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二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的社会团体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民间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主题展开交流。其间,古籍修复领域的企业代表结合民间文献修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从“技艺传承”到“生态共建”
□彭克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主任
民间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了“多元培育、实战赋能、生态共建”的立体模式。
在专业技能夯实方面,中心注重“传帮带”与系统培训结合。一方面,依托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传习所,由导师杜伟生通过传统师徒传授核心技艺;同时选派35人次青年修复师参加纸质文物修复、碑刻传拓等专项培训,提升专项能力。另一方面,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等机构举办全国性古籍修复培训班,累计培养专业修复人员300余人;与四川省民宗委合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古籍管理人员。这些举措直接推动了高水平人才的涌现,培养出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 名四川工匠等骨干力量,多人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校地协同育人是另一重要抓手。中心与四川文产学院、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设立实习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与研修班;同时接收天津师范大学、福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子实习,帮助其实现“理论学习+实操锻炼”的无缝衔接。
在公众普及与后备人才培育上,中心深耕基层传播。自2017年起,启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累计开展151期,结合数百场研学活动,覆盖约1.75万人次青少年;研发9大类非遗精品研学课程,其中“我在洛带修文物”荣获2019年四川省优秀文博教育案例,相关场馆入选“四川省文博研学基地”,课程被列为首批“四川省文博研学推荐课程”。这种“从兴趣到专业”的培养路径,吸引了不少“半路出家”的年轻人。
中心还着力培养“三会”复合型修复师,突破传统修复师“重技术、轻综合”的局限。“会修”是基础,要求修复师掌握古籍、字画、拓片、档案等多类纸质文物的修复技能,形成“基础必修+专项选修”的培养模式,并以赛促技,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全国及省级技能大赛;“会说”强调文化传播能力,修复师需通过公益讲解、校园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向不同背景的公众普及古籍保护知识,为此,中心全年免费开放场馆,为修复师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会写”则注重学术沉淀,通过组内培训、国家级师资指导、鼓励论文发表等方式,推动修复师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如《四件敦煌遗书的修复与思考》等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此外,中心重视媒体宣传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通过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修复师故事,既提升了修复师个人职业认同感,也扩大了行业影响力。
民间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痛点与不足
作为民间机构,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折射出民间古籍修复领域的一些共性问题。
资金短缺制约培养持续性是首要难题。作为民间机构,中心资金完全依赖自筹,高端培训项目的开展、专业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待遇的提升比较受限,导致系统化培养体系难以稳定维系,影响了人才成长的连续性。
人才流失与行业吸引力不足问题突出。古籍修复行业本身较为小众,社会认知度有限,加之民间机构岗位薪酬普遍偏低,年轻人才容易因经济压力选择转行。同时,相较于体制内单位,民间机构在职业发展前景、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劣势,难以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
针对上述痛点,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提出以“开放合作”为核心的发展思路,通过跨领域协同整合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人才视野等,为民间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破局提供方向。
华匠文物保护有限公司
从扎根八闽到行业联动推动人才培养
□谢炳朝 华匠(福州)文物保护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匠(福州)文物保护有限公司自2009年涉足档案与古籍修复,以“一站式解决文献修复与保护难题”为目标,始终围绕“人才筑基、业务拓维、生态共建”展开,形成了扎根地方、联动行业的特色路径。
在人才梯队搭建上,依托“本土院校+民间技艺”双源供血。团队80余人中,50余名专职修复师主要来自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专业历届毕业生,同时吸纳福建本地民间修复师,既保证了人才供给的稳定性,又融入了地方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为应对多元修复需求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业务实践与人才锤炼中,以“广泛覆盖+深度专精”为导向。业务范围涵盖档案、古籍、老字画、碑帖、西文等多类型纸质文献修复,服务地域从福建拓展至全国,累计修复纸质文献折合A4超过300万页,服务对象包括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大量的实战案例不仅提升了修复师的综合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应对“破损程度不一、修复难度高”的复杂场景的能力。
在人才培育与行业辐射方面,构建了“修复培训+非遗研学+文创开发”的多元体系。累计开展修复培训57期,培养学员近200人,覆盖内部团队与全国档案同行;同时拓展建本刻印、碑刻传拓、手造造纸等非遗研学,结合文创开发,既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维度,又通过“技艺+传播”的模式扩大了行业影响力。尤为关键的是,华匠积极联动国家级行业平台,依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资源支持,组织团队全程参与行业培训,借力特聘导师的指导,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的接轨。
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大。文献修复类型繁杂,从古籍到西文、从档案到照片,对修复师的“一专多能”要求极高,而既懂修复技术又能统筹管理的项目负责人更是稀缺。二是晋升考核体系缺失。缺乏系统、可量化的修复师晋升考核标准,导致考核公平性不足,难以有效激发修复师的工作能动性。三是执业资格认定滞后。比如由人社局颁发的文献修复师资格证书未得到广泛推广执行,修复师的职业身份缺乏权威认证,既影响了个人职业认同感,也制约了民间修复人才在行业内的流动与价值认可,成为人才长远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
社会服务视角下的人才培育探索与思考
□侯萌 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专注于文献修复外包服务的民间企业,山东迈越文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中,积累了贴合企业实际的实践经验。
校社结合,构建人才输入渠道。迈越文保与大连艺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建立稳定合作,以校招为主、社招补充的方式组建了30余人的文献修复师团队。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人才供给的稳定性——高校专业输送为团队注入了具备理论基础的新鲜血液,又通过社招吸纳了有经验的行业人才,形成了“年轻储备+成熟骨干”的梯队结构,为承接各级馆藏档案、古籍及纸质文物修复业务提供了人力支撑。
实战导向,强化人才能力锻造。基层员工通过参与具体修复项目,在处理各类馆藏档案、古籍的过程中积累实操经验,提升修复技术;同时,公司通过强化团队管理、系统培训和后勤保障,为人才成长提供支撑,确保员工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能通过项目获得稳定收入,形成“技术提升—收入增长”的正向激励。
文化引领,凝聚人才发展共识。股东层对古籍保护事业的使命感和长期投入意愿,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业经验与责任心,为团队营造了“深耕文保”的文化氛围。这种自上而下的价值认同,不仅增强了员工对职业的认同感,也为人才留存提供了精神纽带。
然而,迈越文保在发展中也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校企人才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虽然与多所高职院校建立了合作,但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存在差距——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工作强度和实际修复场景,企业需额外投入成本进行二次培训,影响了人才转化效率。
作为古籍保护服务企业,期待有关单位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促进行业发展,增强企业信心;开设古籍保护专业的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大幅度增加实训修复数量,帮助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