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会馆见证两岸文脉,一场开幕仪式唤醒古城记忆。
2025年9月26日下午,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柳巷的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
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水师提督万正色捐宅为馆的百年建筑,曾是在京闽台乡亲的聚集地和精神家园,更因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此居住并创作《城南旧事》而闻名遐迩。

嘉宾云集 共同见证
开馆仪式由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运营方人民文博(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卓见主持,来自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工委、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的代表,以及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人民文旅、上影集团等支持单位、林海音家人代表等30余人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为支持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的保护与传承,多位来自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的爱心人士向馆内捐赠了与林海音和《城南旧事》相关的珍贵文献资料,一份份可触摸的温情,悄然浸润着这座充满故事的空间。


文艺表演唤醒城南记忆
北京曲剧团艺术家表演了《城南旧事》
经典片段,林海音母校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用清澈童声唱响《送别》。孩子们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与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对话,展现了文化传承的勃勃生机。



主题座谈 穿越时空
开馆仪式后,林海音后人夏祖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傅光明教授、北京市档案学会秘书长王兰顺、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创始人秦思源等专家学者,围绕林海音的文学传承与城市记忆这一主题,从家族记忆、文学价值到档案活化与文学因缘开展主题研讨,共溯林海音先生的文脉薪火。
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分享了各自的“城南记忆”和城市乡愁故事。学者们还就“林海音的女性书写对当代性别议题的启示”、“数字化时代如何传承故居的文化基因”等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品牌活动 延续文脉开幕仪式上,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作为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还发布了未来即将开展的一系列品牌活动。

文学沙龙与论坛:馆内将定期举办“城南旧事”文学沙龙,邀请作家、学者与高校学生读者进行文学创作交流对话,深入探讨林海音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青少年阅读推广:与实验一小、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合作开展文学教育实践,通过分级阅读计划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即将推出“城南物语·阅读工坊”,走进《城南旧事》的温情世界,以“英⼦”的视角穿越时空,在老北京的胡同巷陌间触摸时光的痕迹。

除了以上特色品牌活动,还将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坊,聚焦北京与台湾的文化联结等活动。同时,馆内第一期研学活动——“重走小英子的城南旧事”也将拉开帷幕,十一期间将迎来首批研学团队。
未来,馆内还将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吸引周边居民、大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参与日常运营,使空间保持持续的活力与开放性。


晋江会馆门前那三棵百年槐树依旧繁茂,春天落花如雪,夏日绿荫如盖。老槐树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平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见证着从连横到林海音的两岸文脉传承,也见证着晋江会馆从同乡士人客居京城的场所,蜕变为连接两岸的文化桥梁。
如今,这座古老的建筑以林海音文学展示中心的新身份焕发新生,继续讲述着“城南旧事”的动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