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中国传统手工纸

字号:T|T
2025-02-18 17:18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图片

2024年5月3日,传统木板年画作品展示(“我是楮先生”工作室/供图)

春节前夕,全国各地进入年货准备阶段。春联、窗花及红包等物品,是中国习俗中不可或缺的年货,而这些物品,多数都是纸的形态。

在北京市东城区鼓楼附近的金台·共享际文创园内,隐藏着一家专注于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工作室。走进“我是楮先生”工作室,只见架子上陈列着色彩斑斓的纸样,桌子上摆放着用传统手工纸制作的各式灯具,窗台上装饰着以剪纸艺术呈现的“福”字画框……这里仿佛是一个小型的中国传统手工纸展览馆。

“我是楮先生”工作室的主理人是两位“80后”——崔振硕和杨波,他们致力于收集并展示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纸艺术。迄今为止,他们已搜集600多种样品。

“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消失,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价值,而是了解它们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成立工作室的初衷,就是想将传统手工纸最真实、最质朴的面貌呈现给更多人。”“我是楮先生”工作室主理人崔振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手工纸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谁是“楮先生”
 

提及成立工作室的起源,崔振硕坦言,起初,他与杨波的工作领域都与中国传统手工纸相去甚远。直至2018年,他们的命运才真正与纸张相连。那一年,两人分别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北京的一家造纸企业,杨波主要负责会展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崔振硕负责仓储与物流管理。

对中国传统手工纸产生浓厚兴趣,则源于他们参与的一次监工。2019年,一位“造纸大师”计划用他们所在造纸企业的仓库空间,制作一张长达100米的手工纸,崔振硕和杨波被派往现场监督。

“在监督造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大师’并不会造纸,工人们才是真正的‘造纸大师’。”崔振硕说,他们与造纸师傅深入交流后了解到,不同于工业化造纸,手工造纸蕴含着许多门道,手工造出的纸张,质感也与工业造纸产品有显著差异。由此,他们开启了寻找造纸师傅之旅。

“中国不只有宣纸,还有很多其他的手工纸,如果这些传统手工纸消失了,就太可惜了。”崔振硕说,就这样,他们开始创业。

2021年初,杨波、崔振硕离开造纸企业,成立工作室。“初衷是聚焦于纸的收集与推广,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用纸需求者与造纸匠人,希望有需求的人们有渠道去发现并获取纸品,同时也确保造纸匠人的作品能够精准对接愿意为之埋单的人群。”崔振硕说,“我们意识到,只有当造纸匠人的纸张成功售出,他们的技艺才可能得以传承。否则,纸张品质再高,若缺乏市场认可,这些技艺也面临失传风险。”

工作室为什么取名“我是楮先生”?据介绍,“楮”是一种落叶乔木,其树皮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造纸材料。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其名作《毛颖传》里写道:“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楮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韩愈将笔、墨、砚、纸拟人化,称纸为“楮先生”,崔振硕和杨波便引用了这个典故。

“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问谁是楮先生,知道典故后,会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是楮先生”工作室主理人杨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这家纸铺几经迁徙,始终扎根于东城区的胡同深处。起初,它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的内务部街。“屋子很小,无法展示所有纸张,我们制作了一面纸样墙,展示了100种纸张。许多人来这里打卡,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原来中国有这么多种纸张,它们有何用途?”崔振硕回忆。

游客对传统手工纸的好奇和喜爱,坚定了崔振硕、杨波寻找传统手工纸的信念。

图片

2024年7月31日,“我是楮先生”工作室,杨波带小朋友体验趣味造纸课(“我是楮先生”工作室/供图)

然而,由于房租高昂等因素,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办公场所。随后,他们搬迁至北极阁,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单北大街路东的胡同里。好景不长,由于工作室房屋另有他用,他们不得不再次搬迁。

2023年初,杨波、崔振硕被邀请前往北新桥附近一家酒店(酒店主要做印刷品、酒店杂志等旅行用品)做传统手工纸小型展示,展品深受游客喜爱。也因此,他们被邀请到东城区金台·共享际文创园内落户工作室。

搬家三次,“我是楮先生”工作室一直都在东城胡同里。有游客惊叹:“天南海北的纸,竟然有如此多的品类和奇妙有趣的名字。”还有人表示羡慕:“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挺酷的。何况,这件事还那么有意义。”

安庆寻纸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距今约有2000多年历史,由东汉蔡伦改进工艺而趋成熟。中国传统的造纸技术均为手工完成,大多要经过浸泡、发酵、蒸煮、漂白、打浆、捞纸、干燥等多道工序。根据地域不同,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原料大致可概括为:麻、竹、藤、桑、青檀、稻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纸张的制造过程,杨波、崔振硕遍访了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等国内 16个地区的手工纸坊,得到了许多造纸师傅的热心帮助。这些师傅不仅向他们传授造纸技艺,还为他们指引了探寻方向。

2019年冬天,崔振硕、杨波前往安徽省安庆市寻找老匠人储诚炎。先乘坐高铁,再换乘汽车驶上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他们终于抵达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储师傅的工坊靠近一片小水潭,杨波、崔振硕在这里看到了储师傅的看家本领,还有他的作品:以桑皮、三桠、构皮、青檀皮等植物为原料制作的手工纸。

“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轰鸣,只有家庭作坊的温馨与和谐。年轻男子做打浆的力气活儿,家中长辈则负责需要经验的工序。”崔振硕说,中国传统造纸工坊大多遵循着这样的规则。

“储师傅使用纯青檀树皮造纸,纸张品质极佳。在安徽地区,许多人以制作宣纸为生,但市面上被称为‘宣纸’的纸张并非都是宣纸。”崔振硕说。

图片

2020年5月11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工人在进行捞纸作业(张端/摄)

“在此之前,我们对于造纸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电视或视频中的片段:一位匠人拿着一个帘子从纸浆槽中捞出纸张,这其实仅是造纸流程中的一环。”他说,造纸从砍伐树皮等原材料开始,还包括树皮处理、纸浆制备、纸膜成型、烘干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保证最后出来的纸张质量上乘。

据介绍,储师傅始终坚持使用最好的原料。青檀树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特产,移栽到其他地方不易存活,并且,野生青檀树生长较慢,收割后还有“三年之内不许再收”的限制。因此,上好的青檀树皮原料价格昂贵。

尽管手艺精湛,作品优良,但大多数造纸匠人不善言辞,过于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让他们没能直接跟市场接轨,限制了纸坊发展——这也是崔振硕、杨波想要做“手工纸买卖”的原因之一,为匠人和客户之间搭建桥梁,由他们从纸坊采购纸张,再转卖给需要的人。

离开毛尖山乡前,储师傅把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易晓辉介绍给杨波和崔振硕。一回京,两人就联系了他。“被我们的热情和执著打动,易晓辉给了我们一份联络表,是中国现存特色手工纸坊的联系方式。这就是我们的‘作战地图’。”杨波说。

大用四方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进行中国手工造纸田野调查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手工纸的使用范围日渐缩小,如今,我国纸张生产总量中99%以上是机制纸。但令人意外的是,传统手工纸的品类保留,仍然相当丰富。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手工纸生产作坊及工厂还有2000多家,包括加工纸在内的品种有6000种以上。

仅仅通过视觉观察,或许难以察觉传统手工纸之间的微妙差异,然而一旦亲手触摸,便能感受到它们各自独特的质感。“碧蓝如青釉的是瓷青纸,绚若云霞似梦幻的是墨流纸,还有来自安徽经过特殊染色的虎皮宣纸,产自云南带着毛边的滇结香,产自贵州难得一见的勾金藤纸……”

杨波、崔振硕想把传统手工纸推向更大的舞台。现在,美术馆、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是他们的常客。结识了这些志同道合、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对于两人来说也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传统手工纸,他们积极探索多样化应用,让传统手工纸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在工作室里,本刊记者看到各式各样的样品,比如用传统手工纸制作的年画、版画,还有书签、灯、笔记本、冰箱贴等。

图片

2023年4月20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幼儿园,幼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手工造纸

优质的纸张,值得细细品味。如今,已有不少设计师慕名前来寻求合作,一些摄影师也来挑选传统手工纸,以用作拍摄时的布景和打光材料,还有民宿老板来购买花草纸、藏纸等,回去后只需简单加个画框,就能成为独具韵味的装饰品。崔振硕表示,这些都是他们未曾料想的新用途。

“每年,我们都会开发不同的产品。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来拓宽人们对纸张及纸制品的认识,希望这些纸张不再局限于书写和绘画,而是能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崔振硕说。

谈及未来,崔振硕表示,传统手工纸并没有退出信息传递和文化载体的历史舞台,而是在其他方面继续发挥价值。“如果我们仅仅制作宣纸,让大众书写绘画,那这条路可能会陷入困境。我们将纸作为生活中各种应用的材料,这条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当然,我们也不会停止书写绘画、折纸剪纸。”他说。

自2021年以来,杨波、崔振硕陆续推出《中国手工纸样册》系列,每册收集30种手工纸样式,每张纸都由原产地纸坊的匠人们手工制作,再经过挑选和剪裁以窗口式的活页设计布局成册。目前,该系列已制作两册。

“我们希望通过样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手工纸文化,同时,为各类需要用纸的人群提供高效的找纸途径。”崔振硕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