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领导下,考古研究所持续深化二里头遗址的科技考古研究工作,9月7日至9日,由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与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二里头工作队联合举办的“二里头遗址科技考古工作推进会”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现场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总结以往二里头遗址科技考古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会议研讨
二里头工作队工作交流
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副研究员首先对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进展与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2010年以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特别是由多条主干道路和夯土围墙组成的“多网格”式布局是史无前例的重大创造,对后世和当代的城址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合作单位参与发掘的古城村遗址发现的壕沟和夯土墙,可能为二里头遗址外围的壕沟和城墙。二里头遗址科技考古研究工作主要聚焦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和手工业考古等方面,并在二里头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遗址边界、动物资源利用、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头遗址的未来工作可对现已发现的墓葬中的人骨的古DNA、体质人类学、来源和丧葬礼仪等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制陶遗存、骨器加工技术、遗址内部的微地貌和城址布局有待继续开展工作。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程召辉副研究员介绍了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初步认识。古城村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北部、洛河北岸,距离二里头遗址约1.6公里,新近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3条壕沟和夯土墙基。程召辉副研究员对这些壕沟和墙基的基本特征及其内部发现的遗迹现象和出土遗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初步认识。古城村遗址发现的壕沟和夯土墙垣极有可能是二里头都邑外围的壕沟和城墙。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发现扩大了二里头都邑的面积,为探索二里头都邑布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城墙的确定将极大改变对于二里头都邑和二里头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古城村遗址的未来工作将重点对遗址年代、聚落布局、壕沟走向、壕沟功能与性质、壕沟内部功能分区、古地貌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人地关系问题进行探讨。
科技中心副主任陈相龙副研究员对重点实验室参与的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人群、生业、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科技考古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二里头遗址的年代研究方面,研究主要聚焦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和下限。通过对五号宫殿的出土遗存进行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确定了五号宫殿的营建过程。在二里头遗址古代人群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单位出土的个体进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二里头人群可能具有关节方面的健康隐患和龋齿、牙周炎等牙齿健康问题。在环境考古研究方面,不同学者对二里头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貌演化、伊河和洛河的变迁历史开展了大量工作,最新研究分析了二里头都邑选址的人地关系,并基于考古钻探数据探讨了二里头遗址的边界问题。动物考古、古DNA、碳氮同位素等研究工作为深入理解二里头遗址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手工业考古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冶金和玉器制作等技术均取得了重要进步。二里头都邑的手工业生产呈现集中式布局,出现制陶遗存、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铜料、绿松石、动植物等资源可能来自不同区域。黄牛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得到强化利用,可能作为交通工具将以上资源运往二里头都邑。未来工作可对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人群和手工业技术等进行重点研究。年代学问题主要聚焦遗址生命史和关键遗迹单位的兴废时间。对于古代人群的研究可通过古DNA和形态学研究来解析二里头先民的源和流。手工业考古可重点研究玉器、陶器、朱砂等资源的流通问题。
二里头工作队郝宪莹研究实习员对2010年到2024年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勘探主要收获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了全面了解二里头遗址遗存的分布状况,深入探索二里头都邑聚落构成要素、布局结构、功能分区及其演变过程,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开展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二里头工作队从2010年至今开展了系统性的考古勘探工作。勘探所取得的认识主要有:第一,通过大规模系统勘探结合重点发掘确认的“多网格”式布局是二里头都邑布局考古的新突破;第二,勘探为深入认识各网格分区及遗址边缘区域的遗存内涵、布局结构、功能分区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研究各网格分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多网格”式布局的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第三,勘探共发现各类遗迹现象两千多处,包括夯土、路土、窑址、灶及烧土坑、灰坑密集区等,为后续开展田野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经过长期实践,二里头遗址系统勘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初步搭建起二里头遗址系统考古勘探管理平台。未来工作将继续推进系统考古勘探,根据勘探信息,开展验证性考古发掘;优化勘探工作流程,重点探寻重要遗迹并细化遗存的相对年代;积极推动多学科合作,运用磁法勘探、沉积物分析等科技手段,以丰富勘探形式与内容、提高勘探效率与信度。
在工作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对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古城村遗址壕沟中的遗迹现象进行了讨论。重点实验室的各位老师分享了各自参与的二里头遗址科技考古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矿料来源、冶金技术、同位素考古、人群、古DNA、环境考古、残留物分析、玉器研究等。
随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永强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何毓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赵辉先后发言。四位专家对二里头遗址和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和科技考古研究工作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李永强研究员建议继续加强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工作,深化对于古城村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相互关系的认识。何毓灵研究员建议关注二里头遗址“九宫格”式布局的拓展空间和延伸范围、高等级墓葬的存在与否和系统的年代学问题,并建议考虑夏末商初人群、生业、技术、资源、环境等的转换问题,以及在此期间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他认为,需要整合目前所取得的科技考古成就,分析社会演化背后的真正动力。
王昌燧教授认为科技考古学者需要关心其他研究领域的工作,古地貌的环境考古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并建议加强对于早期遥感影像的研究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赵辉教授认为目前对于古代社会的复原和理解主要停留在技术与资源等方面的经济基础层次,需要加强对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研究,也需要将研究的理念、思路和工作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来解决考古学问题。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考察了二里头遗址和古城村遗址,并对重要的遗迹现象和考古学问题进行了现场研讨,重点实验室与二里头工作队还就2019年以来考古发掘报告整理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科技考古工作进行了交流。
二里头遗址17号建筑基址发掘区考察
古城村遗址东北拐角发掘区考察
重点实验室与二里头工作队多年来的紧密合作为田野考古的多学科合作提供经典范式。本次“二里头遗址科技考古工作推进会”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二里头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有助于深化有关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内涵的认识,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点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