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怎么做?来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4大经验!
字号:T|T
2025-03-28 11:51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记载了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历史成就。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公藏机构收藏的汉文古籍文献有约20万个品种,超过3000万册件,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图书馆。
在建设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以古籍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迎来新的契机。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精神有机结合,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为抓手,积极探索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的创新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多形式、多形态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引领,古籍保护与发展的坚实后盾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数字中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发布《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文化和旅游部等要发挥古籍工作主阵地作用,提高古籍保护水平,持续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党和国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加速数字化建设,打造古籍数字宝库
第一,“中华古籍资源库”让海量资源全球共享。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古籍数字化开放共享成为破解古籍“藏”与“用”矛盾的关键之举。借助互联网,读者可随时随地访问云端图书馆,品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依托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秉持“边建设、边服务”的理念,全力推进馆藏数字化建设,发布“中华古籍资源库”。同时,积极与国内外众多古籍收藏机构合作,通过征集、受赠等方式,广泛汇聚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同步发布。截至2025年1月底,“中华古籍资源库”已累计发布10.6万部(件),涵盖甲骨、敦煌遗书、宋元明清善本、《永乐大典》、碑帖拓片、民族文字古籍等珍贵文献,几乎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明瑰宝。特别是全国首次推出免注册、免登录阅览模式,大大降低访问门槛,近三年点击量超3.5亿人次,呈几何级数增长。如今,该库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最全、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2023年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2024年入选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特别推荐案例”。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通过国际合作拓展资源来源,以数字化形式推动海外珍贵古籍资源的回归共享。目前,已发布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永青文库等收藏机构资源,为国际学术交流与文明互鉴搭建了坚实的桥梁。当前,在香港北山堂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馆藏1600件“新字号”敦煌遗书的数字化工作正在开展。

“中华古籍资源库”有效平衡了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让古籍“活”起来的同时,极大促进了古籍传播,为读者研究和阅读古籍提供了便利。图为“中华古籍资源库”首页。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古籍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历经千载流传至今。然而,脆弱性与珍贵性并存的特性,使其在使用与阅读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中华古籍资源库”采用同步推进全彩影像数字化与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的建设思路,有效降低成本,持续加大对读者的服务力度;通过制定统一的古籍数字资源加工标准,并号召全国联合发布,显著提升了全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主动性与开放性。
“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开放共享,有效平衡了古籍的文物性与文献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方式及服务模式。读者通过网络便捷访问古籍资源,大幅节省了时间、体力、精力与财力。该库发布的古籍资源中,包含大量此前未曾公开的文献。以业内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例,其收录文章中明确提及来自“中华古籍资源库”资料的比例从2020年的19.7%攀升至2024年的38.5%,实际比例将近50%,有效助力学术研究。
“中华古籍资源库”在古籍文献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各省、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以及博物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全国各古籍存藏单位的积极响应。2025年1月10日,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十场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中,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孜珠寺等8家古籍收藏单位,免费面向社会新增发布古籍资源18705部(件),进一步推动中华古籍的广泛传播与利用。截至2025年1月底,全国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5.8万部(件)。
在古籍数字化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抖音集团、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汉王数字等机构合作,开展古籍资源知识化加工和智慧化服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应用成果。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收录13026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文献,综合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将书目数据重构为知识库,以多维度知识图谱等可视化形式展示实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功能。“《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收录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40册75卷内容,共涉及14个韵部、17个韵字、1800部书,利用3D古籍模型还原大典原貌,实现数字化全文识别,对部分内容进行知识标引示范,使《永乐大典》的风貌、内容在数字条件下实现永续保存和广泛传播。以上两个数据库均为“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优秀项目,其中,“《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智慧图书馆创新应用优秀案例”。“东巴文汉文合璧《创世纪》知识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字”——古老神秘的东巴文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动画、交互、视听体验,探索民族文字古籍的知识挖掘与立体呈现方式。“《山海经》知识库”选取《山海经》中的历史人物、神兽奇木和神话故事,实现多维度阅读展示、场景分享和互动体验,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中国传统文化图典素材库”从历代典籍中搜集整理10万张传统文化图像资源,规范著录、细致标引、合理分类,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解析和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以古籍智慧化服务为突破口共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是图书馆适应国家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资源和专业优势、更好服务于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统一部署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推进“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搭建“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制定《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规范手册》,全国31个省(区、市)数百家单位合作,分工建设,首批遴选4000余部珍贵古籍开展数字化和知识化加工。同时开展黄河文化专题资源建设、古籍知识词表建设,统筹推进“全网知识内容集中仓储”项目全国部署,与22家省级图书馆实现联通。举办全国智慧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加工整理培训,助力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引领带动全行业智慧化转型创新。“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现已完成功能设计开发,将于2025年正式上线。
为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古籍魅力,国家图书馆结合新型数字阅读技术,开拓了多种全新的古籍展示和利用体验方式。
“古籍寻游记”项目以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为依托,由PICO支持,利用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四大专题,创作故事化、情景化的VR互动纪录片,将线下展览中的珍贵档案典籍以线上超现实看展途径呈现,先后荣获上海电影节咪咕奖、金鸡奖等奖项。
《永乐大典》VR新型数字资源采用“5G+VR”技术和8K全景视频拍摄手段,以馆藏《永乐大典》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讲述大典背后的故事,全景再现其历史与全貌,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沉浸式阅享空间”应用5G、全景视频、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新技术,打造“全景展厅”“阅读树”“数字魔墙”“机器人导览”等典籍智慧化服务场景,提供虚实交互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泛在化服务。“博物馆智能导览系统”嵌入国家典籍博物馆线下场馆,为用户提供展品定位、多媒体讲解、个性化参观路线规划等智慧化服务。此外,国风科技虚拟人、数字藏品等示范性古籍数字产品的开发也为古籍智慧化开发和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第二,拥抱新兴传播手段,形成古籍高质量数字传播生态。
近年来,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文学、微短剧等新兴数字传播手段形式多样生动、受众广泛,是现代人阅读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和专家优势,加强跨界联动,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深入挖掘典籍内涵,推动古籍“破圈”传播。
联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七夕”“沿着运河读典籍”“典籍里的中国龙”等网络视频直播活动,以古籍为媒介,将各地所藏古籍与当地历史文化遗迹、中华传统民俗的时代价值相呼应,文旅融合、研学互动,推动古籍保护成果的转化和全民共享。
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字节跳动公益共同推出、由西瓜视频制作的首部中华古籍活化纪录片《穿越时空的古籍》,以网络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不同学者、艺术家修复古籍残卷、探究古籍内容的鲜活故事。《穿越时空的古籍》《沿着运河读典籍》分别于2022年、2023年荣获由中央网信办主办征集的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网络正能量音视频”精品。
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发起“识典杯·古籍内容创意季”大赛,引导古籍收藏单位、社会各界对古籍内容再创作。陕西省图书馆以馆藏明崇祯初刻本《新制诸器图说》为蓝本创作的短视频《谁在大明朝造了一个自行车》、年轻抖音创作者以《鸡足山志》为蓝本创作的《鸡足山梦记》等41件作品脱颖而出,活动官方话题“#古籍新说”视频传播量达1.5亿次。
网络文学以现代视角和创意为古籍注入新活力。与番茄小说合作的“古籍活化,传承书香”联合征文活动,通过古籍数字化平台发布古籍影像,引导创作者使古籍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魅力。征文共有30038部投稿,5319部签约,15部获奖,累计阅读量达7500万人次。目前,网络征文第二季“走进古籍 看见历史”正在进行,已征集作品43000余部,签约9659部,累计阅读量过亿。
“微短剧+文化”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热点。2024年底,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抖音集团联合出品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正式上线。该剧以古籍修复为明线、以赓续中华文脉为暗线,传递“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该剧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高铁公益项目。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社会力量在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等方面的探索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相关案例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和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古籍数字化与活化利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路径,并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展现了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
未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联合全国各级各类古籍收藏机构,继续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古籍保护利用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古籍智慧化服务水平,强化古籍资源的版权保护和数据资产管理,使珍贵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和数据资产得到有效维护和管理。同时,深入挖掘典籍内涵,为助力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提升网络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提供支撑,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