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志清:汇聚众力,迈向古籍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字号:T|T
2025-05-07 15:23 来源:藏书报

今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十周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实施已经走过18个年头,从政府主导逐步发展为社会共同参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各自发力又协同共进,共同推动古籍保护事业发展,成果卓著,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踏出坚实且深刻的脚印。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围绕政府交办任务稳步推进、扎实深耕,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则在动员社会力量、搭建交流平台方面成效斐然。

图片

01协同共进:汇聚众力推动古籍保护

“从最初仅有部分图书馆界、出版界、高校古籍工作者参与,到非遗传承人、科学家、收藏家、传媒人士等社会各界的纷纷加入,古籍保护已经慢慢从专业领域逐步走向公众视野,成为大众共同参与的事业。”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原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副主任张志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过程中,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做了不少工作,这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
2015年7月,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这项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统筹协调、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的品牌活动,为古籍普查攻坚扫尾、古籍后备人才培养、“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持续推进、古籍保护理念走近大众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是协会的一大创举、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古籍普查工作进程中,有些馆力量相对薄弱,特别是不少市、县图书馆规模比较小,古籍存藏量不多,缺乏专业普查人员,开展普查工作难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协会组织协调高校师生利用寒暑假投身其中,普查登记了大量此前未被记录的古籍,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普查登记工作,推动了普查工作进程。”张志清说,除此之外,协会还积极联合各界力量走近古籍保护,比如成立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这是团结私人古籍收藏家参加到古籍保护工作中来的关键举措,搭建了藏书家们开展交流、为古籍保护积极建言献策的平台,很有利于大家形成合力。随着越来越多如造纸、古籍文创、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企业纷纷投入到古籍保护事业,协会陆续成立传统写印材料研究专业委员会聚拢馆藏单位和生产实践单位代表,构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成立典籍文创工作委员会整合各馆及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典籍文化的研究与转化,等等。“藏书家、传统写印材料制作者、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典籍文创工作者、古籍装备生产者、数字化技术企业、出版者等纷纷加入古籍保护,在协会的领导下共同发挥作用,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片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现场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则下大力度携手大型媒体和头部企业,在促进古籍活化方面成果丰硕。阿里巴巴启动花呗文物守护计划,修复了敦煌遗书、《西游真诠》、《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等珍贵典籍。字节跳动投入重金开展重要古籍修复项目,修复了《永乐大典》“湖”字册、样式雷图档等珍贵古籍,目前正在开展第二期古籍修复,南京图书馆藏顾炎武手稿《天下郡国利病书》、南开大学藏钱大昕手稿《疑年录》等也在修复之列。这些都是社会力量投入古籍原生性保护的具体行动。同时,字节跳动还投入资金开展古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与馆藏机构合作开展古籍修复培训,使一批古籍修复人员的实践技能得到显著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成为古籍保护的中坚力量,有力支持了全国古籍工作。” 张志清介绍。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古籍数字化尤其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北京大学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作为协会古籍智能开发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联合了很多企业参与到古籍数字化工作中来。“他们牵头与字节跳动开展了‘识典古籍’的开发与研究等大量工作,波及面很广,全国很多高校师生、社会人士都参与进来,义务进行古籍数字化、数字化后的文字校对,我觉得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
图片
在古籍活化宣传方面,张志清表示,从字节跳动到央视纷纷以短视频、微短剧等形式讲述古籍“高冷”面具下那些鲜活、有趣、动人的故事,增进观众与古籍之间的“互动”,有非常精彩的成果。“像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以创新的视角和精美的制作,生动展现了古籍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家文物局领导亲自调看,成为古籍活化的经典范例。字节跳动旗下番茄小说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共同开展的征文活动同样成绩亮眼,以古籍为蓝本创作的历史小说和文学作品投稿量超过3万部,签约5000部,15部作品获奖。第二届征文活动更是热度高涨,投稿量突破4万部。众多创作者从《山海经》《史记》等古籍中汲取灵感,以全新的文学形式让古籍中的故事和智慧走进大众视野。”张志清感慨,这些充分说明在国家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大众通过自己的笔来参加古籍活化这项工作已经方兴未艾,而且形成潮流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通过不同路径、共同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古籍保护事业已经有了显著成效。
02变革之路古籍保护的几个阶段跨越

回顾过往,古籍保护事业一路走来发生了很多变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古籍保护实现了多维度的深刻变革。”张志清指出,一方面古籍修复从传统技艺迈向科学修复。“过去,古籍修复主要依赖师傅的经验和传统技法,如今,现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甚至AI辅助修复已经逐步开展了。”在张志清看来,包括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正在做的团标建设等在内,各方力量的投入都在推动古籍保护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古籍保护事业发展从各自为战走向规范统一,这是张志清感受到的第二点变化。“早期,古籍保护领域缺乏有效整合,各单位和个人独立开展工作,信息交流不畅,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进和协会的成立,行业凝聚力不断增强,各地古籍收藏单位定期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分享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协会引导各界社会力量踊跃加入,共同为古籍保护事业奋斗,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

图片
▲AI把中国典籍故事变成大片

如何从古籍中挖掘、整理、阐释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新文化建设中来?这就涉及古籍保护范畴的扩大,从原生性保护到再生性保护,再拓展到传承性保护。张志清举例说,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从数字化发展到智能化,大家都在积极想办法。央视做了“AI看古籍”,是首部数字文生影片。以古籍元素为灵感开发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如《黑神话:悟空》《哪吒2》等,博物馆推出的“古籍IP”系列文具、饰品,以及以古籍故事为蓝本制作的动画、游戏,这些都是古籍活化的一方面,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让古籍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走向大众,实现了传承性保护。

在协作模式上,从分散发展转变为中央统筹下的全面协作。张志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过去古籍保护各环节相对独立,如今在中央统筹下,形成了从古籍收藏单位、高校、研究机构到出版机构、传媒领域等社会各界协同合作的格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方力量,在古籍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社会阐释、传媒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古籍保护事业发展。

03殊途同归:事业产业并重,共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面对未来,高质量发展成为古籍保护的重要课题。在中央强调传承性保护、统筹全局的大形势下,张志清认为,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单纯的古籍保护事业变成事业与产业并重、协同发展。事业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才是更大的未来。

目前,古籍保护工作仍面临挑战。普查工作尚未彻底完成,金石拓本、舆图、少数民族古籍、特藏品等普查有待深入开展。原生性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古籍修复效率还需提高,公藏单位等待修复的古籍数量众多,修复工作压力巨大。因此,古籍修复的发展要进入到社会化层面。张志清谈到,近年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等民营企业坚守古籍修复,逐渐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应该以此为范本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修复。“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古籍修复项目,协会也可协调藏书家、企业等出资助力建立大型修复中心,提升修复效率。”张志清强调,在古籍保护的各个环节,产业的支撑至关重要。从普查所需的先进设备,到原生性保护的修复材料、工具,再到再生性保护的古籍影印、数字化,以及传承性保护的文化创意开发,都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当产业协调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时,古籍保护将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在再生性保护中,古籍影印需要出版企业帮助,古籍数字化需要数字化头部企业支持,古籍活化更需要社会各界参与。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图片
▲2024年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研讨交流活动现场

近年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做了一部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各级古籍存藏单位都在积极推进古籍活化普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全国文创联盟的成立、国家典籍博物馆及各地典籍博物馆的建设,以及河南李仁清传习所等企业参与的古籍传习所的设立,都彰显了事业与产业融合的良好态势。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张志清看来非常关键,他呼吁“需进一步加强业界事业与企业人员的合作,为企业家、收藏家提供更多参与平台,促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古籍保护,古籍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