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多媒体沙盘往往陷入功能化展示的惯性逻辑,其内容呈现难免被工具属性所框定,从而出现创意让位于功能的情况。
但实际上,作为展陈叙事的重要载体,多媒体沙盘的表达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
今天我们就通过多个案例,来探讨一下多媒体沙盘的更多创新可能。
德国美因茨的古腾堡博物馆(特别策展项目)的 《古腾堡博物馆已搬迁》展项,是该馆在搬迁和重塑阶段推出的系列实验性数字展览之一。
图中所示展项再现了中世纪美因茨的城市布局与古腾堡印刷术诞生背景。
在多媒体沙盘的常规应用中,影像往往以投影线条、动态标注、文字提示等方式,完成地理信息或历史事件的展示。
然而,沙盘也可以成为具有电影叙事潜力的沉浸载体。
通过镜头调度、剪辑节奏与光影氛围的精细设计,历史影像与实体沙盘可以实现高度融合,观众仿佛“走进”一部立体纪录片,在空间中亲历城市的演变、战争的推进、建筑的兴起……
这种「电影化表达」的多媒体沙盘,正在打开展陈创作的新维度。
丹麦史密斯公司在总部企业展厅中的「可持续矿业展项」,通过实体沙盘、自然材质、动态投影与流程可视化的整合,向访客展示了绿色矿场的完整解决方案。
将投影与自然肌理材料结合,以图层式的方式,将复杂的工业流程、能源转换路径或生产布局进行清晰呈现。从而使多媒体沙盘在工业主题中的应用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与叙事潜能。
这种「流程+地形」的方式,为未来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展项提供了更具系统性与沉浸感的表达手段。
俄罗斯在2021年东方经济论坛上的「数字全域」展项,是一个融合了实体模型、数字投影和互动感应的综合多媒体沙盘系统,以沉浸的方式展示勒马加丹州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布局与未来规划。
沙盘被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块,通过手持装置,观众可自主选择区域进行探索。
这种设计打破了数字沙盘「体量决定沉浸度」的隐形认知,不可否认大体量数字沙盘在空间视觉包裹度上有天然优势。
但事实上,小型化的多媒体交互沙盘,完全可以通过浓缩内容密度和革新交互逻辑的形式,来构建「使用者主导叙事」的深度参与感。
丹麦建筑中心的常设展览中,一个名为「未来城市」的展项,以「个体化定制」的形式,带领游客体验了未来城市生活中的智能化建筑与数字化生活。
展项将观众转化为「虚拟市民」,通过身份卡片识别装置,将观众的个人偏好、行为选择等嵌入到沙盘系统中。
观众可在模型城市中选择居住地点、出行方式、出行方式、家庭成员等等,系统则据此生成专属的行为轨迹与城市反馈,实现沙盘内容与个体身份的深度绑定。
这种以「模拟人生」方式打造的「游戏式」光影沙盘,打破了传统光影沙盘的单向输出模式,将观众的个人生活在沙盘中进行推演,抽象的城市规划原理便转化为了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在莫斯科城市论坛,一个由机械升降沙盘、3D裸眼屏和沉浸灯光地幕构成的综合多媒体光影沙盘,成为展会中最具回头率的展项。
展项通过交互,不断变换自身的形态,可在城市演化、规划逻辑、数据生态等多层面展开连续叙事,营造出强烈的科技化空间切换感。
通过将多种展项形式的创意结合,不仅大大节省了展示空间,也拓展了光影沙盘的表达边界,为城市主题、智慧规划、宏观战略等内容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表现形式。
不是把沙盘作为多媒体投影的载体,就叫做多媒体沙盘。
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地将内容逻辑与设计、技术深度融合,来摒弃千篇一律的设计模板。
毕竟多媒体沙盘不应该只是模型与光影的简单叠加,而应成为具备视觉美感与叙事张力的综合媒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