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或河遗址位于海南省白沙县金波乡石碌河上游的支流南或河北岸,西北距金波农场十九队约1千米。(图1)
遗址于2023年发现并经实地踏查、试勘确认其为一处以旧石器时代为主体的文化遗存。经调查,遗址分布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海南首次发现和面积最大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4年9月至1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联合对南或河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图1 南或河遗址地理位置图
本年度发掘采用正北方向布方,东西向布方10米,南北向布方10米延伸至河岸一侧。考虑到扩方以及未来进一步发掘的连续性,探方东西向以数字编号,至西向东从50开始编号,南北向以字母由南向北从C开始编号,字母和数字组合则构成探方方号。总体揭露面积约100平方米。采用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标准化、精细化的工作流程与发掘方法,出自地层和遗迹单位的遗物一一赋予带有地点、地层和方号的独立编号,使用RTK采集每件标本的三维坐标数据,使用罗盘测量每件出土遗物的长轴方向及倾角,使用相机对所有标本进行拍照,每揭露一个水平层即使用无人机拍照并电脑描图。按层位对所有探方出土过水筛洗,对其中能够辨识的石制品碎片、细微的果壳和碳屑等全部予以采集。(图2)
图2 发掘工作场景
南或河遗址地层保存好,堆积厚,最厚处达4米。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9层,其中①a和①b层为现代表土层。②a 层为质地偏硬的红色土,出土一定数量的打制石器和少量磨制石器、陶器残片,而火塘的发现表明原地埋藏的性质及史前人类的生活行为。②b 层土质为棕红色粉砂质粘土,出土一定数量的石制品,多为大中型砾石或石片工具,如砍砸器、边刃器等。③层为局部出露的砂砾层,从北向南逐渐增厚。石制品面貌为中小型工具并存且伴有原料多样的小型石片。④层为致密坚硬的红色砂质土,该层石制品数量急剧增多,石制品面貌呈现大量的中型或小型石片工具,又以后者数量更甚;同时富含各类原料和各种形态的小型石片群组。在该层发现大砾石周围散落大量小石片、石制工具的现象,可能是古人类在该区域从事石器打制活动的场所(图3)。此外,该层部分探方还发现有大量果壳碎屑。⑤层为红黄色中砂,质地较软,南部可见坡积透镜体。该层石制品数量变少,但仍以小型石制品为主。⑥层棕红色粗砂,质地坚硬,北厚南薄,顶部分布大量坡积砾石,内含较多石制品。⑦层为灰绿色粗砂,质地坚硬,内含少量大型石制品,部分磨蚀严重。⑦层下为基岩风化壳。
图3 ④层发现的石制品打制场景
遗址目前已出土编号石制品近6000件,筛洗石制品已近20000件,另有相当数量的果壳和碳屑遗存。以打制石器为主,零星陶片和少量磨制石器见于②a层(图4)。各层石制品的文化面貌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第④出土石制品最为丰富,分布最为密集(图5)。整体来看,遗址石制品原料多样,有砂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泥岩、片麻岩、灰岩、石英、水晶等,这些原料在河流砾石层均可见到,属于就地取材。类型极为丰富,有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等,其中石片数量最多,大部分最大长度小于5厘米,工具根据大小可以分为中小型石片工具和大型工具(图6,图7)。大型工具根据毛坯可以分为大型石片工具以及砾石工具以砍砸器为主,器型较为厚重。小型工具则以主要以石片为毛坯进行加工,其中可见各类刮削器、尖刃器、凹缺器、石刀等诸多器类。在该遗址中石核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量小石片的存在可能是大型工具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总之,南或河遗址石制品技术特征具有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显示出与华南地区已知石器技术的区别,而小型石片技术则可能受到中国北方地区小石片工业的影响。
图4 ②a层发现的磨制石器
图5 ④层石制品出露情况
图6 ④层出土精美的大型砍砸器
图7 ④层小石片出土情况
经光释光测年,初步得到遗址年代结果为距今1万年前后。从发掘情况来看,火塘遗迹的发现(图8)以及保存良好的人类石制品打制活动现场,表明遗址原地埋藏的性质。结合果壳(图9)的发现,可以推测古人类在此发生了打制石器制作等生产和生活行为。
图8 ②a层火塘出土情况
图9 ④层果壳出土情况
南或河遗址的发掘成果显示其无论在考古新发现还是科学研究及文化溯源和地方文旅建设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社会价值,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目前尚属有限的考古发掘与调查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无疑是海南岛已知保存最好、地层最厚、文化层序最多、遗址面积最大、文化遗物数量和内涵最丰富,且具有明确年代序列的唯一一处史前旷野遗址,极大地丰富了海南地区史前考古的遗址类型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遗址分布面积近5万平方米,原生堆积最厚处达3米,出土石制品原料种类多样,石器类型丰富,且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2.考古发掘揭露遗址良好的保存状况和丰富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现象,显示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连续的原生地层堆积为遗址形成过程、高精度测年和古环境重建提供了重要基础。丰富的文化遗物特别是不同层位序列所体现出文化面貌的差异,以及火塘等重要遗迹的发现,为古人类行为研究以及石器技术的层序演变与古环境耦合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3.系统发掘获取石制品的技术文化传统信息为解决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互动这一重大国际学术课题提供重要线索。从初步整理结果来看,南或河遗址发掘石制品具有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的特征,但又不同于目前所见中国华南地区的石器技术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南亚和平文化可以对比,但又不乏本有的特色。根据将来高精度测年和石器技术分析等研究结果,可以期待这是一支带有独特内涵、具备自适应性发展序列的海岛史前文化,同时有望为有关和平文化传播路径的学术讨论提供新线索,并对和平文化北上还是从中国华南地区南下的学术议题提供新的实质性的考古证据。
南或河遗址的发掘不仅为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人群互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同时体现了其在多方面深远的学术价值,也为海南岛远古文化的深耕迈上新的台阶提供了重要新发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