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

字号:T|T
2025-05-13 15:39 来源:国家文物局
图片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 金瑞国: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

 

自2009年起,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已连续举办16届,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影响力持续扩大,已发展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节日。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活动推动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交融,吸引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了解和参与博物馆事业。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文利先生,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先生,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女士,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正航先生。我是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包括主发布环节和媒体提问环节。

 

首先,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文利作主发布,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情况。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罗文利: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五月的北京,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非常高兴能与各位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媒体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促进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关注和参与,推动全球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于次年起开始举办庆祝活动。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自此以后每年均组织国际博物馆日相关活动。2009年起,国家文物局开始与省级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主会场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6届。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此次活动将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通州区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首都博物馆协办,主会场设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活动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主要有以下亮点和看点:

 

一是公布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情况。在活动当天,我们将公布2024年度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向公众直观展示上一年度全国博物馆发展概况。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择优组织实施一批文物出境展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力度,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公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2022—2024年度)结果,系统评价全国一级博物馆过去三年的总体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公布第二十二届(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结果,引领带动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提升。此外,还将发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公布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进行亚洲文化遗产联盟落户北京的签约仪式,也值得大家关注。

 

二是举办主题展览和系列精彩活动。主会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开启中华文明起源展系列之:“看•见殷商”展览。该展览汇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20余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共338件/套,从揭示殷墟考古的意义入手,展示殷商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生活,以及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同时,5月18日晚将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通过“三庙一塔”参观、运河夜间游船和“市民寻宝记”文化市集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现通州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魅力。此外,今年活动的另一亮点是启动“北京博物馆季”,这也是北京市总结去年“博物馆月活动”经验基础上的“升级版本”。届时,北京将组织全市博物馆、各区政府和文商旅体资源,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为起点,到国庆节后结束,每月设定活动主题,举办展览、文创、艺术、研学等主题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城市的节日”。同时,北京博物馆季期间,京津冀三地文物主管部门也将联动组织开展系列展览和文化活动。

 

三是举办“一主两分”三个论坛。每年的博物馆日都是学术交流和研讨的盛会,今年也不例外。我们将围绕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举办博物馆日主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三个论坛,这些论坛都向公众开放,也希望媒体朋友加大宣传。主论坛除邀请国内博物馆界代表、知名学者、文化名人、教育领域专家、志愿者和社区代表外,还邀请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国外博物馆等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在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应对挑战,分享交流国内外博物馆创新经验和策略。青年论坛依然通过提前征集论文,从中遴选35名来自博物馆、高校的优秀青年的学术论文进行展示,其中8名优秀青年代表将发表主旨演讲。今年的策展人论坛除选取“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的部分项目代表外,还邀请了“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精品展览”部分项目负责人代表参与论坛讨论,从国际国内不同视角进一步加强交流,讲述策展思路和故事。

 

四是统筹全国宣传活动。上个月,国家文物局印发了组织开展2025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通知,全国各地也将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浙江省将举办首届全省文博创意大会,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发全省文博单位的创新活力。江苏省将举办“吴地聚珍”“礼制•时尚”等主题展览,以及“爱无界•博感知”等线上线下融合的特色活动,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陕西省将举办“千年之约”西安碑林博物馆之夜以及系列讲座等活动,增强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供给,让更多公众走进、了解和关注博物馆。四川省和重庆市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川渝主会场活动,深度挖掘川渝两地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两地文化交流与协同发展。其他各省份也将举办本地区主会场活动,通过开展专题展览、流动博物馆、文化讲座、公益鉴定、文创发布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以及数字展览、网络直播、文博知识网络竞答等线上特色活动,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此外,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我们将整合全媒体资源,打通全媒体渠道,形成全媒体矩阵,做好全方位宣传,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将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官媒首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等中央主流媒体平台同步发布相关信息;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新京报等媒体矩阵协同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直播与话题推广;同时联动地铁电视、城市大屏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有效提升公众关注度与参与度,营造共建共享“博物馆之城”的城市文化氛围。后续,还将对部分重点活动进行深度挖掘、跟踪报道,扩大热点效应,提升博物馆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相信,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一定会为社会各界带来一场独具魅力、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我也衷心希望,媒体朋友们持续对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以及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给予积极关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跟踪报道,把博物馆鲜活、立体的形象完整展现给广大公众,让博物馆更深切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再次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 金瑞国:

 

谢谢罗文利副局长的精彩发布,让我们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有了全面了解,也有了更多期待。

 

下面进入媒体问答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请问如何理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罗文利:

 

谢谢您的提问。我刚才讲到了,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197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当时并没有设立特定主题。从1992年开始,为回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国际博物馆协会才开始每年设定一个主题。自2020年起,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积极响应。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重点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社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从而完成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等。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更新迭代,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的增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也在日益凸显。从过去博物馆门可罗雀,到现在“一票难求”,从过去作为文化生活的一个可选项,到现在不可或缺,从过去的文化守护者,到如今作为社会的建构者,博物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所以我理解,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也必须审时度势,守正创新,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方面,要坚守初心,要坚持博物馆的公益属性,确保博物馆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宗旨不变,确保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不变。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采取扩大供给,优化服务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要善用技术手段和力量,在社会变迁中与时俱进,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推动可持续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

 

以上是我对今年主题的理解。再次谢谢您的提问。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 金瑞国:

 

感谢罗文利副局长从历史沿革、时代使命等维度对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作出的阐释,“以不变应万变”“于变局中开新局”,既彰显了博物馆守护文明根脉的定力,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智慧。

 

请继续提问。

 

北京电视台记者:

 

刚才罗文利副局长提到北京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可否请张立新局长详细介绍一下?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 张立新:

谢谢您的问题。我先将北京关于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包括开幕大展以及配套活动的情况做一个整体介绍。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将在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举办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这是继2017年和2021年之后,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三次联合举办主会场活动,充分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支持,对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关心,我代表北京市文物局感谢国家文物局对北京文博工作多年来的指导和帮助!

 

今年的主会场活动主要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庙一塔等场地举办。北京市为主会场活动配套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之“看·见殷商”大展、博物馆之夜、北京博物馆季等多项展览、活动。开幕式现场我们还设置了博物馆科技成果展示,多个博物馆科技应用场景将集中亮相,相信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看·见殷商”大展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继去年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首展——三星堆大展之后的第二展,也是主会场活动的开幕大展,展期从5月18日至10月12日。展览汇集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博物馆等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商代珍贵文物,对商文明早中晚期进行全景展示,其中一级文物及重点文物达54件(套),很多文物从未进京展出,文物背后的故事更是挖掘不尽。这些文物的聚首不仅是文博界的盛事,也一定会让观众朋友们大饱眼福。展览5月1日到9日开售早鸟票,反响热烈,已经未展先“火”,10天售出早鸟票21199张,观众观展热情高涨。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动全市文商旅体各类资源,陆续推出票根优惠等措施;提供VR、MR体验、文创、教育研学、旅游、演出等服务;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博物馆之城》第三季节目,将于5月16日在北京卫视播放,揭秘展览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北京博物馆季是主会场活动的配套活动,由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市文旅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教委,中国文物报社和相关区联合举办。从5月18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启动,至10月8日结束,覆盖暑期、国庆假期等博物馆参观旺季,每月设定主题,推出“五月展览月、六月科技月、七月文创月、八月研学月、九月教育月”系列活动,构建“博物馆+”多业态协同发展模式,努力把北京博物馆季办成城市的文化品牌。

 

其中,五月展览月以“家门口的文博盛宴,一次就‘逛’遍千年”为主题口号,重点推介“看·见殷商”展、将于本月重张开放的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汉文化主题展览、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中国国家博物馆“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等;发布“暑期来北京,逛博物馆带上我——2025北京看展全攻略”,鼓励各博物馆积极参加“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加大对各类展览的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海内外游客走进博物馆。

 

六月科技月以“玩得转的科技,摸得到的历史”为主题口号,举办博物馆科技融合圆桌对话、科技企业应用成果路演等活动,科技赋能博物馆发展,创新博物馆科技应用场景,促进博物馆和科技企业双向奔赴。

 

七月文创月以“把博物馆的奇妙创意装进你的生活”为主题口号,举办消夏博物馆文创“妙”会、北京博物馆文创品鉴会、发布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北京中轴线、长城文化主题赛道获奖作品、博物馆文创走进重点商圈“快闪”销售,推动博物馆“大文创”开发,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和文化消费。

 

八月研学月以“博物馆研学,开启求知新旅程”为主题口号,推出“北京文博护照”和博物馆“通关文牒”、发起“我的博物馆研学”短视频/vlog征集等活动,打造体验式研学新生态。

 

九月教育月以“在这里读懂北京,给心灵一场文化SPA”为主题口号,推出“博物馆第一课”,通过线上课堂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观看;发布博物馆教育课件资源库,搭建馆校融合平台等,丰富博物馆教育功能,推动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馆校深度融合。

 

十月收官月举办“岁月典藏·未来之光”北京博物馆季成果发布会,推出10佳展览、科技、文创、研学、教育推荐项目;举办北京策展人国际对话会,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北京展览”品牌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5-9月每月制作推出系列科普视频《读·博丨展览的N种打开方式》,结合当月主题告诉观众如何参观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通过以上北京博物馆季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影响力和辐射力,更好满足观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为更好营造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城市文化氛围,北京市各区将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相应的宣传展示。如城市副中心在通运路、通运南路、上码头路、紫运中路铺设道旗,对场地周边公交路线投放车身广告,在商圈大屏投放主会场和“看·见殷商”展宣传视频,在运河上举办灯光秀等。朝阳区在蓝色港湾等多个重点商圈推出北京博物馆消夏文创“妙”会,汇聚故宫、国博等顶流文创IP展卖。海淀区精心策划了以“跨界、AI创、光影、科探”为主题的四大系列活动,打造推出博物馆系列主题游径。

 

相信在国家文物局的全面指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下,在北京市各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同下,今年的主会场活动一定能够圆满成功。刚才我们发布了主会场的活动,殷商大展以及配套的博物馆季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希望大家关注。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以及配套的一系列活动,为市民打造一场文化的盛宴!

 

谢谢大家!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 金瑞国:

 

感谢张立新局长对北京主会场活动的详尽介绍。从“看·见殷商”大展,到五大主题月的北京博物馆季活动,再到各区联动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相信这场以博物馆为纽带的城市文化盛宴,将能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请继续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前几天,国家文物局刚发布了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观众人次,多个省份创历史新高。面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请简要介绍2025年度优化博物馆开放服务、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有关工作情况。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 刘洋:

谢谢您的提问。根据统计,今年五一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的数量超6000万人次,相较于去年增长了17%,可以看到“博物馆热”还在持续升温,特别是马上暑期就到了,博物馆即将迎来新一轮人流高峰。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强供给能力。相比往年,今年年初我们就提前启动了2025年“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活动,目前100个项目中已有46个展览对外开展,还有25个有望在上半年向公众开放,这些展览可以为公众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同时,我们还将指导各地文物部门做好资源统筹和组织调度,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等大馆要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其他各级各类博物馆也将结合自身资源特点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展览和活动。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文创试点工作,支持博物馆开发更多的精品文创,满足大家的文化消费需求。

 

其次,优化开放服务。指导各地持续提升开放服务,科学实施预约机制,能不预约就不预约,确需预约的也要进一步优化预约流程、简化预约程序,进一步提高预约参观的便利性。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和观众参观体验,每个博物馆都设定了自己最大的观众接待上限,一些热门的场馆都会采取预约制,这也是保护观众参观质量的有效方式。所以在这里呼吁广大观众,特别是博物馆所在地的观众朋友,尽量能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博物馆参观,可能会获得更好的体验。我们也会支持各地在充分评估博物馆的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延时开放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另外,针对“黄牛”抢票等一些社会乱象,我们也会和文旅部、公安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适时开展专项行动,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另外,进一步拓展服务形式。目前,数字展览成为扩大文化供给的一种重要方式,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强调科技的作用。我们将大力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通过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以及流动博物馆等形式,打通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以上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谢谢大家。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 金瑞国:

 

感谢刘洋司长的回答。增强供给能力、优化开放服务、拓展服务形式三方面内容,既直面“博物馆热”带来的挑战,也以务实举措推动满足公众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

 

请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请问今年“博物馆之夜”有哪些精彩活动?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林正航:

各位媒体朋友、市民朋友们、“河粉”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与大家一同相聚在这场魅力文博预告会。通州区位于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既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座生机勃发的现代化新城。很荣幸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承办地,期盼大家来到“运河上的通州”。接下来我着重介绍一下“博物馆之夜”的活动安排。

 

活动的第一站安排在“三庙一塔”景区,参观儒家的文庙、道教的紫清宫、佛教的佑胜教寺,以及北大博雅塔的原型燃灯佛舍利塔,这些是通州历史记忆与文化交融的活文物。第二站安排在大光楼,也就是古时的验粮楼,在此乘船游览千年大运河北首,大运河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仍在使用的世界文化遗产。第三站安排在漕运码头文创市集,这里将历史文化和时尚创意巧妙融合,展现运河文化的时代活力和时尚魅力。此次活动时间为5月16日至5月18日,我们将通过景区游览、古迹参观、运河泛舟、码头乐购等为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欢迎市民朋友们周末来打卡。以下介绍活动的具体安排。

 

第一站:走近千年古塔,触摸历史印记

 

建议市民朋友们乘坐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在高楼林立的北关地铁站D出口出站,沿司空分署街步行600米即可抵达“三庙一塔”景区南广场,“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博物馆之夜”第一个打卡点就到了。这里是每届城市副中心马拉松的起点,欢迎跑友们来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向北走会经过大成殿、佑胜教寺、紫清宫,期间会看到曾在水下沉睡400年的千年皇木,这是紫禁城建设的历史见证;也可以看到700年历史的镇水兽,这是大运河漕运兴盛的古老象征。再向北,就是燃灯佛舍利塔打卡点,您可以静下心来聆听2248个铜铃在风中诉说历史,也可以在夜晚欣赏美轮美奂的燃灯塔光影秀。如果您是文博的深度爱好者,还可以考古一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燃灯塔塔榆,在西海子湖的东北角探寻通州古城的城池地标,或去拜谒不远处的李卓吾墓。此外,我们还在特定时段安排了山西梆子、潞安大鼓等非遗演出。继续往东,即将到达第二站的乘船地点。

 

第二站:尽览运河画卷,邂逅诗意流光

 

大光楼,既是历史的复刻,也是防洪工程的需要,从这里乘船开启运河的流光幻彩之旅。舟行大运河上,您能体验光影中的“运河上的通州”,体验一下时代少年团刚刚走过的“水上红毯”,在光影交织中见证通州从千年古渡到未来之城的华丽蜕变。随着游船继续行驶,您将在城市绿心段打卡有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之称的“三大建筑”,提前远距离偶遇即将在大运河博物馆亮相的殷商大展。继续行船,两岸绯红的桃花、俏丽的杏花、淡雅的李花等竞相绽放,与依依垂柳交相辉映,形成了“桃柳映岸”的优美画卷。此外,我们还在特定时段安排了北京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在千荷泄露桥上演奏《大运河》民族交响诗乐,北京城市副中心帆船公开赛的参赛队也将在这里展开精彩的训练表演,用点点白帆组合成运河上的灵动乐符。您会在对运河光影的依依不舍中到达第三站漕运码头。

 

第三站:漫步文创市集,探秘文化新声

 

在漕运码头下船,就会见到充满诗意的“运河上的通州”打卡点位。我们召集了近50家特色摊位组成“市民寻宝文化市集”,市集内设各省非遗展卖区、手作体验区、古文化风情体验区等,包括有最火的国字头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孔庙国子监博物馆等在内的10多家北京市内大中博物馆和我区20余家博物馆艺术馆、10多家非遗项目传承人带来的特色文创产品与技艺展示。您可以在此打卡互动,参与投壶、猜灯谜、皮影表演及古装cosplay体验,领略文博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风采,邂逅传统文化的知音。

 

此外,为了迎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我们的通州博物馆将于5月13日也就是明天焕新亮相,精美的宝光寺铜钟、神秘的军粮经纪密符扇以及手持烤鸭憨笑出圈的辽代干饭姐等189件(套)文物恭候大家的莅临。

 

各位朋友,“千年运河文脉长,博物万象启新章”。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燃灯塔的风铃为您和鸣,运河光影的华章为您绽放,漕运码头的鱼灯伴您乐购。与此同时,通州区博物馆、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北京声音艺术博物馆等在活动期间将全天开放,欢迎朋友们前来参观,成为大运河的粉丝。河粉朋友们,让我们在大运河的波光里触摸历史,在博物馆的星火中照见未来。我与穿越千年的运河帆影、跃动古今的非遗匠心、震撼人心的殷墟大展,邀您共赴这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之旅!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 金瑞国:

 

感谢林正航副区长的回答,也非常感谢北京市和通州区的邀请,欢迎大家在博物馆日前往打卡,领略运河中的千年文脉。也欢迎大家关心和报道未来持续五个月的北京博物馆季活动。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与解答,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古都北京、运河之畔、城市副中心,让我们共同期待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看博物馆如何以文明传承之坚守、青年群体之活力、科技创新之锐意,回应快速变化社会的时代和未来命题。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