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籍保护,如何点亮未来职业蓝图?游学给你指引

字号:T|T
2025-03-12 11:53 来源:藏书报

扬州游学记

2025年1月,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24级古籍保护与修复、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地方文献保护与索引研究等专业共20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前往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市图书馆等单位开展专业实习。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侧重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科视野的开放性,强调古籍保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实习正是为了让研究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切实体会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前,学生们已在课堂上学习到古籍整理与编目、古籍装帧与修复、书画临摹与装潢的相关知识,到了实习单位实践后,他们对古籍保护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王家琪扬州市图书馆
图片
扬州市图书馆收藏宋至民国间历朝刻本、稿抄本、活字本、石印本等13.2万册。其中善本古籍1.4千种、1.5万册左右,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3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209部。2010年,扬州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图片
实习第一项内容是认识古籍版本,我们凭借先前课程所学经验,对老师提供的几部古籍版本做了初步判断。而后扬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徐时云深入介绍古籍木刻本、木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等不同类型版本的鉴定方法,如木刻本是经过手写后整体刊刻上版,使用传统墨印刷;木活字印本由单个字模排列组合成一版,字迹往往深浅不一,会出现排列歪斜、字迹颠倒的情况,板框边缘也有明显的拼接缝隙;铅印本和石印本采用油墨印刷,字迹周围会形成油污。徐主任强调,判断古籍版本时,目鉴的第一直觉十分重要,要通过大量接触古籍,总结不同版本的特征和差异,然后结合书目著录信息进行对比印证,方能得出较为可靠的鉴定结果。
在掌握鉴别版本类型的基本方法后,我们对古籍部老师调出的古籍开展编目实践。依照《古籍著录规则》,并查阅参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和上海图书馆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我们完成了对扬州图书馆部分未著录馆藏的书名、著者、版本、卷数、册数等信息的记录工作。编目时,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探讨,相互配合协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对古籍编目规范和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图片
在古籍修复室内,修复师周勇强为我们讲授古籍修复基础知识,细心梳理了古籍修复的完整流程。通过周老师撰写的修复方案案例,我们从中了解到修复档案需要记录古籍的原始面貌和修复过程,特别是古籍中的特殊破损情况,如水渍等;需要拍照留痕,以突出前后变化。在交流环节,周老师为我们进行答疑,他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了诸多古籍修复的经验方法,例如如何加封面、如何去除霉斑、南北方修复实践差异性等。
图片
理论学习结束后,我们在周老师的指导下,上手修复馆藏破损古籍单叶,对补洞和溜口进行实践练习。周老师为大家展示了扬州图书馆采用的干补法:溜口时将透明薄膜底部喷湿,展平在桌面,书叶平放于薄膜上,书口对齐后留一丝距离,毛笔蘸浆水,自书口中部向上下两端涂抹,粘贴皮纸条,最后用吸水纸按压撤潮。对比学校所学湿补法,同学们发现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干补法没有将整张书叶润湿,直接在缺补处修复,使用的糨糊相对于湿补法也会更浓稠一些。经过一下午的练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这项技艺方法。
此次见习是一段拓宽视野、丰富见闻的难忘之旅,当大家将校内课堂所学与地方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内容相互对照,不仅是对于自身学识的全面巩固,还是在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有益探索。
钱嘉瑜、丁卓宇: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
图片
在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的实习中,我们完整地体验了线装书制作工艺的流程,包括折页、配书、齐栏、包角、订线、雕版印刷等步骤。
折页:精准与纤维方向的奥秘
折页是线装书制作的第一步,工厂的折页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折页不同。工厂一次会折两个“筒子叶”,每张纸上有两个“十字”需对齐,以便于精准折叠,后续只需机器裁切就可得到相邻顺序的两个筒子叶。这也是大家学到的第一节课,如何整体提高效率和简化流程。
配页:在重复的平淡中守护完整性
配页过程中,需要戴橡胶指套以增加摩擦力,从而高效地配书页;要观察书页的页码,以免多拿漏拿;要注意书页是否有缺损、褶皱,以免影响成书的质量。配完几本书后,高花师傅还教了我们如何齐书口:首先,需要在装订好的纸本上操作,书页才能“弹”起来;其次,双手握住两端后使其自然向后倒,散开如扇面状,此时提起书页垂直墩齐,让空气进入到书页中。如果听到了清脆的唰唰声,就说明走在了正确的方法路径上。每位师傅的手法会有些许不同,具体操作还需要同学们多加练习领悟。
图片
齐栏:毫厘之间的匠心
齐栏是线装书装订的核心工序,要求将书页栏线对齐至“分毫不差”。师傅示范时,用拇指轻揭书页,通过上下左右微调对齐栏线。我们初次尝试时屡屡偏移,师傅递来半成品让我们感受成品的紧实度:“齐栏的标准以书口最外框线为准,差一毫,整本书便不工整”。工厂对齐栏的要求更侧重外观美观,而古籍修复则需兼顾历史原貌。这一工序让我们领悟到,传统技艺的传承既需恪守古法,也需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
图片
包角:细节处的保护智慧
包角工序旨在用绢布加固书角,减少磨损。师傅教我们根据书册厚度裁剪绢布尺寸,涂糨糊时强调“宁少勿多”,避免书角板结。我们初次操作时,绢布与书脊难以贴合,师傅便让我们用尺子辅助对齐边缘。工人将包角材料预先裁切排列,并设计专用垫板提升效率。这与学校里学的有些不一样,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订线:松紧之间的平衡艺术
在这一步骤我们学到的有四眼订线和六眼订线。工厂订线和我们原先学习的订线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六眼订线,工厂会在针上套一个线圈,将长度为书长八倍的线穿过线圈并打结,而非一股线每次都要穿针眼。这样的方法不仅能省去很多穿针眼的时间,还能节约线材的用量,因为穿线完毕后是需要留一部分余量来打结的,而针上的线圈就完美弥补了这部分余量,并可反复使用。用这种方法,每位师傅穿一本书仅需一分钟。如何在每一步骤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升速度、提高效率,也是本次工厂实习经历带给大家的思考。
图片
线装书制作历经千年,其工序蕴含传统手工艺、材料学、力学与美学的综合智慧。工厂在严格遵循古法(如齐栏精度)的同时,灵活改进工艺(如线圈穿线),启示我们在未来研究中需平衡传统与创新。例如,修复中可保留原书装帧风格,同时引入高分子材料增强耐久性等。 
此次扬州线装厂实习,让我们从“纸上谈兵”的实习生,蜕变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实习前,我们对线装工艺的认知多停留在课本;实践中,每一道工序的细节问题(如纤维方向、糨糊用量)都需亲手解决。这种“眼会手不会”的落差,让我们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至关重要。
张睿纯、欣城:扬州双博馆
图片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合称“扬州双博馆”。双博馆位于扬州新城西区明月湖畔,已经成为展示扬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最重要的窗口之一。
扬州双博馆馆藏文物达14万余件,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类文物,知名展品包括扬州的古代陶瓷、书法、绘画、铜器、玉器等。其中不乏精美的纸质文物,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书画藏品尤为丰富。在古籍书画修复工作室,修复师们展示了正在修复中的馆藏明末清初查士标《行书五言联》、清顾符稹《石集卷》等纸质文物藏品,还特别拿出了即将修复待展的民间年画等版画文物藏品让我们近距离观摩鉴赏。我们针对馆藏纸质文物的破损、老化情况积极提问,并在修复方案制定、修复档案记录等问题上与老师们交流。
随后,我们来到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扬州是地下埋藏汉代木漆器的重镇,2013年成立该工作站后,扬州双博馆亦成为木漆器修复的重镇。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工作站中存储及待修复的汉代木漆器,包括棺椁、木马、碗、盆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批木漆器由扬州市文物考古队挖掘并移交至工作站修复,需经历清洗、消毒、脱色、脱水、修复等一系列修复流程,最终在验收后归还。此外,由于树漆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有时还会过敏中毒。同学们也因此对木漆器修复工作心生敬畏。
图片
此外,扬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在雕版印刷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不仅是扬州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这门技艺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对于普及印刷文化、传承历史技艺具有重要意义。馆内展示了大量的雕版印刷历史遗物和作品,其中包括雕版印刷工具、印刷成品以及印刷过程的相关资料。通过观赏一系列精美的展品,同学们更加切实地了解了雕版印刷从手工雕刻、排版,到印刷、装帧的全过程。此外,博物馆内设有互动展示区,同学们也亲身体验了印刷的过程,在宣纸上印下一条橘色的盘龙。
通过这次双博馆的实习,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观赏了诸多珍奇异宝,同样也对雕版印刷有了更加直观、明晰的认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