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六麻镇经龙村村民苏健军在清理屋后塌方水窝时,发现泥土中露出半个长满铜锈的“金属桶”。经一名收藏爱好者提示可能是铜鼓后,他立即向当地派出所和六麻镇政府报告。接到消息后,北流市博物馆联合玉林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玉林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民警等赶到现场。通过观察外露花纹,初步认定这是一面北流型铜鼓。
7月15日上午,工作人员以机械配合人工的方式最终将铜鼓完整取出。这面直径96厘米、高55厘米、重约100公斤的圆形铜鼓,鼓面中心饰八芒太阳纹,八晕三弦分,云雷纹相间,有六只蛙饰呈逆时针环列;垂檐,鼓身有实心环耳2对,鼓胸有轻微破损。据初步考古推测,铸造年代为汉代至南北朝之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了解,北流市是北流型铜鼓的主要分布中心,因标准器型出土于北流而将该类型命名为北流型铜鼓。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馆藏北流型铜鼓173面,其中北流市博物馆收藏35面。1955年从北流征集、现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北流型101号铜鼓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重达300公斤,被誉为“铜鼓王”。
考古人员认为,此次出土的铜鼓,对研究古代北流地区冶炼和铸铜技术及古代岭南越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