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5年5月在浙江图书馆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聘请国家图书馆资深古籍修复专家胡玉清为传习导师。近十年来,在胡玉清导师的指导下,浙江传习所以“师带徒”模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推广科学保护与修复理念,以点带面,全省开花,成为古籍修复领域的标杆。
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核心亮点:技艺传承与文化担当
一、双馆联动,硬件支撑
浙江图书馆是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修复中心设在孤山馆区,拥有440平方米的专业修复场地和65万余张修复用纸储备、专业实验设施设备,为传习所提供了专业的场地与坚实的物质保障。2023年8月,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区建成开放,并在之江馆区规划设计了新的五百多平方米的修复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根据规划,新的修复中心将以古籍修复为主,原孤山馆区将以民国文献修复为主,届时,钱塘江畔的古籍修复中心与孤山西子湖畔的民国文献修复中心,将双璧联珠,互为补充。
古籍修复用纸储备
二、匠心传承,技艺创新
浙江传习所成立伊始,首批五名修复人员汪帆、柏萍、金琪、王洁、吴爽,以传统拜师礼仪,正式向导师胡玉清投师学艺。胡玉清的修复素以“精细”著称,她把这种对技艺的极致要求带到了浙江传习所。
第一年的传习,胡玉清选择以浙江图书馆藏三部珍贵古籍(明嘉靖十八年牛斗刻本《唐诗拾遗》、明万历六年维扬资政左室刻本《重刊并音连声韵学集成》、明万历三十五年汪氏环翠堂刻本《文坛列俎》)为个案传授修复技艺,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传授“整旧如旧”的理念,针对重度絮化书叶,创新采用皮纸小面积加固、纤维填补技术,避免传统托裱导致的纸张硬化问题。在修复过程中,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通过调整浆水浓度、精准选纸,确保修复平整自然;运用软水清洗技术保护书根字,按风化程度选用染色补纸,实现修复效果与原书高度契合。
此后,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传习所学员完成《径山藏》系列、明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发明》、《广韵》、《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清抄本《通历十五卷》、清康熙三十三年李铎刻本《[康熙]杭州府志》以及大型拓片等多种类型文献的修复。
浙江传习所古籍修复作品
三、以点带面,社会共护
浙江传习所突破“闭门修书”的封闭模式,在胡玉清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修复工具、成果展示,修复技艺体验等活动,深入全省各地,宣传推广科学的古籍保护理念。2017年11月成功举办国内第一个以古籍修复为主题的“书路修行 与古为役——古籍修复特展”,借助图片文字、视频展现及现场活态演示、沉浸式体验,展示了传习所学员的精湛技艺及修复成果,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20余家电视、电台、报社、网络媒体竞相报道。此后,“世界读书日”“国际博物馆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特色互动体验,因其实践性、亲民性、趣味性取得良好社会效应。2018年首创“为私人藏家整理古籍”服务,吸引各地藏家热情参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了浙江传习所的文化传播效益。
古籍修复特展
未来愿景:守正创新,赓续文脉
通过九年的学习与实践,首批五名学员修复技艺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在2019年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中,浙江传习所参赛的四件作品,分别取得了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获得了业界的赞许。2024年10月,经过专家严格评审,首批五名学员以全优的成绩出师,第二批四名学员接续拜师,形成梯队式人才培养体系,技艺传承有序推进。
未来,浙江传习所计划深化技艺传授体系,引入理论课程、扩大宣传合作,推动古籍修复技艺的标准化与国际化。通过科技赋能,探索古籍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融合,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注入新活力。
浙江传习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不仅是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更是保护文化遗产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浙江传习所将继续以匠心精神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激活传统技艺。在胡玉清导师的引领下,浙江传习所的修复师们将继续以指尖技艺对话千年文明,让古籍焕发新生,为文化自信铸就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