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古发现共绘中华文明绚丽画卷​——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字号:T|T
2025-04-21 15: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图片王巍

“清理遗迹,我们与祖先对话。起取精美文物,感受文明的辉煌。追本溯源,五千年文明史绵长。研究阐释,再现中华文化荣光。肩负使命,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学家王巍作词作曲的这首《考古队员之歌》,生动描摹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中国考古工作者的形象与担当。

1978年至1982年,王巍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他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持过多项重大遗址考古发掘项目,3次获得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该项目实施以来,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并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

从大学时算起,王巍步入考古领域已超过46年。这些年来,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实地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他著书立说,不仅撰写学术论文与专著,也推出科普文章与书籍;他是实至名归的“三星堆文化大使”,致力于考古成果和历史知识的普及传播……“文明起源研究是人类历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课题,发现和构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中国考古学的根本任务。感受、阐释和宣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考古人的使命。”王巍说。

01
“拼图人”共绘中华文明画卷

回忆这些年的考古工作,艰辛和快乐历历在目。王巍说,考古的工作地点往往是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户外作业要直面严寒酷暑,用脚步丈量历史,并以最谨慎的态度清理遗迹。“过去,考古人的工作条件尤为艰苦。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大学实习是在河北蔚县进行考古调查,两个人一组,住在老百姓家里。当时,我和同学每人背十斤挂面、一块小砖头那么大的固体酱油,每天就借一个锅,拿清水煮面条、拌酱油吃。还有一次在新疆楼兰考古,赶上沙尘暴,五六米之外都看不清人……”王巍说,“但考古作为一个不断发现未知的过程,是一项充满希望和魅力的事业。通过我们的调查发掘,能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重要的考古发现甚至会改写历史,这是支撑考古人的精神支柱。不断有惊喜,也不断有谜题需要解开……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知不觉我经历了40多年。”

这样的心声,也被王巍浓缩在自己所作的歌曲《我是中国考古人》中:虽然“不能常陪伴家庭”,但为了“探索文明”的努力,让人“风餐露宿,乐在其中,日晒雨淋,意志更坚定”。他经常对学生和同事说,我们中国考古人,就像在一起共同描绘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每一个考古发现,都会为整体的画卷提供一小点或一个线条、一小块的彩色——如果是像三星堆、殷墟那样的大发现,就会增加一大块亮丽的图形。

作为考古咨询专家组组长参与三星堆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是王巍考古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1986年的一、二号坑已经有那么重要的发现,新的这些坑是不是还能有重大发现尚不得知,虽然经过事先探测,感觉底下有金属,但是在三号坑发掘中,发现大批腐朽了的象牙,再往下挖,看到第一件青铜容器的边缘露出来时,那种兴奋的心情还是难以尽述的。”2021年的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三星堆的新发现也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发现了数以百计的青铜器和玉器,加上一个又一个坑大量文物的出土,发现了很多重要的、之前从没见过的东西,通过新一轮考古将其完整揭示出来,改写了我们对古蜀文明的认识。它的青铜铸造工艺、它的信仰体系,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绝对是领先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青铜文明中也是首屈一指。”王巍说,能参与这种世纪大发现真的很荣幸,期待未来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让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蜀文明的面貌更加清晰。

“考古这个学科是要靠新的发现来验证甚至纠正原来认识的,所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考古工作者的偶然发现,有可能改写像郭沫若先生、夏鼐先生,乃至我们这代人基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得出的认识。这对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很有利,但同时你要具备本领,掌握正确的考古知识和方法,还要耐得住寂寞、坚韧不拔。”他说,“如今,中国考古的科技化水平日新月异,民众对考古的兴趣与需求不断增加,年轻一代考古人赶上了空前的时代,希望考古的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图片
王巍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2年“年度学者”时的画像

02
探源工程实证文明五千年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究竟发端于何时何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些问题牵系文明的根脉,牵涉“何以中国”。

全称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一项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近20个学科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王巍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

王巍向记者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源起。此前,关于中华文明究竟有多么久远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比如20世纪80年代王巍在日本留学时,阅读日本学者撰写或翻译出版的研究世界文明的著作,看到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都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印度文明也有约4500年到4600年的历史,但讲到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从商代晚期以河南安阳殷墟作为都城开始。因为那时国际上流行以“文明的三要素”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即冶金术、文字的使用及城市的出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只有依赖于考古发现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研究。2002年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预备性研究,由王巍和时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的赵辉领衔,2004年春,工程正式启动。

据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等进行考古调查、发掘与多学科研究,对各个地区的文明起源、形成的过程,各区域间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华文化圈的过程,以及随着夏商周王朝在中原的建立,中华文明由各区域文明的起源、形成到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历史格局的形成,都取得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成果。

该工程摆脱“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出距今5500年至4000年间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文明的演进,并最终汇聚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和发展道路。在王巍看来,规模最大的史前城遗址,也是五千多年文明最充分的实证,就是大家现在熟知的良渚古城。2013年8月,良渚古城和神木石峁古城的发掘入选“世界十项重大考古发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成功申遗。世界遗产理事会关于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一项承载着“中国考古学百年梦”的重大工程,学者们接续努力,推动一系列研究成果落地。据报道,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研究成果的宣传传播渠道也不断拓宽。考古发掘的一次次“上新”,为实证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正如王巍所说,深化探源研究任重道远,期待不断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破解更多的历史之谜。

03
考古学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特性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全面系统深入地阐释了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面对中华文明的浩瀚命题,王巍曾数次撰文,从考古学的视角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分析思考。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因此,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表征。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从楷书、草书到行书,汉字一直延绵至今。100多年来,中国考古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简牍、帛书等,它们与流传至今的《尚书》《诗经》《春秋》等诸多文献一起,佐证了中华文明连续的历史。

此外,几千年来延续至今的许多信仰、理念、习俗、制度之中无不蕴含着这种连续性。例如,“中”的观念源远流长。作为其表现形式的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的城市规划原则,建筑的中轴线规划理念,左右对称、前后几进院落的高等级建筑格局,在被学术界认定为夏代后期都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布局中已有明确体现,在被学术界认为是河洛古国首都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也已初见端倪。周王朝建立后,周成王命周公设计洛邑的城市布局规划,将这一理念发展完善为宫室制度。此后,历代王朝的都城都承袭了这种宫室制度,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完善。到元大都和明清时的北京,更将其发展到极致。

王巍认为,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持着深沉的文化基因,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不迷失、不动摇,沿着自身的历史轨迹不断发展。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与此同时,王巍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特性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互为因果的。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样能在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得到验证。以创新性为例,创新性始终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丝绸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代表成就之一。山西夏县西阴村和师村遗址,曾出土距今6000年前的蚕茧和用石或陶制作的蚕蛹;在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曾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丝织品残片,表明距今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已经发明了养蚕缫丝。此后,丝绸织造技术不断进步。长江中游地区春秋时期的楚墓出土了多件丝织品。到汉代发明了提花机,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襌衣重量不到100克,堪称奇迹。另外,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中华先民接受了西亚地区的冶金术。当时,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冶金术多是铸造简单的工具和武器。中国古代工匠结合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发明了用陶范铸造青铜容器的方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铜爵、铜斝、铜盉、铜鼎等形体较大、造型复杂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十分精湛。

04
推动历史考古“见众生”“见世界”

在海南兴隆小镇一个普通的菜市场上,一位男子盯着王巍看了半天,终于过来跟他打招呼,问他是不是“电视里讲墓葬的那个专家”,并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该节目。日前遇到的这件小事让王巍感到欣慰,因为这说明民众对历史考古的兴趣越来越高,也折射出历史考古传播工作的卓有成效。

事实上,王巍这些年来创作歌曲、做讲座、出书、撰写文章以及参与相关主题的节目和网络直播等,都是在为考古和历史“见众生”而努力。2021年3月,王巍应邀参加了央视对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的直播,相关话题登上多平台热搜,收视率创新高,引发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明的浓厚兴趣。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当日,王巍又现身为网友导览。每次直播,王巍都密切关注网友的提问,及时进行解答。他说,自己希望尽可能向网友传递科学严谨的考古和历史知识,让世人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明。

如何更好挖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王巍本人一直以来关注和努力的重点。他再次提到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对我触动非常大,所以我这几年主要的方向,一个是继续深入研究,一个是推动社会传播。”

近年来,王巍陆续出版了《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源来如此:跟着考古学家去探源》等3本通俗读物,将探源工程严谨的学术成果进行大众化、创造性转化。更令他感到欣慰的,还有推动探源工程关于中华文明的研究成果写入初中历史课本。2019年春,王巍受邀参与修订初中教材,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2024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修改充实了多处文字描述和照片,系统呈现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新教材在第一单元中将第3课“远古的传说”修订为“中华文明的起源”,重点介绍了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以及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王巍说:“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应该让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让他们知道中华文明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样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等,从而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王巍认为,讲好文物和遗迹的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在工作中深入思考和研究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内容,建议国际传播应从效果出发,进一步改善方式方法,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考古和中国的了解。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