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刍议 | 高大伦

字号:T|T
2025-05-13 15:43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为:“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作为一个在文物考古一线工作几十年的老兵,笔者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让文物活起来”的肤浅认识。

“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22字,对新时代发展文物保护事业提出了更高、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只有将文物保护好,才谈得上传承利用,所以保护上升到文物工作的第一要务。而要保护好文物,管理上的加强必不可少。但具体到某件文物有多大价值,为什么必须保护,该将其作为何种级别的保护?那就必须不断深入研究,拿出权威成果,做出科学结论,为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而利用必须是有效的,能让文物活起来则是保护已经到位、管理十分出色、价值挖掘充分、利用已见成效的具体生动体现。

图片

焦点访谈:让文物活起来 国宝自己会“说话”

全国文博行业普遍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标志性起始日期,是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文博行业纷纷行动起来,持续开展了10多年的积极探索,做了不少的尝试。让文物活起来,已然成为行业甚至全民共识。对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不断有专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有说既要依靠一点到多点的传统大众传播,又要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联系;也有说体制机制问题的,认为要从顶层出发做好设计;还有说要注重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注重媒体传播形式,要透物见人见精神;更有说要改变重保护、轻利用的思维定势,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做好展览、教育活动、综艺、纪录片、动画游戏等等。汇集众多专家的意见和这10多年的各种举措来看,有必要先厘清何为活起来。

在字典里,“活”有多层意思,其一是生存。活着,活即生,与死相对。比如,让“清明上河图”人物动一动,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这个字另一层意思是生动、活泼、灵活,是让环境和事物充满生机和活力,变得生动不呆板。让文物活起来显然属于后者,是比活和活着更高层面的活。特别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很长一段时期,一说到让文物活起来,不少文博管理者做的就是三维扫描,特别是AR、VR展示。但是真正要让文物活起来,不仅是简单地将文物三维扫描后在展厅播放,也不是早期的“汉马嘶鸣”“宋人抬腿”那么初级。试想,如果每个馆里满墙都是三维扫描展示,而这种展示不过是将实物三维扫描后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以当今的技术手段,这类数字化展示并不能全部展示文物本体的原有全部信息),那么,这种活法也未免过于单调枯燥。活起来应该不拘一格,是多个层面、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展示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信息,尤其是对实物直接观察不易获得、不易理解的各种信息,以及文物本体信息所涉及和衍生的相关信息。三维扫描、AR、VR只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多种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也不是每一件(组)展品都适合、都必须要搞数字化展示。举例来说,展览主题有创意,吸引不少观众怦然心动,是让文物活起来;单件展品有故事,组合起来有逻辑,构成大故事,是让文物活起来;既有教科书式讲解,也有启发式讲解,是让文物活起来;既有为一般观众服务的设备设施,也有为弱势残障人提供的服务设施设备(如无障碍通道、盲文和手语导览等),是让文物活起来;出版专业研究著作,将各种研究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卡通等方式展示给观众,是让文物活起来;生动精彩的讲座、循循善诱的讲解,是让文物活起来;装帧漂亮的展览图录、朴实无华的展览拉页,是让文物活起来;埃及开罗博物馆文物搬迁至新馆的盛大巡游,是让文物活起来;三星堆博物馆从祭祀坑考古发掘到建馆、开馆现场直播,是让文物活起来。对于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来说,文物三维扫描展示、AI和VR展厅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主要着力方向,更不是唯一的方式。往往一个极具创意的展览主题、一到几件重要文物的亮相、一个好的营销策划、一本小书、一个好的讲解(讲座)都能让文物活起来。这一目标是贯穿于文物工作各环节,特别是策展环节的自然结果。

图片

   青铜神树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博物馆和遗址公园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机构。“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学校,教师传播知识是一件很神圣又严肃的事,学校传播的是权威的、科学的知识。但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用各种办法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添置各种直观教具,安排社会实践,数理化课还让学生多做各种实验等等。博物馆也是同理,配若干图表、适当的场景复原、互动式参与、沉浸式体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一些辅助展览也应与时俱进,以虚拟或增强现实的现代化方式展示,无疑也是可取的。但无论学校还是博物馆,传播知识时都要牢记:切勿过滥和太俗,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学校和博物馆是传播专业知识的地方,不是演出中心、电影院、戏曲表演场所,娱乐过度、娱乐至上,很容易让观众把真正的历史和戏说混淆,把科学和迷信颠倒,这就是国外从《宝城艳姬》《夺宝奇兵》到《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热门的电影,都没见到有任何一家博物馆参与策划和投资。国内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寻龙诀》之类电影也没有博物馆主导和参与,也是这个道理。再说电影、电视等娱乐行业投资风险非常大,参与投资是市场行为,作为公益性、非营利的博物馆应当与之保持距离,这是单位公益性和教育机构性质所决定的。文博行业让文物活起来的措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专业和教育,在这个范围内让文物活起来才是我们的本业和本事,利用自己的地盘和体制优势,搞庙会、做餐饮、卖高价商品,虽也可能让文物活起来,也可能让门庭若市,赚得盆满钵满,但那不是本业,是与民争利、是不当竞争、是垄断经营,非但不能鼓励,着实应当喝止。

让文物活起来,并不意味着让文博行业独家来做。文物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历史文化价值是其中之一,这方面的专业阐释和传播,历史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当仁不让。对历史事件,对历史信息载体的文学描写和大众娱乐,从古至今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如唐代玄奘取经历史被演绎成《西游记》,武王克商被改编成《封神演义》,《三国志》转换为《三国演义》,这些工作都不是历史学者们做的,历史学者也不该去做。如果某位历史学者也能将历史编成演义,那他的演义作品就不是历史论著。他们演义的历史故事也不能在博物馆里展示(除非这是一个文学作品博物馆),道理极其简单,因为它们是文学作品,早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这类作品归为“小说家言”类。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去讲讲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去传播、讨论、抨击,因为文学和历史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他们所作所为,也是让文物活起来,只不过是从文学、艺术等角度去阐释表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行各业都可以让文物活起来,不能、不该、不可能只由文博系统一家来做。历史考古文博专家应做好文物的价值阐释,但不可能垄断对藏品展品的阐释传播权。行业内外各自发挥才智和专长,才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做好让文物活起来这篇大文章。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