月29日,“第四届传统写印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指导单位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史学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

此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教授,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档案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公藏单位的专家,以及来自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的学者。与会代表围绕传统写印材料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理化性能、老化机理、修复保护以及标准化建设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会议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研究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李爽副处长,德国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著名汉学家傅敏怡(Michael Friedrich)教授,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等先后为会议致辞。傅敏怡教授回顾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与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交流与合作历程,强调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冯立昇教授指出,传统写印材料在文化传播和知识传承与发展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古代文献学、古籍保护、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传统工艺和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杨光辉馆长对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在全球视野下深化传统写印材料研究,对于守护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杨光辉(左上)、李爽(右上)、傅敏怡(左下)和冯立昇(右下)

 

大会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史梅老师主持。首先由傅敏怡教授带来了题为“纸张的胜利”的主旨报告。他回顾了人类书写材料的发展历史,将纸张与莎草、羊皮、简牍等其他传统书写材料进行对比,讨论了纸张成为沿用至今的普适性书写载体的根本原因。随后,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带来了题为“从甲骨文与书辞甲骨看商代书写材料”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商代已存在稳定的书写材料,甲骨文提供了确切的史料证据。商代的主要记录载体还包括竹、木简,当时的竹木典册中的内容,应比甲骨文、金文更为丰富多样。华南理工大学樊慧明教授在“科技创新赋能纸质文献保护”的主旨报告中,强调了纸质文献保护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紧迫性,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文献保护方面的系列成果。

图片

史梅(左上)、傅敏怡(右上)、冯立昇(左下)和樊慧明(右下)

上海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张建明老师从实践操作层面,带来了题为“纸浆补书机修补档案操作指南”的报告。他分享了如何利用纸浆补书机这一专用设备,高效、精准地修复双面有字的破损档案,并详细讲解了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要点,为珍贵档案的抢救性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徐文娟老师带来了题为“书画文物修复纸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以馆藏珍贵文物《宋拓王献之书帖卷》的修复为例,通过科学分析,厘清了这件手卷复杂多变的用纸种类,选取合适的修复用纸对其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韩知佑老师在“楮纸湿抗张强度的研究”中通过科学实验,明确了影响楮纸湿抗张强度的关键工艺因素,为生产出更优质的修复用纸提供了理论依据。复旦大学陈刚教授介绍了“传统皮纸的工艺与性能研究”。团队通过对国内外多种代表性皮纸的广泛调查与实验,揭示了不同原料(如瑞香科、桑科)与处理工艺对皮纸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为文物修复中选择合适的补纸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片

张建明(左上)、徐文娟(右上)、韩知佑(左下)和陈刚(右下)

 

会议下半场分别由华南理工大学樊慧明教授与复旦大学陈刚教授主持。国家图书馆闫智培副研究馆员介绍了文献保护国际标准(ISO/TC46/SC10)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我国已采标制定的《图书馆纸质文献脱酸工艺有效性评价方法》,为行业规范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陕西师范大学邢惠萍教授聚焦于古旧书画修裱中的关键材料浆糊和胶矾水,揭示了浆糊在“去燥”过程中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胶矾水在加固画面与导致纸张脆化之间的双重作用,为传统技艺的科学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大学韩宾副教授在“科技分析所见古纸的材质与工艺”报告中,分享了对新疆吐鲁番等地出土古纸的科技分析成果,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造纸技术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上海大学卜凡兴副研究员在“纸张脱酸加固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碱性矿物低聚物和粘土纳米片的宏量制备和稳定分散技术,在纸质文物多功能保护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片

闫智培(左上)、邢惠萍(右上)、韩宾(左下)和卜凡兴(右下)

陕西科技大学郭江副教授在“纸质文物功能保护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报告中介绍了超疏水透明多功能涂层应用于纸质文物保护,不仅具有优异的自清洁、耐候性能和稳定性,而且符合文物保护的可逆性、最小干预性等基本原则。南京林业大学徐婷婷副教授在“近现代纸质文献酸化及脱酸保护机制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影响脱酸剂渗透与吸附的关键因素,探究了纸张结构参数对脱酸剂吸附与渗透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筛选出与纸张兼容性最佳的脱酸剂。邯郸学院姚娇副研究员分享了“太行山文书封皮材质种类与修复保护实践”报告,面对数量庞大、材质各异的民间文书,根据麻纸、桑皮纸、机制纸等不同封皮的破损情况,制定了“一档一策”的精细化修复方案。杭州国家版本馆赵汝轩馆员结合其在实验室对瑞香科皮纸的耐久性研究,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对近现代酸化图书的脱酸保护,分享了从“模拟老化”到“真实保护”过程中的思考与发现。复旦大学闫玥儿副研究员深入探究了“纸质文物中纤维素高分子的老化降解机制”,揭示了不同种类纸张(皮纸、竹纸、草纸)老化速度差异的微观机理,特别揭示了某些颜料中金属成分对纸张的催化氧化作用(类芬顿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延缓老化的抗氧化新方法,为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

郭江(左上)、徐婷婷(右上)、姚娇(左中)、赵汝轩(右中)、闫玥儿(左下)和杨光辉(右下)

 

会议最后由杨光辉馆长总结陈词。本次研讨会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而且视角新颖独特,特别是有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加入到传统写印材料研究的行列,将推动传统写印材料研究向更高水平迈进。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继续深化合作,广泛交流,共同推进中西方传统写印材料研究的发展。

图片

与会代表于李兆基图书馆前合影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