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日之光:听王仁湘先生解析高庙白陶的信仰世界

字号:T|T
2025-03-17 11:45 来源:中国考古博物馆

2025年3月15日,春寒料峭的北京迎来周末的一次明显降温,而观众参与中国考古博物馆讲座的热情丝毫不减,讲座开始前早已座无虚席。当日上午,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华文明溯源系列学术讲座”第三十七期于博物馆三层演讲互动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以《见日之光:高庙白陶的信仰世界》为主题,聚焦高庙白陶上的图形符号,阐释了先民们对自然、宇宙和信仰的独特理解。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也是一次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精神之旅。

图片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
图片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王仁湘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高庙文化白陶艺术的主要意象,即太阳崇拜,体现为日乌(阳鸟)、獠牙神面和太阳图形这三个艺术要素。獠牙神面作为太阳的艺术表现图式,是高庙人的独特创意。在高庙人心中,方与圆都可以象征太阳,都可以作为太阳符号,其内涵不仅是温暖光明,也包含着更加丰富的高庙人对太阳的理解与情感抒发。
随后,王仁湘研究员对高庙白陶的太阳十字纹饰和獠牙神面纹饰进行了分类。其中太阳十字纹细化可分为五类,以十字形为基调的太阳符号在许多族群中都得到了认同,但只有高庙人将太阳描绘得如此多姿多彩。
图片
讲座中,王仁湘研究员对高庙白陶的太阳十字纹饰进行了分类及比对总结。
图片
太阳十字纹饰
图片
獠牙神面纹饰
 
王仁湘研究员进一步阐释,高庙文化时代的传统在延续,在更大范围的认同中传播。仰韶文化彩陶上也绘有獠牙神面,良渚文化玉器上微刻的神面普遍都有上下各一对獠牙,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是以长长尖利的獠牙为特征。白陶的压刻,玉石的雕琢,彩陶的描绘,这三次艺术浪潮掀起的造神运动,留下了类同的神形,按照相同的密码造势。这已经不只是艺术层面上传统的延续,而且是信仰体系层面上的认同。
王仁湘研究员指出,我们从距今7500—6300年前的高庙人、高庙文化,找到了目前能找到的太阳崇拜信仰确立、太阳神话艺术创造的最早证据。兽面神像构图能够简略到如此这般,它应当是经历过了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在文字没有出现的时代,高庙人创造了史前时期的符号艺术体系。
图片
讲座内容引人入胜,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图片
精彩的图文解析带给观众宝贵的知识分享

在讲座最后互动问答环节,观众踊跃进行交流提问。王仁湘研究员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并结合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了高庙白陶符号的来源与意象。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